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裁员真的能拯救中国互联网吗?

时间:2023-03-19 14:46:44 科技观察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至上。千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巨头经历了四轮大规模裁员。可以预见,2021-2022年的裁员潮绝不会是最后一波。而从淘汰底层、优化人员、向社会输送人才,乃至最近的“恭喜毕业”。也可以预见,有关裁员的新说法将继续挑动舆论的神经。但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但一味依靠裁员降低成本来实现盈利,正在让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走上岔路。历史的惯性历史的惯性让中国互联网企业把“裁员”作为最直接的降低成本的方式。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500多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倒闭,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市值缩水一半。以web1.0门户为首的中概股公司大量裁员。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视频、博客、游戏、媒体等业务线纷纷裁员,web2.0时代引领的巨头们延续了这一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第三波互联网裁员潮——2018年全球科技公司裁员潮袭来,中国互联网巨头“应聘”。据当时媒体统计,2018年至少有17家企业裁员并缩减招聘规模,其中至少有8家互联网企业。回顾过去,三波裁员潮几乎都是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而中国互联网企业交出的答案,都是通过裁员这一最直接的降本方式来度过危机。然而,三波裁员潮中存在一个“悖论”现象: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快速裁员的同时,也在同步大量招人。腾讯、阿里、京东等几家头部公司,以及后来的字节快手等互联网新贵,都在迅速增加人员规模。但随着2021-2022年互联网最新一轮裁员潮的到来,形势彻底逆转,核心问题终于暴露。为什么裁员失败了?新冠疫情、全球科技监管趋严、大公司病态等因素,都是中国互联网第四波裁员潮的客观原因。但根本问题在于,中国互联网巨头们已经难以应对降本增效的问题。其实,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目的。2010年,IBM裁员11万人,三年内招聘9万人。在激烈的业务转型下,这家企业被誉为大象舞动、向内挥刀的典范。美国制造企业BerryWeimiller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订单流失严重,但老板说:我不相信人的脑袋能解决问题,我觉得人的心很宝贵。随后公司推出全员无薪休假计划,最终顺利渡过难关。2001年初,亚马逊的贝佐斯领导了15%的裁员。成功渡过裁员危机后,连续多年亏损的亚马逊近年来实现盈利,市值早已突破万亿美元。不过,中国互联网第四波裁员潮更接近于纯粹的“降本”。虽然这样的“降本”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减少企业开支,实现利润提升。但这样的裁员一直无法解决人的效率问题。事实上,在千禧年之后的二十年里,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数量迅速增加。与美国互联网公司相比,微软和苹果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将员工数量从1万人增加到10万人,而中国企业的速度几乎翻了一番:阿里巴巴用了19年,京东用了17年。现阶段,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腾讯,到2021年第三季度员工人数将超过10万人。然而,腾讯只是苹果2.8万亿市值的五分之一。人员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人员效率的急剧下降,正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裁员”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数据显示,2018年阿里员工效率约为49万美元。2018年同期,苹果人均收入超过200万美元——同年,标普500科技公司平均收入达到70万美元。可以说,“野蛮增长”和规模效应引领下的大量招聘的伏笔,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第四波裁员潮集中的巨大雷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次的浪潮更为广泛和凶猛:据相关报道,自去年以来,爱奇艺裁员多达12%,快手被曝30%的员工,以及B站电竞部门90%裁员,蘑菇街整体裁员30%,有赞两轮裁员近70%,更何况近乎集体消亡K12。为了享受一个阶段的红利,我们空前大规模地招兵买马,而当业务方受到冲击和禁锢时,我们开始了空前的“裁员”。俗话说: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可以说中国互联网招聘和裁员的逻辑是一致的,这是时代思维局限造成的,但其逻辑的直接和残暴也使得危害迫在眉睫。国外一个直观的例子是:2008年,诺基亚的净利润增长达到了67%。但随后几年,全球竞争对手迅速崛起,诺基亚的利润迅速下滑。内忧外患的诺基亚关闭了大量工厂,解雇了数千名员工。此举直接引发数以万计的示威抗议,导致德国地方政府介入调查,以及工会、媒体乃至整个舆论的谴责。最终,诺基亚因裁员导致商誉损失惨重,7亿多欧元的营收和1亿欧元的利润化为乌有。对于不断“毕业”的员工来说,他们的生命成本并不是简单的“N+1”就能弥补的。此前,科罗拉多大学韦恩·卡西奥教授指出,裁员不仅仅意味着被解雇的员工失去一份工作。在其持续跟踪调查中发现,样本中只有41%的被裁人员在一年后能找到一份同等薪酬的工作,26%的人薪酬比以前低,其余找不到工作。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1982年被解雇的工人在20年后的收入仍比未被解雇的同事低20%。甚至,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与其余同事相比,下岗员工的健康问题高出83%,暴力倾向高出6倍。回到消费的本源,无数次证明,裁员解决不了人的效率问题,也解决不了企业效率的问题。