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当今企业市场有哪些风口,超融合应该是其中之一。根据IDC全球融合系统季度跟踪报告,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融合系统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0.8%至29.9亿美元,新出货存储容量为1.96EB,同比增长30%。虽然这一数字落后于同期服务器的销售额(另据IDC: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厂商营收同比增长19.9%至170亿美元).然而,超融合市场仍然表现良好。同期,超融合系统销售额同比增长68%,销售额10亿美元,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超融合市场的这种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多年来,在Nutanix、SimpliVity、VMware等厂商的引领下,超融合逐渐被认可并进入主流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增长的背后是超融合提供的更简化的部署和运维方式。从本质上讲,超融合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存储的更高效的存储方式,让存储向计算靠拢,从而大大提升用户体验。由于超融合将硬件和软件集成到一个设备中,同时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等多种功能,在大大降低投资的同时简化了管理和运维,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因此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以超融合着称的Nutanix去年上市,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如此,投资者仍看涨。因为它在2017财年第四季度创下新高,营收为2.261亿美元,超过上一季度2.15-2.2亿美元的营收。VMware的VSAN是另一家主要的超融合供应商,近年来也经历了快速增长。在这些厂商的推动下,近两年超融合设备在中国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Nutanix、H3C/HPE、Dell/EMC、VMware等国际大厂外,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服务器厂商和大部分存储厂商都有超融合设备。其实这年头,做数据中心硬件设备的,没有超融合设备的,都不好意思在圈子里混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看好这个市场。超融合的一个主要应用场景是替代传统存储。初期用户还是担心超融合的可靠性,但至少作为备份存储是完全可行的。其实这也是很多存储厂商做超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在很多超融合设备实际订货的主要应用。场景。但是,对于那些志存高远的超融合厂商来说,超融合希望以云平台的形式存在,而不仅仅是存储。Nutanix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近两年来,Nuntanix一直淡化超融合定位,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云平台。但是,相对于高级的应用场景,这需要用户高度认可厂商的理念,更适用于全新的应用系统。同时,对厂商的要求也会更加全面,不仅要有超融合的软件能力,还要有云平台的管理和集成能力。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用户对超融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现有IT架构存在疑虑。从这个角度来看,超融合的市场普及还是很有必要的。超融合设备繁荣的另一个原因是超融合设备的“门槛低”。之所以门槛低,是因为随着开源软件的普及,一些厂商可以基于开源软件(如Ceph/Gluster)打造自己的超融合一体机。门槛不高,难点在于系统优化和客户满意度。定制能力。事实上,市场上确实有很多超融合设备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布的。专家提醒,由于这类开源最初并不是专门为超融合设备设计的,它在能力上有先天的局限性,比如整体系统性能和一些更高级的用户定制功能(比如具有秒级RPO的异步复制))需要优化。鉴于此,用户在购买超融合设备时,有必要考察厂商的技术实力。即便是从开源软件入手,也只有具备真正技术实力的厂商才能“玩”出超融合。事实上,已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厂商纷纷进入超融合市场,市场正面临洗牌,而这个时间不会太远。因为这个市场容不下这么多厂商。根据IDC数据,虽然市场在高速增长,但就整个IT市场而言,一个季度10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并不算高。当牌面重新洗牌时,真正有技术实力、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厂商生存的可能性无疑会高很多,仅仅站在“窗口”是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