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雷锋网。如需转载,请在雷锋网官网申请授权。关键人员离职、投资人撤资、对赌突破、大规模裁员……谁能想到,这些时不时出现在潮起潮落的风口赛道上的热词,有一天会出现在向来以低调着称的“运维”行业。在ICT行业,运维人员经常自嘲,“月薪5k,心有5k,名下有5亿资产”。他们就像数据中心和公司IT资源的管家、保安和消防员。暖通空调、网络、机房综合布线、系统监控告警、故障响应等大量复杂琐碎的工作充斥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开发和产品相比,运维更多的是后勤的作用,这个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公众视野的黑暗之中。但事实上,当人工智能、云计算、SaaS等出现在闪光灯面前时,运维行业也在2016年前后迎来了一波融资潮。AI与运维相结合的智能运维(AIOps)也顺势而为。基于运维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进一步解决自动化运维无法解决的问题,风靡一时。一批运维公司也趁势高举“智慧运维”大旗,在融资市场不断收获。现在很多都已经到了D轮和E轮,而且很多都有几十亿的估值。提上日程。然而,就在这次昙花一现的上市前夕,一些公司却被曝出了上述一系列的波折。“前些年,行业虚火不少,如今膨胀的市场泡沫遇上资本市场的惨淡,有些企业骑虎难下,真是难上加难。”一位运维业内人士对雷锋网感慨道。1、由于规模、声量、大客户风险,泡沫并未被挤出。近期,智能运维行业掀起波澜。据业内销售负责人介绍,目前,一家去年营收约2亿元的智能运维公司正经历着核心骨干离职、投资人退出的风波;对赌博感到焦虑并辞职的副总裁;还有一家公司,最新一轮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近两年,为了扩大规模,去港股,一直在大举招销售。员工人数一度高达2000人,但结果过了一点,大规模裁员,现在只剩下900多人。事实上,随着上一波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狂欢的阶段性落幕,以及近几个季度一二级资本市场低位压力的累积,此前掀起的部分融资泡沫在智能运维行业早已销声匿迹。濒临毁灭。在业内人士汪洋的印象中,运维行业的融资热潮一般是在2015、2016年左右开始的。彼时,龙头资本开始陆续入市,创业公司加速融资,一些此前登陆新三板的公司也顺势而为,退市退出,掉头冲进。日益激烈的融资军备竞赛。一时间,原本老实沉默的运维圈,一下子踩到了游资的风口浪尖,让不少浸淫行业数十年的运维老手纷纷表示“头一回见”在这么多年里”。ToB领域行业观察家张久告诉雷锋网,这几年助推运维行业火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电子商务等移动互联网业务日益普及。随着前端业务的变化,以往“一个机房、几个设备、几个系统”的简单IT架构开始被“海量设备、各种云”所取代,被复杂的架构所取代,运营需求维护量激增;并且上层业务系统对IT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甲方频频要求99.995%高可用,运维重视度明显提升。同时,随着大规模服务器集群、海量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平台的兴起,人工管理这么多设备基本不可行,自动化运维、智能运维等技术和维护已经出现。尤其是在2016年Gartner提出AIOps的概念后,一大批企业顺势而为,纷纷涌向智能运维领域,在市场上广为宣扬,吸引了融资。热钱涌动,行业一片混乱。个别企业开始抱着“先炒行业牛市,再赴美上市套现”的思路,想方设法做大做大做大放量。消息人士王迪表示,在这样的做法中,以一家打着“智能运维”标签、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最为严重。“这家公司其实是一家海外CDN巨头的代理,在将代理提供的CDN服务转售给客户的同时,还把自己包装成一家智能运维公司。但实际上,很多客户都是运行CDN自带的甚至产品都没有用过他的智能运维产品。”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证明。据王迪介绍,公司去年营收约10亿元,其中与运维基本无关的CDN代理占9亿元,其余1亿元营收以其传统运营为主和保养品。老爷,这样一来,颇有“卖狗肉卖羊肉”之嫌。“这种代理倒卖、拿回扣的商业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能否撑起60亿以上的估值就值得商榷了,更何况打着‘智慧运维’的名头。一家海外市值百亿美金的公司,更是名不副实。”