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移动高管再次调整。近日,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MBG联席总裁乔健发布内部公开信称,联想集团将任命来自三星的江震(Jaden)为副总裁,全面负责产品战略和产品管理。MBG(移动业务集团)中国业务,包括产品组合、产品规划和运营。这是继三个月前乔健接替陈旭东出任联想移动联席总裁后,又一次涉及联想移动的高层调整。想想2015年联想移动CEO刘军离职,陈旭东接任,乔健接任新职务,直到三星高管的介绍,联想移动给业界的高层频率和印象比它的产品还要多创新与发布,业界不禁要问,曾经中国智能手机(2014年)和全球第三(2014年10月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后)的联想移动,其发展的症结何在?不知道业界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上面解释的时间线。联想移动业务的大幅下滑始于2015年刘军离职、陈旭东接任。不过,此后联想与移动业务的一系列调整并没有遏制联想移动业务的颓势。相反,它起到了间接的加速作用,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从去年华为和OV的高速增长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不能放弃,甚至可以忽视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联想移动自刘军卸任后的高层变动可以说是越来越不“接地气”了。这里所谓的“脚踏实地”,是指对行业和市场(包括中国市场)的理解,一线实战经验,以及在联想的影响力(刘军离职,陈旭东接任))联想移动高层调整变动期间。曾在联想内部引起轩然大波)等综合素质。事实上,乔健在联想移动最新一轮出任移动业务联席总裁时,外界质疑乔健的实战经验(对智能手机行业、市场和竞争的了解程度),而这乔健这次介绍三星似乎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外界的疑虑,那就是乔健需要一位有实战经验的高管来辅助他和联想的移动业务,但让业界(包括我们)不解的是那招全球和中国,尤其是中国市场,遭遇了和联想移动一样的遭遇(三星曾在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从峰值大幅下滑,直到去年联想移动(智能手机)跌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被列入“其他”板块。三星高管究竟会给联想移动带来什么?是失败的教训还是成功的经验?从联想移动两年的历程来看,似乎不乏教训,更需要的是成功的经验。由此看来,联想移动高层的调整充满变数,彻底改变业务低迷的局面。刘军离开时,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批评移动业务的激进“一锤子醒不了”。从陈旭东的言论和随后的离职,以及乔健接手联想移动三位高管的调整周期不断缩短来看,杨元庆的紧迫感和联想集团对其移动业务的压力可见一斑。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导致我们建议联想集团拆分移动业务,即让移动业务独立运营。上文我们提到,杨元庆的急迫感和联想对移动业务的压力,表面上和长期来看,是移动业务的低迷表现,但实际上和短期来看,是移动业务的不景气。这拖累了联想的整体业??务和资本市场。表现。比如去年联想的股价就曾创下单日跌幅8%的记录。为此,杨元庆不得不在7月份的联想股东大会上向股东道歉,而联想整体业务也因为手机出现了六年来的首次亏损。年度亏损。更重要的是,移动业务的低迷直接影响了联想品牌在行业中的认知度和表现。比如去年Interbrand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佳品牌》1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联想的品牌价值下降了2%,仅排在第99位,几乎跌出前100。可以说,移动业务作为联想集团部分业务尚未与联想集团核心PC业务(如品牌、供应链、渠道、营销等)形成良性协同,优势并未对联想移动起到任何帮助作用,反而被拖累。纵观属于传统PC行业的厂商,无论是最底层系统层面(芯片和操作系统)的Wintel,还是代工的Dell、HP、Acer、Asus,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都不好(退出)的退出,边缘化的边缘化,销售的销售)也很好地印证了PC行业和智能手机行业的本质区别。相比之下,联想移动仍然是PC厂商中表现最好的。即便如此,自今年年初杨元庆在美国CES展上表示,手机业务不是联想的全部,中国手机业务也不是联想的全部,手机业务占联想业务的20%,而中国手机业务仅占联想业务的10%。一方面,再次反映出联想集团高层对于移动业务是弱是强还是核心的矛盾(矛盾的认识必然导致矛盾的选择和影响),同时,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也提供了联想移动分拆不会对联想集团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证据。如果联想移动的上述分拆不会对联想集团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联想集团的负面影响,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减少压力和战略上的干扰。矛盾的判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空间,联想集团得以将全部精力集中在PC业务上。尽管全球个人电脑行业仍在下滑,但它仍然是一个万亿的市场。而且从联想目前20%左右的市场份额来看,距离未来实现全球PC市场份额3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努力。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鉴于联想移动的高层基调无果而终,目前业务表现不温不火,以及难以与联想集团形成协同和资源共享,甚至适得其反,转-off可能是联想移动试一试的最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