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用手掌划一划支付,那以后真的要‘剁手’了。”网友表示。昨日,腾讯内测刷掌支付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对掌上支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或褒贬不一,等等。对此,腾讯方面回应称,“刷掌支付只是微信内部技术的预研,尚未开始测试,目前没有应用计划。”这显然挡不住网友们的吃瓜热情:什么是刷掌支付?和刷脸有什么区别?安全性如何?隐私问题如何解决?……对此,AI掘金采访了业内专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几个关于掌上支付的“秘密”。刷脸还是刷手掌,这是一个问题。“刷手掌和刷脸其实是同一个逻辑,都是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实现无感支付的手段。”一位从事生物识别行业的人士告诉艾掘奇。所谓掌纹支付,主要采用“掌纹识别技术”。其技术原理大致如下:通过采集掌纹样本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将提取的掌纹特征存入数据库,用于与分类样本进行匹配。前端设备提取掌纹特征后,系统会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配对,配对成功即可完成支付。数据库的建立主要分为掌纹图像采集、预处理和特征提取三个步骤。掌纹图像采集:利用一些数码设备将掌纹转换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矩阵数据。一般采集二维灰度图;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掌纹图像进行初步处理,如去除噪声提高清晰度、恢复因输入测量或其他因素造成的退化、对图像进行归一化等,以方便后续操作;特征提取: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选择,将数据从模式空间转换到特征子空间,使数据在特征空间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虽然看似复杂,但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有足够的数据,从技术上实现“刷掌支付”并不难。“和刷脸支付一样,掌上支付也是根据掌纹特征判断的,但地理位置、手机号码、个人账号等信息可以缩小系统筛选的数据范围,提高匹配效率。”支付,掌上支付在安全性上更可靠。AI掘金了解到,掌纹识别的信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掌纹,即手掌的纹路;另一个是手掌静脉。手掌静脉信息是指利用红外线照射手掌,静脉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会吸收波长在760nm附近的近红外线,导致静脉反射较少,图像上出现静脉纹.使用手掌静脉信息进行身份认证时,只有活人手掌才能获取静脉图像特征,限制了造假的可能性,安全系数高。“通过掌纹比面部特征更难识别身份,但更安全。刷脸支付的推广并不顺利,因为人们非常注重隐私。相对而言,掌纹支付可能是另一种选择。”“掌上支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14年,支付宝就展示了以生物识别为核心的相关支付技术,包括人脸、声纹、掌纹等,并推出“功夫”。“人脸识别”破圈,“刷脸支付”成为新的支付方式。2015年,原四川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推出全国首台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用户可选择“手掌静脉”识别模式,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红外线扫描手掌静脉。输入密码后,即可办理存取款业务。2019年,LG推出了掌纹解锁手机型号G8SThinQ。用户可以通过手掌静脉的形状和粗细来解锁手机。国外电商巨头亚马逊在2016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并于去年9月发布了掌纹识别技术AmazonOne,初步应用于实体零售店的支付环节。今年年初,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的3家无现金AmazonGo门店试行了全新的手掌识别支付技术“AmazonOne”。消费者将掌纹与支付卡或亚马逊账户绑定后,即可扫掌支付。近一个月来,亚马逊开始尝试推广掌纹支付。如果用户在亚马逊的无人商店注册自己的掌纹,并将其链接到自己的亚马逊账户,就可以获得大约10美元的优惠券。亚马逊实体零售业务副总裁DilipKumar表示,之所以选择掌纹识别,而不是面部识别等解决方案,是因为它具有更显着的隐私优势,因为通过掌纹很难确定一个人的身份,而且用户必须要启用它,请靠近设备并做出有意义的手势。事实上,无论是亚马逊还是腾讯,作为支付巨头,对掌上支付的重视,根本上是基于支付方式变革的超前布局。生物识别对于支付安全越来越重要,是互联网企业巨大的流量入口。比如可以通过支付设备覆盖更多的卖家,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利用大数据开展其他业务。然而,尽管“掌上支付”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但要实现落地乃至大规模推广,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三座大山”压在掌上支付“这项技术还没有看到大规模应用的价值。”业内人士表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数据问题。掌纹识别需要采集人的生物特征信息,获取难度大。一是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在增强,二是国家对企业收集个人信息的政策趋严。2020年12月,天津市发布《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者收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个人信息。“在相关法律中,只承认指纹,而央行允许刷脸支付,是基于国家已经有了基于身份证的指纹库和身份证照片,可以用于真实身份验证。“因此,在没有大规模收集数据样本的情况下,掌纹识别技术的大规模验证存在问题,无法建立数据库,难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其次是安全问题。虽然“掌上支付”比刷脸支付更安全可靠,但在其之上还有更安全可靠的指纹、指静脉和虹膜技术。这两项技术合法合规,数据采集也相对容易,在手机解锁、门禁等很多场景都有应用,发展前景较好。最后是实际应用的问题。“手机TouchID和FaceID的普及让企业更方便地采集信息,建立指纹和人脸数据库,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产品能够实现采集掌纹信息的功能。”也就是说,即使企业收集生物识别信息成为可能,但如何收集到这么多数据却非常困难。因为收集掌纹需要“注册手掌”,目前还没有现象级的产品和应用吸引人们注册,推广成本非常高。“即使建立了掌纹库,‘掌上支付’也只能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便民服务。”业内人士表示。在人脸、指纹已经代表个人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个人金融账户的安全十分警惕,难以选择“刷掌支付”作为主要支付方式。因此,从技术、安全、立法合规、具体应用推广等诸多方面来看,“刷掌支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虽然不亚于一项技术创新,但实际应用前景并不乐观。“这应该是大公司做的技术储备,而不是战略部署。”业内人士认为。本文转载自雷锋网。如需转载,请在雷锋网官网申请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