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8日上午,百度发布了2020年Q4及全年财报。数据亮眼:2020年Q4,百度实现营收303亿元,归母净利润69亿元,连续四个季度超预期。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071亿元,净利润220亿元。在疫情考验下,百度AI生态厚积薄发,带动百度核心形成多引擎增长格局。四季度,百度核心强势反弹,实现营收231亿元,环比增长8%,远高于往年同期的环比增长表现。其中,非广告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52%。以智能云、智能驾驶等前沿业务为代表的AI新业务,已成为驱动百度中长期增长的新引擎。此外,随着广告业的回暖,百度的移动生态基本面也在稳步推进。亮眼的财务业绩背后,整个资本市场都在“围剿”百度。例如,“女版巴菲特”凯瑟琳·伍德管理的ARK基金自1月4日起连续7个工作日加仓百度,买入60万股价值1.5亿美元的百度股票。财报发布当天,她再次大举买入,总持股量超过13亿美元。目前,百度已成为ARKQ基金的第二大持股,持股比例仅次于特斯拉。自2020年12月10日首次收购以来,方舟已在百度实现近70%的投资回报率。在这股“资本市场先锋哨”的带动下,百度股价今年迄今涨幅已超过40%。在资本市场价值重估的关键时间点,百度之所以如此火爆,背后一定是公司基本面显着改善,或者说公司发展方向发生巨大转变。在财报函中,李彦宏表示,长期坚定的技术研发投入,让百度成为领先的AI生态公司。而这与市场此前的认知略有偏差。毕竟,大多数人认为百度是一家擅长搜索的互联网公司。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百度本轮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2、百度本轮增长背后的逻辑是什么?3、百度的预期差从何而来?输入下面的文本部分。核心驱动力——AI最熟悉的陌生人,可能是大多数人对百度的真实评价。过去10年,百度搜索业务蓬勃发展,但鲜为人知的是,百度搜索业务背后的硬核技术创新——AI已经深入人心。在李彦宏的决策和推动下,百度从2010年开始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目前,百度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第一。百度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聚集了265万开发者,成为中国领先的软硬件一体化人工智能生产平台。据百度介绍,目前已形成三大AI驱动增长引擎:百度智能云业务+智能驾驶、小度助手等前沿业务+移动生态业务。这可能与很多人印象中的百度略有不同。别着急,我们一一分析:智能云业务如果能清楚地看到百度“云智一体”的竞争优势,以及百度对多项AI相关业务的坚持,我们认为百度发展智能云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智能云,一方面,百度不仅可以依托自身的移动生态,切入金融、医疗、旅游、交通等多个细分市场;整合,形成独特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上述突破之下,百度AI的领先技术通过智能云不断向行业交付,创造了众多标杆案例。在智能交通领域,百度已完成广州智能交通项目一期建设:部署ApolloV2X车路协同道路基础设施,项目覆盖广州市黄埔区102个路口;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MaaS,普通市民可通过百度地图和百度App预订自驾行程,政府交通部门也可实现精细化交通管理。智能云服务、服务器、算法的无缝集成,离不开百度长期的技术积累。在算法方面,“百度飞桨”是全球第二大工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算力方面,百度自研昆仑2芯片即将量产,将布局搜索、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等业务领域;而以算力和算法打造的百度大脑,再加上开源中国的加持,其云端AI能力在国内很难有同类平台可以超越。根据百度智能云在2020百度云智峰会上展示的数据,百度智能云AICloud活跃客户数同比增长65%;百度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百度智能云连续三年位居AI云市场第一。其中,百度智能云在人体识别、图像视频、NLP(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用户认知度全行业最高。百度智能云的高占有率、高评价自然带来了高商业化效率。2020年Q4,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67%,增速进一步提升,成为百度不可忽视的增长极。对于百度自身而言,云服务、AI解决方案和技术呈现出持续融合的趋势。科技发展已进入融合创新时代。技术融合会产生1+1>2的颠覆力量,百度智能云的道路会越走越宽。智能驾驶、小度助手等前沿业务我们认为,未来百度最大的增长引擎将是其智能驾驶和小度助手业务,这也可能是百度未来20年最重要的机遇和使命。财报显示,百度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取得突破:在无人驾驶路测方面,继获得国内首张无人驾驶(一期)测试牌照后,Apollo又获得加州全无人驾驶测试牌照,成为业内唯一一家同时获得中美两国牌照的中国企业。截至2020年12月,百度在中国共获得199张测试牌照。