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加入微信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很感人的新词:“微信的力量”。我一个接一个地记录了一些故事,试图了解微信的力量。强势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意思?第一次听说力是苹果的biggerthanbigger解释为力大于力。这个词与高大、高级和风格等词相关联。强势风格应该是比较高的风格,区别于常规风格,高于常规评价风格。第一次听到“微信的逼格”是形容摇一摇春晚项目的最后一个短视频环节。大部分人都觉得春节就是要热闹热闹,但是老板提出要让大家在春晚后的凌晨抖出过去一年朋友发的小视频,再加上徐峥的歌《我们》,营造出一片喧嚣过后落叶寂静的寂寞空间。有人质疑,会不会不符合过年的气氛?老板坚持,就是要那种感觉。后来产品做出来了,我们在内测体验的时候,发现真的有感觉。歌曲一出,那句“那些若隐若现的路过的人\一些微笑总浮现在脑海\总是在每一个寂寞的日子\我弹琴到深夜”歌词配上闪现的短片像一部电影,让人从浮躁中回到一年前,看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欢笑咒骂,感叹别人和自己的生活。最隆重的一天,自然而然地想着前路。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团圆饭和春晚之后,繁华的景象更加衬托了此刻的宁静。源源不断的发布,这就是“微信逼格风格”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叛逆和孤独是对这种逼格风格的诠释,第二次和第三次听到“微信逼格风格”是在设计404页面的时候在春晚的摇一摇互动中。摇动春晚。我们估计量会很大。所以404很可能会出现,所以我们决定把404页面做的有趣一点。一般产品的404是干巴巴的,没有任何设计感,而微信却把404搞得有点好玩,这是一种“叛逆、标新立异”的思维。我们讨论过让404成为一款小游戏,让人们在网络卡住时玩得开心。于是我们设计了一款年兽吃红包的游戏。设计师表示,它向经典的吃豆人游戏致敬,用年兽吃红包来庆祝春节,带有一丝微信风格。当他谈到“微信原力”时,我就知道“微信原力”这个词已经被灌输到设计师的理念中了。此话一出,众人便不知所措了。后来大家觉得404的小游戏太复杂了,还是做个简单的原生页面比较好。于是又一个产品经理去想方案。第一版计划是,春节冷知识。原以为等到春节再把冰冷的知识抖一抖会很好玩。产品经理提到,突出冷感让用户恍然大悟,有微信的力量。又听到“微信逼”这个词,这次是“冷”的意思,就是不受欢迎的意思,其实和上面的“造反”是呼应的。后来这个方案被老板否决了,老板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案,“放鞭炮炸服务器,说明服务器有问题”。众人一听都笑了,觉得好玩,就照办了。另外,春晚节目组曾在一次讨论中向我们提到,如果用户摇了很多次红包还是摇不出来,应该让他休息一下,不要再摇了。我们觉得很符合微信提倡的“少聊微信,多和人聊天”的理念,所以又做了一个版本的“休息一下,和家人聊聊”的404页面。到此为止,我认为,微信的硬朗风格是文艺叛逆,是简单有趣的叛逆。对不堪的现实的反叛,对浮躁的社会现象的反叛,对人们不愿承认的一面的反叛。在这些叛逆的背后,是另一种坚定的信念,然后把这种信念用一种非常俏皮的方式表达出来。第四次听到“微信逼格”是微信外同事说的。春晚项目的几位产品经理受邀来到公司大讲堂,讲述产品设计的故事。我认为其中一位产品经理讲得很好。她分析了拜年红包遇到的坑,以及很多被拒绝的提案,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产品设计的理念。所以我把这篇演讲推荐给了我的一个开发者朋友,但是最后开发者朋友给我的反馈不是因为拜年红包,而是拜年红包的产品经理终于介绍了几个故事关于春晚彩蛋和推荐《渴望之书》这本书,开发者朋友说:“我觉得她表达的是我们的微信有情怀,有逼格。”哈哈,看来微信逼人的风格这个词已经深入到用户的脑海里了。在用户心中,微信的泼辣风格被抽象成了情怀。第五次听到“微信的强迫症”是在问资深设计师“微信的强迫症是什么?”的时候。他说,微信的强制性是一个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精神财富的人会做的事情。很空虚,明白。后来听了很多故事,或者pk了很多问题。虽然没有人提到力这个词,但我隐约知道这就是微信的力。比如有些bug是故意不改的,号称最文艺的bug(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如果春晚红包里的钱超过三位数,就会溢出红包)。比如有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因为满足那个需求不符合微信要倡导的价值观。比如一些很流行的东西没有做,因为深思熟虑,不符合产品的风格和用户的长远需求。一个产品能形成自己强烈的风格,在于整个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而这个共同价值观建立在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身上。只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并说服其他有自己信仰的人,最终的信仰才会普遍、令人满意。最终,这些强制必须被打破,否则就会与叛逆本身成为悖论,只看打破它的人是自己还是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