谷歌中国最近开始了新一轮公关,其中一项是在知乎上发起品牌提问,内容是“是什么让你开始相信AI就在你身边”。抛开这个问题,谷歌要推进“猜歌”等项目不谈,“让用户相信AI就在身边”这件事其实是很多科技公司2018年待办事项清单上的重要项目。.他们用堪比科幻大片的VR讲解自己的新产品,推出各种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相关的H5/小程序,把“智能”二字塞进各种功能……到头来,就像告诉用户小伙伴们,这次我没有吹牛,AI真的来了。但另一方面,巨头们纷纷喊出工业AI、工业互联网等口号,为B端赋能,将技术能力向工厂、农田、银行转移。人们都在叫嚣,中国企业的toB时代终于到来了,技术升级正在改变一切。让用户看到AI,让行业用上AI,可以说是过去一年科技公司的两大事件。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两个局部相交的圆,有重叠:普通人会在大街上看到无人零售店,在银行刷脸做生意。这些通过工业人工智能传递给消费者。营销。但不重叠的地方更多:用户永远不会知道手机地图给出的导航路线背后有多少计算,而他们期待的神奇机器人,可能就是Sophia这样的假AI网红。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消费市场和AI不再作为媒介从行业边缘融合,而是让普通人很确定的知道这就是我身边的AI和我使用的AI?成为我身边的AI,硬件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科技巨头来说,冲击AI消费市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来说,AI消费市场有两条路径,软件和硬件。从软件市场的角度来看,让消费者感受AI并不难,但让消费者感受AI的意义却很难。例如以拍照为主的美图秀秀、天天Ptu等APP,以及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类APP,以及搜索引擎、信息流等,都应用了AI技术。但对于软件市场来说,AI技术虽然可以算是重要的佐料,但只能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更何况,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仅靠AI特性就能实现收费的软件,大多是利用用户流量进一步撬动收入。即便是主打神经风格迁移而走红的prisma,也只能作为工具产品存在,在存量市场上苦苦挣扎。但在消费级硬件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新兴的硬件,本质上都是技术的融合,比如运动手环、蓝牙耳机、VR眼镜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复活。而且相较于软件,硬件产品本身就有更强的营收支撑。去年,智能音箱的出现就是典型的AI消费级硬件。虽然智能音箱还面临低价无序竞争、层次参差不齐、配套功能匮乏等问题,但至少凭借自然语言处理这一AI技术,打开了较大的增量市场,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如果智能音箱已成功将技术带入消费市场,那么下一个消费级AI硬件将是什么?人脸识别会上门先说结论——下一个走向消费市场的AI硬件,极有可能是家庭场景下的人脸识别产品。首先,在技术成熟度上,人脸识别可以与自然语言处理并称为“两个金刚”。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力已经可以满足安防、金融层面的应用。只有三五个人的家庭场景就更不用说了。此外,物联网芯片带来的终端计算能力还可以保证数据不上传云端,不依赖网络,可以满足个人用户对隐私和丰富应用场景的需求。而且随着物联网芯片的发展,越来越便宜的价格也会降低消费级人脸识别硬件的成本。此外,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经熟悉了人脸识别在支付、机场和火车站安检、考勤等场景中的应用。家庭场景中的心理不适。除了申请条件,我们还可以从几家科技巨头的布局中找到相关线索。早在2017年,亚马逊就推出了结合了智能门锁和家庭智能摄像头的AmazonKey。配合App推送和人脸+物体识别功能,用户可以在快递员上门时远程开锁,让快递员把快递放在门上。在门口。摄像头中的识别功能可以帮助用户确认快递员的身份,同时还会录制视频帮助用户监控快递员的行为。而去年,360还推出了一款“智能门铃”,结合了猫眼和监控摄像头,帮助用户识别来访者,判断谁在门口停留,并向App推送相关警告。包括去年在谷歌全家桶中被吐槽的GoogleClips,虽然主打“自动捕捉家庭笑容并拍照”的功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它也将人脸识别技术引入了家庭场景。除了这些大厂商,小易、米家、网易轻果等小厂商也在过去一年推出了类似人脸识别摄像头概念的产品。当然,我们不会去深究这些厂商的算法能力。那些埋下前辈们的巨大坑,等待着人脸识别硬件的到来。想象一下,未来人们不在家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快递放哪里了。只需刷脸,让快递小哥送货上门;家政服务也可以随时上门,不用担心把钥匙交给别人带来的隐患;出门只要想着抬头……等等,你是不是觉得这里哪里不对?我们可以发现,在家庭场景中,几乎所有人脸识别能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被替代:刷脸让快递员上门?它无法有效监控人们真正担心的盗窃行为。刷脸开门方便吗?是我的指纹锁拿不住刀还是人脸识别开始飘了?看来这些现成的家庭人脸识别还需要一些准备工作才能适应家庭场景。比如在外卖、快递方面,我们可以和快递公司合作,推广人脸识别送货上门的模式。同时,连接更多物联网设备,从人脸中挖掘更多信息,比如通过面部表情识别用户心情来调整音乐播放,或者识别成人和儿童选择是否在电视和电脑上启用家长模式。并增强身体和行为方面的识别能力,从识别身份到识别行为。即使克服了这些应用场景中的所有问题,人脸识别进入家庭场景也需要面临安全和伦理问题。在安全方面,人脸识别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并非没有缺陷。尤其是一对一人脸识别,曾出现过利用3D打印口罩破解手机结构光人脸识别的案例。对于公共场景,人脸识别安全不会是唯一的防线。即使出现错误,也会有工作人员进行掩盖。但对于私密场景,破解人脸识别往往是第一道防线。在伦理方面,家庭人脸识别面临着“我的脸属于谁?”的终极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让快递小哥刷脸进门很方便,但是对于快递小哥来说,他们愿意把脸贡献给自己的工作吗?被业主人脸识别系统标记为“小广告”的广告,会不会对他的正常生活和以后找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总之,在成为下一个AI消费级硬件的道路上,人脸识别技术很可能会遇到很多老问题:资本和巨头的盲目炒作,没有对应用场景和可替代性的研究,低质廉价的产品被用户反感……希望消费级的人脸识别硬件能避开这些埋了无数前辈的大坑,安然走到了我们家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