此外,据《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20)》了解,百度在测试车辆数和测试里程数方面已经三连冠。事实上,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深耕已久。早在2013年,作为国内第一批厂商,就启动了无人驾驶项目;2017年,百度正式推出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2019年9月,百度Apollo推出的Robotaxi在长沙正式试运营——这意味着百度首次开始提供面向消费者的用车服务,直接接触终端市场。虽然动作如火如荼,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对包括百度Apollo在内的自动驾驶平台的应用和商业化前景持怀疑态度。虽然百度在智能驾驶方面有很深的积累,但如何说服车企使用,如何收费,还是个未知数。这个问题不解决,市场就无法对百度的智能驾驶做出正确的重估。如今,随着Apollo在B端和C端的商业化,市场上的质疑越来越少,重新审视的目光越来越多。智能驾驶之外,小度助手“破圈”持续提速。12月,小度助手月总语音交互量达62亿次,小度助手第一方硬件设备月度语音交互量达37亿次,同比增长66%。得益于用户体验的提升、领先的AI能力和自研芯片,第三季度,小度智慧屏出货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作为百度未来高潜力增长引擎,百度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助手业务具有更高的想象天花板,有望真正成为百度的“新增长曲线”。AI驱动的移动生态业务曾经的百度一度被视为“没有安卓的谷歌”,也就是失去了立足之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但如果通过数据公正地看,百度的基础市场——移动生态业务并非如此。根据QM数据,百度是中国移动市场用户渗透率超过90%的互联网三大巨头之一。百度财报显示,2020年12月,百度APP月活跃用户达5.44亿,APP日登录用户数达70%,同比增长18%。基于人工智能的移动生态三大支柱呈现出强大的进化基因,创作者、服务商和客户可以更好地触达用户,管理用户的全生命周期。2020年12月,百家号创作者人数达到380万,其中原创作者人数是一年前的近3倍;百度智能小程序月活跃用户达到4.14亿,智能小程序数量同比增长124%;30万页面托管客户采用百度营销云服务平台,页面托管收入占百度核心网络营销服务收入的三分之一。移动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发展构建了多元化的变现能力。在直播方面,百度正准备与视频社交媒体YYLive深度融合。未来,百度移动生态将继续在商业模式上向纵深发展,深耕电商、健康等核心垂直领域,拓展多元化变现空间。因此,AI加持下的移动生态服务,是百度从PC端走向移动端,进而在移动端实现“弯道超车”的基础增长引擎。2020年,百度的重点战略布局和技术投入初显成效。未来十年,依托领先的AI生态公司优势,在智能云、智能驾驶等其他AI领域的机会,或将助力百度进一步走向星辰大海。底层逻辑——创始人选择了“硬核创新”。在百度三大驱动力的加持下,百度的估值逐渐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而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背景:在全球科技巨头生存状态深度碎片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逐渐站稳“硬核创新”的底层逻辑开始越来越多地浮现。过去多年,商业模式创新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轻资本、重模式的运营方式降低了风险,但大多数项目和实践结果表明,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只是昙花一现,像美团、滴滴等新锐商业独角兽也经历了“烧钱大战”,在不断的并购中幸存下来。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比来看,目前商业模式创新者因为“大数据杀熟”之嫌而被议论纷纷,导致估值无法大幅提升。但正如特斯拉、亚马逊等不断押注科技的科技创新者,也在不断冲击着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而越是这样比较,我们越是坚信:无论是基于公司业绩和价值提升的现实考量,还是着眼于提升社会运营效率,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比收获重要1000倍是你的“硬核系统”。而在这个岔路口,创始人的选择极为重要。在百度20周年纪念纪录片《二十度》中,李彦宏说了这样一句话:“从百度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大家,你们相信科技可以改变世界。如果你能改变世界,那你就值得了。”在去年10月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李彦宏表示,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标签,各领域各行各业都要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经济将在产业智能化、人机交互智能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三个方面带来重大变革和影响。