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舌尖上的AI:餐桌上正在“端上”人工智能技术

时间:2023-03-21 15:04:47 科技观察

四方石狮,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正在被“带到”世界餐桌上。人工智能“洗手”做汤不久前,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AI系统。据说只要给一张食物图片,它就能自动识别出食物的成分和加工过程。吃货在家,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好像再也不用觉得某道菜很好吃,只是不会做菜,天天跑到别的餐厅去送钱。据说,为了训练这个系统,研究人员向它“喂食”了数万种事物的图像和食谱。之后,节目会分析网上抓取的菜谱,研究人们经常使用哪些食材一起做饭。经过深度学习后,机器能够像厨师那样思考如何处理食物。机器还可以注意到数据,例如成分的形状和季节变化,以及口味或质地等变量。从理论上讲,机器可以比任何厨师都更有知识。英国记者尼尔麦肯锡试图让人工智能为他做饭。他从冰箱里翻出三个西红柿、一个红薯和一些芦笋,试着将这些食材输入智能程序,然后填了一份自己没有食物过敏的声明,并列出在厨房里找到的调味品。很快,AI想出了炖、炸等这些食材的烹饪方法。麦肯齐选择了其中一种,将蔬菜切碎,用柠檬汁调味,最后加入燕麦。混合配料后,人工智能程序告诉他将加工好的配料放入烤箱烘烤15分钟。最终的结果是四种煮过头的、类似燕麦片的食物——远非可口,麦肯锡甚至不想称它们为“食物”,而是称它们为“圆盘状物体”。不管叫什么名字,这都是当下人工智能厨师的真实写照:人工智能做出来的食物,确实可以满足人们的饥饿感,但人工智能要达到口味等要求,还是有难度的。而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口味。比如在中国,有南甜北咸之分。因此,人工智能很难打造出满足所有人喜好的“统一菜品”。有趣的是,人工智能厨师已经认识到味觉的不足,并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深度学习。一家名为AnalyzingTasteSystems的纽约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向食品和饮料公司提出改变建议。使用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它会计算一些材料混合后的味道、气味或质地,以及如何改变口味以迎合不同地区顾客的喜好。为了给人工智能提供“试吃材料”,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50人的小组,每天试吃不同包装的食品。在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公司也有测试人员团队每周到访不同国家,研究当地顾客的饮食喜好。然后,人工智能程序会根据产品的口味、测试人员的意见、不同地区的口味等不同信息,预测不同产品的不同味觉体验。“AI厨师”在为人们吃得更好而努力,“AI嗅觉”在为人们吃得饱而努力。减少食物浪费AI在移动餐桌上的浪费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可以视而不见的常态。与这种肉眼可见的浪费相比,没有上桌的浪费更为严重。根据全球农业和食品营养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全世界每年浪费13亿吨食物,总价值达1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在到达餐桌之前就被浪费了。其中,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水果和蔬菜被浪费,25%的肉类没有上桌,种子、坚果、奶制品、海产品等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因保存不当而被浪费。与此同时,全世界有30亿人营养不良或处于失衡状态。在食品流通过程中,大量食品因外观不佳而被零售商丢弃,一些易腐烂的食品在运输、储存和冷冻过程中会发生破损,更多的食品正在上架。还有大量的食品是消费者买回家后扔掉的。可见,在上桌之前,食物的新鲜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物的浪费。如何随时检测这些食物的新鲜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我们靠个人经验和自己的嗅觉来判断这些食品的新鲜度,但显然食品零售商无法雇人随时检测变化来评价食品的生命周期,消费者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关于冰箱里的新鲜食物。如果有一套可以精确计量,又像塑料包装一样便宜好用的设备来监测食品的新鲜度,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利用效率,比单纯贴固定推荐更能体现截止日期。食物的可食用状态。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发明的嗅觉AI系统将为解决这个问题开辟一条新的思路。这套嗅觉AI系统可以利用“气味”的数字化分两步拆解,将气味的化学信号转化为图形颜色的识别信号,解决气味本身的复杂性问题。“气味AI”系统,又称“电子鼻”,由两部分组成:1.条形码:可以根据肉腐烂时产生的气体改变颜色;一款乘积神经网络算法驱动的手机应用。电子鼻的“阅读器”可以根据庞大的条码颜色库识别和预测肉类的新鲜度。此外,为了使电子鼻便携,研究人员将其集成到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中,该应用程序可在30秒内提供结果。为了测试电子鼻的准确性,研究人员测试了商业包装的鸡肉、鱼肉和牛肉的新鲜度。在48小时内以不同的时间间隔为六种肉类拍摄了4,000多张条形码图像,其中3,475张用于训练以捕捉气味指纹的模式,其余用于准确性测试。最终结果表明,整体准确率达到98.5%,其中变质肉准确率为100%,鲜肉和次鲜肉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6%和99%。实验证明,嗅觉AI模型在检测食物新鲜度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相信随着“AI电子鼻”的进一步落地,未来食物浪费的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利用食品安全人工智能来保障食品安全也是当前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毕竟,这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然而,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却让人揪心。目前,很多高校都在使用智能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扬州大学食堂通道,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食堂设有职工通道。有智能早检系统,区别于普通的人脸识别。本系统设有答疑程序,内容与食品安全相关,将专业知识与日常工作联系起来。进入后厨房需要人脸识别、健康证筛查、额温枪测温和健康状况自我评估,然后厨房的铁门只有答对成功才会打开。进入员工通道,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茶杯架。茶杯架上的每个茶杯都有对应的编号,收纳架和抹布也有对应的编号。在厨房里,砧板和刀具也以红、黄、蓝三色区分,摆放在特定的区域。这些“要素”融入信息平台后,依托智能高清摄像头实现实时监控,最终实现可追溯的食品安全闭环保障。管理。智能厨房里,绿叶蔬菜浸泡池旁边的墙上有一个屏幕,屏幕上显示着白菜、韭菜、芹菜、鸡蛋等绿叶蔬菜。随便点一个白菜,可以看到浸泡时间,还可以通过水池里的探头实时监测浸泡水位。如果泡水池没水,系统会在30秒后自动报警,并发出警报声,同时食堂经理的手机也会收到报警信息。这样的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用智能化的手段进行管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不留痕迹。通过智能化手段,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学生在食堂用餐更安心。从“吃得好”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安心”,人工智能正在全面渗透食品领域。人工智能在舌尖的滋味如何,将取决于未来运营商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此,作为资深吃货的小编还是信心满满的。舌尖上的人工智能,相信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