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IDC评论:数据中心能否躲过雷击?

时间:2023-03-12 02:15:38 科技观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数据中心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建设狂潮一波又一波。不过,相比于PUE和网络安全,数据中心的防雷似乎很少有人提及。但数据中心真的不怕“被雷劈”吗?多雨炎热的夏季来临,考验数据中心降温降温效果的时候到了,同时还要抵御可能发生的雷击。需要注意的是,每年都有网络设备因雷击报废的先例。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单个设备的损坏大到局域网的损坏。笔者记得,在很多电压不稳定的农村地方,一旦下起大雨,经常会听到有人的电脑或电视被雷击损坏的消息。但是有人说,数据中心防护措施严密,正常的雷击电压也无能为力!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一次两次雷击所产生的感应电压虽然不会毁坏网络设备,但长年累月的过电压冲击,会加速零件老化,大大缩短设备寿命。这会严重影响网络的稳定性。那么,什么样的数据中心容易发生雷击呢?预防雷击的措施有哪些?这不是危言耸听。还记得2005年谷歌位于比利时的数据中心遭到四次雷击,导致磁盘损坏,一些云存储系统断开连接,数据丢失。虽然经过紧急修复,大部分设备已经恢复,但仍有0.05%的磁盘未修复,导致数据永久丢失。2018年9月4日09时29分,微软云服务Azure报告称,由于美国中南部地区数据中心附近发生雷击等恶劣天气事件,冷却系统电压激增,导致连接出现问题在多个Azure服务中。客户存储在中南地区数据中心的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闪电?首先,全球变暖导致闪电增多,这是大势所趋。其次,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多,易形成对流天气隆起;同时,在潮湿的南方,雷雨云更容易吸收空气直接对流排放。因此,位于南方和靠近水源地的数据中心被雷击的风险相对较高。最后,如今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导电的危险也越来越大。闪电如何击中数据中心?雷击数据中心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击雷,即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使建筑物受到破坏。同时,直击雷产生的强电流也会通过接地线,通过接地体进入大地,使地电位(即一定区域的平均电位)上升到在短时间内达到危险水平并产生高潜力。这会触发位置反击,破坏附近的设备或直接伤害人员。二是雷电感应(雷击大地和云间放电都会引起雷电感应),一般是指在附近的导体(如潮湿的木头、水源、金属等)中产生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闪电放电时。它会在金属之间引起电火花。其中,雷击对地面造成的破坏最大。由于雷击靠近雷击点,会产生较大的感应浪涌,其功率覆盖范围可达500米。在此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几乎没有机会逃生……云中放电的危害相对较小,但更容易发生。雷云放电,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天空闪电,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被迅速中和,会释放出大量的感应电荷。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入地下,就会产生高电位。而在它的危害范围内,几乎没有人类和动物……除了直击雷和雷电感应外,还有一种叫做雷电波入侵的雷击。这是由闪电击中架空电力线或金属管道引起的。闪电波会以这些电线或金属为媒介侵入机房内部。严重时可能造成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上述提到的大部分农村电器被雷击损坏都与此有关。根据前面的例子,雷电感应引起的浪涌电压是破坏IT设备的罪魁祸首。雷电感应将感应浪涌通过各种介质导入IT设备,破坏其接口或芯片。数据中心非常重视供电的稳定性,防雷工作应该是重点。虽然很多名牌网络设备本身都有防雷功能。但在极端情况下,感应电压有时会达到数万伏,路由器、交换机等IT设备的防雷功能要抵御如此大的浪涌无异于以石打石。搭配单独的防雷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数据中心有哪些防雷措施?最基本的是安装一根独立的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线路的每一根支柱上至少要安装一根引下线。二是排放或隔离危险、易燃易爆气体。蒸汽或粉尘排放管、呼吸阀和排气管的喷嘴以下空间应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此外,独立的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应采用独立的接地装置,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还应适时增加冲击接地电阻。在为数据中心选择地点时,尽量避开树木,尤其是茂密的树木。说到这里,笔者也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微软在海底的数据中心是完全密封的,如何实现灾难防护?例如,发生地震或海啸时,如何维修或更换设备?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