不仅如此,王迪表示,在公司的CDN代理收入中,来自海外短视频公司的订单约占90%,其余客户仅占剩余10%左右,单一大客户集中度风险较大“不是小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大客户的合作订单明年就到期了。而且,应海外监管要求,这短视频公司已经将用户数据迁移到另一家国外软件巨头的服务器上。下一次CDN顺序变化也是大概率事件。届时,运维公司将失去唯一的大单。王迪补充道。除了业务层面的风险,这类运维公司还要应对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投资人滨河告诉雷锋网,在滴滴事件之前,国内企业一般不需要赴美上市。投稿,这样的案例很多:为了避免资本市场对“大客户过度集中”的质疑,很多公司将大客户的订单拆散,分给几家空壳公司,相互之间进行交易得过且过“过去,很多中概股公司对这套操作了如指掌,玩得非常熟练。但现在美股也需要提交稿件,审核非常严格,类似的做法很难实现。”另外,“代理模式现在很难上市。”在运维高管杨东看来,美股上市门槛越来越严,港股给出的估值低,国内科创板对专利和研发费用要求高。技术进步、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等都难以满足科创板的要求。“A股是盈利逻辑,对盈利是有要求的,很多精明的运维公司为了增加收入撒了钱,不但没赚钱,我反而一直在亏钱,所以上A股就更难了。”据他介绍,近两年,某运维公司为了冲刺上市,曾大举招聘销售。巅峰时期,公司人数达到了2000人。“走出去,但其实大屏幕看起来不错。最近裁掉了900多人,很多业务员都呆了不到一年。”丁宁,一位运维技术资深人士告诉雷锋网,目前运维行业整体还比较落后,AIOps还处于起步阶段~5年。目前,很多喊出智能运维口号的企业,其产品几乎难以落地,比较虚无缥缈。”“之前接触过业内知名的智能运维公司,听了他们的PPT,发现产品线很多,产品有几十种,但感觉实用性不是很强。给人一种“什么都会,什么都不擅长”的印象,最后合作不了了之。”“一些智能运维企业,尤其是2018年后进入市场的企业,产品能力积累非常差。只要测试过,基本就出局了。只有在低价竞标的时候,他们偶尔才能有点竞争力。”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其实产品不落地、善于融资、估值虚高,是业内一些“威风”智能运维公司留下的又一印象。”运维公司的融资能力明显强于业务能力,一家公司的估值超过其他公司的总和。”杨东说。事实上,埋头、搞量、高估估值,并不仅仅出现在运维行业。类似的现象在前几年也出现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待遇、排名竞争、人员激增、价格战……行业浮肿。直到近两年,很多企业才开始将关注点从规模转向盈利。摆脱想象,转向真实。而一些同样膨胀起来的智能运维公司,显然没有主动迈出这一步。2交付重、量难,运维行业受咒“上市难已成为运维行业的普遍现象,资本市场环境恶化只是动荡频发的原因之一近期运维公司的风起云涌,其上市的波折也与运维行业有关,行业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关系。王迪告诉雷锋网,运维本身就是一个强调交付的又苦又累的工作,通常一两百万的订单需要20多个人至少工作一年后才能交付,非常不容易快速实现规模化的任务,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司在技术层面的原创性不够强,很多都使用了国外优秀的开源产品,以至于最终的解决方案不是很好用,需要很多运维支持,可以说这是国内ToB产品的通病。因此,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运维行业已经初步进入自动化、智能化,但总体而言,运维仍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业。“现阶段,运维行业的人工成本仍占40%左右。“交付重,规模难;规模难,估值空间有限。这似乎是埋在国内运维行业的魔咒。”丁宁也有类似观点,“运维行业是‘卖服务’的行业,而不是‘卖产品’的行业。目前市场上强调卖产品的运维公司,其实很难落地和规模化。”在他看来,以往运维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支撑,而不是产品驱动。区别在于在:第一,运维服务商能否在故障发生后及时对故障进行应急响应;第二,运维的本质是保护客户的IT资产,如机密性、可用性等、数据和IT系统的高可靠性等,这些需求和功能是无法通过产品来实现的。”我之前接触过一家智能运维公司。他们的模式是先做一些基础产品,然后在市场上推广,吸引了客户之后再为客户做定制化开发。但他们的发展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素——用户场景。”在丁宁看来,这家2018年左右起家的公司,在运维行业缺乏足够的深耕,无法抓住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痛点,导致落地有点难。