可扩展性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7%,增速提高2.6%与一季度相比提高了个百分点。.其中,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平台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0.2%。这也意味着,曾经引领中国企业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势头开始放缓,整个行业几乎陷入了长期的“增长焦虑”。因此,如何寻找广阔的天地来拓展事业版图迫在眉睫。因此,以2020年社区团购热度逐渐“消亡”为标尺,舆论对大厂“一捆白菜盯住老百姓”的低俗发展方式更加愤怒。一种普遍的声音是:通过不断烧钱扩大业务规模,导致市场无序竞争——中国互联网巨头正在为过去盲目快速扩张的“因”吞下今天火爆的“果子”。另有更尖锐的批评指出,中国互联网公司只做“流量生意”,没有技术含量。正因如此,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公司”和“硬科技公司”早已水火不容。——如果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平台服务的用户超过千万,就无法实现基础研发带来的“硬技术”成果。正因如此,很多人开始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唱空话,尤其是主要消费互联网的各大巨头。然而,这场持续近两年的争论往往只有热点而缺乏重点。必须指出的是,放弃“野蛮生长”是绝对正确的,但切不可因噎废食。正因如此,回过头来看这场冲突的爆发点,也可能才是真正的爆发点。事实上,与人们的印象相反,美国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大多是消费驱动的。2017年11月,彭博社的一篇文章将苹果、谷歌、Facebook、微软和亚马逊称为主导美国经济的“五巨头”。如今,除Facebook外,这四家公司的市值均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它们的总市值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40%以上。除了微软的业务立足于B端之外,其他四大巨头的业务都是立足于消费者端。而且,现在ToC业务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例如,苹果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消费电子”和用户增值服务。而这些,从广义上讲,它们都是消费者业务。以扎克伯格为首的Facebook拥有一系列应用程序: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应用程序都是消费者应用程序。谷歌的主要业务分为谷歌服务、谷歌云和“其他尝试”,但谷歌基于广告的消费者业务贡献了95%的收入。此外,亚马逊87%的收入来自电商平台等消费互联网业务,13%来自AWS云服务。其中,微软作为微软是五巨头中唯一一家主要收入来源为企业客户的公司,但2022年第一季度微软消费者业务仍贡献了34%的营收和29%的营业利润。提一下,从收购动视暴雪开始,微软就下定决心要大幅提升消费者业务的比重:回顾历史,微软一直是一家不放弃消费者业务的公司。然而,人们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硬技术”却颇有微词。对于美国这样的科技巨头来说,往往是从需求端入手,而不是以实验为导向——这个理念和人们想象的完全不同。由此看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真正能够提升效率的重点领域,或许还是消费互联网。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人必须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因此,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避免那些从web1.0到web3.0,从VR到今天的元宇宙的“综合谬误”:如何最大化高速利益,如何找到一个新兴市场来接管互联网板块,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走得更远的关键围绕中国互联网巨头降本增效的争议、对巨头“裁员”和低人效的批评、新业务的探索是否合规等,在一定时期内,也形成了一种“复合谬误”:即所有的批评和制衡往往都是正确的,但同时集中爆发可能会导致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而最重要的是主导因素,w经常被忽视的是时间和耐心。2020年10月以来,互联网行业监管趋严。而今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为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定调,加强规范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风向的转变也是机遇的来临——今年,中央财政办副主任韩文秀在《瞭望》撰文,各方面要积极出台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谨慎出台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合成谬误,避免部分合理的政策叠加造成的负面影响。或许,一切都如同互联网行业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就占GDP的7%。在今年的海南博鳌大会上,一位知名学者曾坦言:21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产业是为数不多的与美国同时领先世界的产业之一,但2021年之后,互联网行业的数量将大幅增加。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独角兽将跌破世界第一。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十多年来曾作过生动的比喻:经济就像一辆汽车,刹车的主动权在国家,启动的主动权在人民。中国经济刹车容易,启动难。此时,重新审视互联网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重新找准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重拾信心和热情:避免长城自毁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