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智慧城市十年,云谱新篇章-一城一云,云上看百城升级变迁

时间:2023-03-18 23:16:30 科技观察

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成为发展热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继“十四五”规划将数字政府列为数字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后,国家层面的又一增量。政务云是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撑,肩负着“数字政府算力基地”和“智慧城市核心枢纽”的双重使命。自《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于2012年首次提出“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拉开政务云建设大幕以来,近十年政务云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成为重要推动力推进政务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繁荣。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2022 年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规模将达到3696.1亿元,同比增长24.7%。预计到2024年,智慧城市产业规模有望突破7500亿元。作为见证者和推动者,随着政务云的发展,华为云见证并推动了云在城市生根发芽。从2012年落地克拉玛依,到扎根150+市县,从“政务云”到“城市云”再到“城市智能体”,华为云依托深耕行业的成功实践经验,秉承“体验是以“服务”为理念,构建150+本地化政务云运营中心生态,携手合作伙伴共建城市智慧体,助力智慧城市升级变革,百花绽放。云到城市云,“数字基地”加速城市智能化转型在经历了物理资源集中和业务上云两个阶段后,中国政务云的发展将开始迈向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云创新阶段2021年核心化,数据元素化、计算边缘化、应用原生化、运营一体化成为发展新趋势政务云。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数据显示,我国数字政府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政务云市场规模将达到802.6亿元,2023年有望达到1203.9亿元。政务云的超前发展必将加速智慧城市的不断演进。“云计算是数字时代的生产工具,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节点,云数据中心既是算力的聚集地,也是数据应用的发源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与产业发展部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光表示,新形势下,“云接入”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回顾历史,2012年,政务云落地生根。当年,华为与新疆克拉玛依的数据中心建设开工,成为华为首个云战略合作城市。此后,苏州、济宁、武汉、长沙、襄阳、盐城等多个城市相继成为华为在云服务领域的同路人。十年长跑,华为云深度参与城市数字化建设。以“政务上云”为起点,以“善政、惠民、兴业”为发展目标,逐步实现“城市上云”。通过融合不同服务和区域云原生城市创新的云服务模式,以丰富的运营实践、领先的技术创新、广泛的应用生态,激活数字经济,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武汉云数字经济总部区2021年9月,武汉智慧城市云基础设施与服务(简称武汉云)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城市云,武汉云通过建设“数字经济赋能中心、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数字经济人才培训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中心,全面赋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孵化中心”。主要重点应用领域,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目前,武汉云已服务65家市委局局企业单位,共计400+业务系统、2580台云主机同时运行。从数字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政务民生领域,到“i江豚”、“医学影像云”、“仲裁云”、“智慧街道”等智慧平台应用,全面提升武汉现代化治理能力。华为云在贵州打造的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不仅具备西部算力枢纽的功能,也作为东部发达城市数据后台处理的业务数据中心节点。“东算西算”重点算力枢纽,打造贵阳“中国数据谷”名片。与贵阳市共建的“贵阳城市云”,对政务云、国资云、行业云、中小企业云四大领域进行整体架构设计和整体建设,建立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和城市数字安全体系,构建“云-数据-安全”一体化基础支撑体系,全方位助力贵阳贵安“抢抓数字经济实施新机遇”战略”,助力贵州省市整合数据协同共享和业务创新发展,全面助力贵阳贵安“抢抓数字经济战略实施新机遇”。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襄阳政务云承载了全市80多个市政部门、330多个业务系统的政务数据,9年来,实现了与市委市政府中心紧密对接,搭建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通城市孤岛各部门数据;支持全市政务服务“一网办”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事率达99.1%。助力打通襄阳协同办公平台“最后一公里”,实现市、县、村四级全覆盖,全市办公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2022年获得IOMM-G数字政府基础设施等级和运行效果成熟度评估高级(4级)认证,襄阳将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以廊坊“城市一云”为基础,采用华为云ROMA,通过建立“一网统管”业务系统,将27个部门的数据和全区9个通道事件统一整合,城市事件处理效率提升60%。