“研发虽然有几百人,但人员流动率还是比较低的。“事实上,国内运维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比较落后,很多运维公司目前的研发能力难以支撑自身的产品迭代和跨越式技术周期。”AI真正需要产生应用价值,必须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维行业没有太多的数据积累。国内智能运维在行业内普及至少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丁宁补充道。因此,新业务推进缓慢,传统老业务不断萎缩,难以支撑公司估值的增长,引发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变动。“近期,不少智能运维企业都在裁员,而且裁员凶猛。”基因短板遇上融资催化,让不少企业显得浮躁浮躁。是销售公司、皮包公司,老板们对产品和研发缺乏认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一年某运维公司上市失败。老板审理案件查明原因时,发现他收到审核结果当天穿着便装。他想可能是自己穿的衣服不对,于是就要求公司的员工都穿着正式的衣服,每天都来公司签到,销售也不例外。他们每天早上起床先去公司签到,然后再出去跑业务。这段近乎笑话的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行业长期积累的劣势。是众多智能运维公司频频乱象背后的更深层次根源。3“未来一两年,上市公司很难找到。”就目前智能运维企业的困境而言,投资人李默却更难解决。融资对赌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公司创始人为了避免对赌失败,不惜一切代价达到目的,然后做出很多变形动作。比如“下载就给钱”、“请新人就给钱”,往往是异常投注的结果,最后投资人不得不增加相应的投资额,所以很多创业公司都会牺牲一部分。用户体验,才能在短时间内冲刺用户数量。”其实,对于有上市计划的企业来说,等待他们的只有三条路。第一种情况是顺利上市或被收购,投资者获得退出渠道。第二种情况是“在那里很平庸的存在,利润不高,没有增长潜力,既不能上市,也不能回购。但这种情况往往不能长久。投资以来基金往往有期限,“一定要关闭。”“一旦资产无法退出,就会影响增值基金的关闭。”关不掉,基金就挂在那里。这个时候就看基金的承受能力了。”杨东补充道。如果投资者不接受创业公司的长期“持有”,就会出现第三种情况,要么逼创业公司去破产清算或折价转让所持有的股份。相比之下,上市,哪怕流血断臂,至少也不是最糟糕的选择。但资本市场的现状也注定了,这将是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先说美股。过去几年,美股上市条件宽松,上市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他们是上一轮融资热潮中国内企业的首选。然而,情况在去年发生了变化。由于滴滴事件和中美关系的变化,提高了赴美上市的门槛。“在纽交所上市的难度不用说,就算是在中小板上市,纳斯达克不那么活跃,也变得更难了,需要提供三——美国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度证明。审计年度报告是上市资格所必需的。但事实是,许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并没有美国持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所以他们基本都会退市,而滴滴只是第一个。”李墨进一步解释道,退而求其次的就是去港股上市,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香港之所以是全球金融中心,是因为金融资产价格低廉,为资产交易带来繁荣。“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增加。”许多原本打算在科创板上市的低质量公司去美股上市,现在已经来到了科创板。因此,很多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估值都没有C轮和D轮的估值高。会跌,上市后还会跌。”可以说,目前整个资本市场的形势都比较艰难。在此背景下,一些估值虚高、实力不足的智能运维企业的资本之路将更加坎坷。.“第一波涌入AIOps的运维公司,已经有两家被烧死了。”杨东坦言,2016年Gartner正式定义AIOps后,就有一批公司想冲进去。第一波以蓝海迅通为代表,但这些公司的现状并不乐观。大不了就是准备“出卖肉体”,至少他们是比较骚动的。“销售VP、区域骨干销售总监等基本处于离职状态。”“一两年内在智能运维领域内,想要从上市公司突围出来并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