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援引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黑灰产业利用平台非法引流的形式主要有3种,包括通过私信弹幕引流,以及通过“个性化签名”等方式展示违法网站信息等,通过直播内容吸引流量。由此可见,目前网络违法引流的方式和路径已经比较清晰,完全有可能减少他们的流量。通过对症下药、推动各部门联动管理、及时堵住平台、建立投诉举报机制,最大限度地留出生存空间。当然,随着治理触角的延伸,网络黑灰产引流越来越隐秘,越来越专业,逃避监管的“智慧”不容小觑估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规范相关治理,避免路径依赖,保持必要的创新主动性。事实上,近年来,相关部门和平台对网络黑产进行了多轮集中治理,但从效果来看,显然还没有根治。这背后,不仅与网络黑产引流的自我进化能力有关,也与相关治理未能形成刚性预期有直接关系。因此,可以因地制宜推广本轮专项行动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真正在制度上提高防范违法排污的门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黑产的客观存在和非法流量的层出不穷,也提醒大家上网时要提高警惕。要知道,虽然这些引流方式很多都在有效监管之外,但普通网友可能并不陌生,在日常上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能接触到。那么,提高个人防备能力,也可以减少被非法引流误导而“入坑”的可能性。此前,媒体曾报道,北京警方今年5月破获的一起案件中,4名犯罪嫌疑人在某招聘网站上发布了批量招聘打字员和钟点工的信息,然后向有意愿的应聘者介绍“帮主播点赞”.“增加人气”、“为电商店铺增加销量”等兼职信息。不过,这看似是招聘,实则是电信诈骗的一种。对于这样的招聘广告,大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这背后其实与网络素养的培养有关。随着网络黑产的壮大,当前的网络世界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树立必要的风险意识,可以说是现代网民必备的素质。维护网络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中,网络黑业的治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对上游引流利益链的打击,也包括对下游黑业的直接清理,以及对中间环节的配套监管。这些都充分说明,治理网络黑产必须构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制度生态。部门、行业、平台、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长期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