同时,融格E办公、收收拍小程序、WiFi数据系统等智慧民生应用相继上线,实现城市治理效率与人民幸福感的双丰收。应用赋能,“数智”点亮幸福城市当前,城市数字化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政务云不再只是服务于政务。以数据互联互通、城市应用创新,承载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千万人美好生活。长沙打造的一站式“互联网+”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我的长沙”APP,可实现电子证件、疫苗预约、健康码、公交地铁刷卡、公积金提取等2000多项城市服务一个账号上线以来,已服务超过950万人次,超过4亿人次;以长沙政务云为基础的市级视频云平台,以“视频聚合、数据治理、场景规划、服务支撑”的新模式,全面提升视频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享,接入超过21万路视频,构建280个场景预案,有效保障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情况下,应急调度“看得见、发现得、反应到、动得起”。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诸多环节,全面改变城市运营的模式和理念,并通过不断创新的应用,将城市治理的效率指数转化为城市的幸福指数。人,描绘了一幅数字幸福城市的美好蓝图。在云原生的推动下,云上城市越来越数字化,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和应用的现代化,以满足新的业务发展需求。数字基础设施的“弹性”和“稳健性”尤为重要。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过去十年,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或采购电子政务云资源,但电子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共享难、公有化职能部门之间的模块和资源难以支撑;资源供给粗糙,经营管理能力薄弱,资源利用率低;边界不清晰,应用缺乏统一标准,难以界定应用系统的故障。这一切都需要云基础设施向云原生方向演进。云原生技术承载了集约、高效、可靠使用云的新理念。帮助政府信息化工作实现集约高效的资源利用到管理,满足应用的敏捷弹性需求,实现全周期可视化管理。让客户以“简单”的方式和体验使用云。在湖南长沙,借助云原生的敏捷和弹性,系统的弹性提升了50%,可以稳定支撑数百倍的流量。业务上线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周,2周内迭代10+版本。人们抢红包,峰值资源消耗是日常体验的44倍,体验依旧流畅,让市民深切感受到数字化的红利。在广州白云,过去市民的疑难诉求平均需要5分钟才能准确送达,这常常造成大量工单堆积。基于华为云原生AI能力,打造白云12345热线智能处理感知平台,实现“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响应”、工单“自动调度”、“投诉第一时间处理”收到”。系统上线以来,智能调转工单34.4万个,准确率达85%。工单流转从5分钟缩短到秒级,工单处理时间缩短五分之一,有效减轻基层处理负担,提高效率。高效运营的背后,是云原生全方位的“保驾护航”。云容器和云数据库的高效扩展能力,保证业务高峰期服务不中断,体验不降级;应用运维平台,让管理者全面掌握系统实时状态,高效应对突发事件;云灾备备份确保服务的高可用性和数据的高可靠性……云原生解决方案的各个部分相互补充,打造可持续赋能应用创新的云环境,让客户体验云的流畅使用以“化繁为简”,让智慧城市建设稳“致远”。以人为本,智慧城市进入“城市智能”时代2021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靠人民。在如火如荼的城市数字化升级进程中,以服务人民为中心,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共识。赛迪顾问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赵彦科表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以人为本、以结果为导向、协同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发展阶段。发展重心逐步从满足政府管理需要转向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机制、提升人民群众观念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开放惠民,未来的深度设计、深度开发、深度运营需要以市民的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单之光说道。这也是华为提出城市智能体的初衷。华为中国区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政指出,建设智慧城市,让城市有感知、有思考、有温度、有温度,是实现新型智慧城市的最佳途径。华为城市智慧体将城市视为与“人”一样的更高生命。它具有“眼、脑、手脉”的有机结构。智能协同系统。华为云通过与客户共建“城市智能”,实现城市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全业务融合、全场景智能,为新兴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极简”路径。“城市智能体”自2020年提出以来,已在深圳、上海、张家港、佛山等50多个城市落地实施。产业发展“一网通服务”、城市运营“一屏概览”等跨域业务场景,以人为本的场景驱动,打造智慧城市的极致体验。十年耕耘,百城变。城市云是城市智能化的核心数字化基础设施。从“政务云”到“城市云”再到“城市智能”的扎实布局,云在政务和城市数字化新引擎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华为基于“一城一云”的理念,采用云原生的“城一云”技术架构,从应用的角度实现业务统一“上云”到“上云”的高效运营,帮助政府信息资源通过现代化实现集约高效的利用和管理;同时,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GIS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城市治理智能中枢,夯实城市数字化基础,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在深入行业的成功实践经验,秉承“体验即服务”的理念,华为构建了拥有150+本土化政务云运营中心的生态圈,深耕城市数字化,以“简单而深远”的方式追逐下一个“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