在持续看好人工智能和科技革命前景的情况下,李彦宏和百度一直在以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践行科技信念。近十年,百度研发费用率平均保持在15%以上的增速。2020年研发投入达到195亿元,百度核心研发费用率为21.4%。虽然这在短期内无法像商业模式创新者那样有效提升市场估值,但在全球科技反垄断的背景下,资本正在巨浪中寻找最稳的船,而百度可以凭借信念和之前的积累,合作与时俱进。过去,百度的股价曾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尽管那段时间百度已经走上了“硬核技术”之路。这一点和当年的微软很像。在错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机遇后,饱受诟病的鲍尔默创立了微软的云业务,随后他又指着萨提亚·纳德拉在2010年秘密研发的云计算产品。到2013年9月,当鲍尔默不再担任CEO并退休时,云业务实际上已经在微软起飞。当时,微软的股价在31美元左右。已完全爬出2009年11.48美元的深坑并突破。2008年金融危机高点28.14美元。谁也没想到,10年后,微软的市值从2041亿美元涨到了16526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深厚的内部技术背景+云优先战略,让微软漂亮翻身。百度也是如此。毕竟,没有人能保证一家公司会一次又一次地踏入市场。至少,创始人李彦宏在外界不景气的低谷中调整和聚焦,长期进行硬核技术研发的实践,终于被时代所拥抱。百度预期的差异从何而来?借助AI平台的三大驱动力和百度自上而下的战略信念加持,百度目前的惨淡预期在当今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恐怕并不多见。在周期的起伏中,财务数据显示,百度的搜索业务和信息流广告业务坚如磐石,固有核心业务触底反弹后稳步回升。更重要的是,目前市场根本没有给百度的智能云、智能驾驶,甚至小度助手定价,多年来的高额研发投入如空气般存在。此前,主流券商对Apollo的估值在2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之间,以50亿美元为中轴。如果百度真能成为主流智能电动车厂商,上述估值显然过于保守——三款电动车中,市值最低的理想汽车也超过了300亿美元。有意思的是,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出,主流投行和研究机构对百度Apollo的估值普遍低于百度智能云,而且低了很多。显然,资本市场高估了这项业务的不确定性,低估了商业化的速度。难怪百度造车的消息传出后,投行普遍大幅上调目标价,涨幅最大的甚至达到60%。目前,全球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中,只有Waymo和Cruise的规模和水平与百度相当——前者最新一轮融资估值300亿美元,后者2019年融资估值达到1900亿美元。美元。一亿美元。有理由相信,在全球疫情消退后,随着交通需求的快速恢复,自动驾驶的估值将进一步攀升。相比之下,即使经过造车计划的一轮暴涨,百度的市值也只有千亿美元出头。根据瑞银此前的估值,如果减去现金牛搜索和信息流广告业务等移动生态业务、YY和爱奇艺,则目前价格隐含的新兴业务(智能云、智能驾驶和小度)的估值只有260亿美元,只占1/4,阿波罗也只有150亿美元左右。不过,按照瑞穗的估值,百度的自动驾驶业务可以达到400亿美元,比此前的250美元增长30%。据我们所知,这是有史以来投行开出的最高价。市场上,更多的咨询机构按照SaaS企业的PS法给出估值,中性给出25倍PS至750亿美元,相当于再造百度。目前,除瑞穗外,多家华尔街投行开始修正百度估值:Q3财报后,独立估值AI业务线的券商数量大幅增加,独立估值的券商数量增加。对智能云业务的估值从3家增加到14家,对Apollo估值的券商从5家增加到14家,对DuerOS估值的券商从0家增加到4家。目前,瑞穗对百度Apollo的估值为400亿美元,而奥本海默对百度智能云的估值为137亿美元。智能云的估值一直在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每次公布自动驾驶和造车愿景,其市值都会被市场重估。当然,一家公司估值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百度目前千亿市值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毕竟,在长期主义的加持和“科技改变世界”的信念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在这个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时代,百度并没有迷失方向。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我们终于看到了百度的坚持开花结果。而这些果实,并不是因为百度主动迎合了日新月异的时代,而是因为时代最终选择了百度——那些选择迎合创新、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企业终将迎来来自整个市场的礼物。正如李彦宏在2020年财报函中所说:“我们将继续坚持‘双基一基’的投入,在基础研究、基础技术和底层创新上下功夫。我们不会做一个创新“氛围组”,要做就要做“做团队”,我们将持续推动技术的开放共享,让整个行业避免重新发明轮子,加快产业化的速度创新。”在对技术的坚持和信念下,百度再次起舞。因为这个时代奖励攀登者,这个时代青睐追梦人,这是一个重新为科技创新加冕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