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交通和环保需求的不断释放,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快速发展。依靠国家持续给予的财政补贴和红利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百万辆,销量也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然而,就在行业形势向好的时候,充电配套设施的“跟不上”却成了阻碍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一方面,现有充电设施不够完善,覆盖范围有限,不能满足现有车辆的充电需求;另一方面,充电带来的不便也放大了新能源汽车的短板,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少行业厂商开始致力于充电桩等设施的建设或推动换电服务的发展,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充电问题。可惜充电桩不能因为想建就建。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综合考虑政府、房地产、电网、运营、业主和用户。同时,换电服务仅处于发展初期,短期内难以解决充电问题。那么,就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了吗?事实上,随着近两年机器人的发展,充电机器人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理念。所谓充电机器人就是充电桩与移动机器人融合的产物。最早,这一概念是由蔚来提出的,尝试用移动充电车为其他电动车充电,提供“一键加电”服务。后来,特斯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推出了搭载商用储能电池和多个快速充电桩的半挂车,并初步打造了充电机器人的雏形。如今,充电机器人受到越来越多车企的青睐,成为新的发展风口。去年4月,爱驰汽车发布移动充电机器人CARL;同时,位于西安的友爱智合机器人也与Terad联合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此外,不久前,远景科技还发布了全球首款绿色充电机器人Mochi……充电机器人之所以成为众多车企解决充电难题的共同选择,是因为相比固定式充电机器人有太多的优势充电桩等充电设施。例如,充电机器人移动自如,占地面积小,部署更灵活方便,充电操作更简单。而且充电机器人的应用不需要受到太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应性和自主性也很强。在一些不适合建设固定充电桩的多层停车场和偏远地区,充电机器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不便、续航缺陷等弊端,让汽车车主不必主动寻找充电站。获得更便捷的充电体验。未来,通过共享、租赁等模式,可以将充电机器人快速推向市场,商业前景不可估量。当然,在此之前,充电机器人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技术上的。充电机器人分为移动机器人和储能装置两部分。前一部分技术要求非常高。由于移动机器人主要由AGV、机械臂、视觉摄像头等组成,依靠这些进行全自动充电作业,意味着机器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导航规划能力和极高的精度要求,这离不开技术支持和升级。二是储能。如果储能装置可以被移动机器人运输,其体积和重量不得超过一定的限度,这导致其储能不会很大。据专业人士介绍,现有的一些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储能基本只能满足5辆左右汽车的需求。此外,移动机器人本身也需要消耗电能,因此储备还明显不足,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三是成本。充电机器人的布局和建设成本虽然不高,但使用成本却不菲。一方面,流动性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运输成本不低;另一方面,运输成本的出现自然会导致车主在充电时比普通充电桩付出更多的代价。基于这两方面,移动充电桩的大规模应用也面临成本压力。未来需要降低成本或其他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