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

时间:2023-03-18 17:06:10 科技观察

写诗、作画、作曲、舞蹈、开演唱会、主持……近年来,人工智能(AI)不断介入文艺艺术创作活动,在丰富文学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艺术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工智能文艺能否成为与人类文艺并驾齐驱的新型文艺?它能成为摆脱人类指令的主观创造吗?从目前来看,虽然人工智能带来了新鲜的文艺景观,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在2022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元宇宙”中欣赏了这场音乐会。新华社发文称,人工智能艺术正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依托于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的算法,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程序进行创造。人工智能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创作”。它模仿人类的文艺作品对数据库的依赖性很强。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全面、越丰富,就越有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造。虽然人工智能创造了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与人类的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以人工智能相对“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关著作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似是而非、意义不明、意义不清、解释多样、模棱两可、缺乏个性就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它们与人类创作的朦胧诗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而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成机制和程序。它们缺乏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本质上是围绕关键词和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文字组合,体现了人工智能文艺本身的先天局限性。人工智能在各个文艺门类中的发展并不均衡。它在一些模仿性强、规律性强的领域(比如舞蹈艺术)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在更原始、更复杂的文艺领域(比如小说)取得了更好的发展,人工智能显然没有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称赞。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创作小说,但那些所谓的作品在人类眼中只能算是写作素材的积累。可见,人工智能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尤其是小说领域还没有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人工智能创作的文艺作品在艺术底蕴和艺术个性方面还远远落后于人类作品。正如香港岭南大学王春红教授所言:“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文学产品都很难精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更难理解。”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拉小提琴。新华社发文称,人具有主观性的优势。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按照美的法则构造的”,而动物只能狭义地按照“物种尺度”进行生产,身体需要支配一切生产目的。此图像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不亚于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仍然有能力决定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用途,就像农夫知道斧头能做什么,但斧头不会了解农夫的需求和感受。更直白地说,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摆脱人类,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开展创作活动。然而,人工智能只有在接受人类指令后才能创造。创作过程是由人操作和控制的。所创作的作品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期待而设计的。因此,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的创作工具,很难称之为真正的文艺创作主体。但是,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人工智能创造的过程中,人类发出指令、控制过程、收获结果,但创造的“细节”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人类交给人工智能的那部分工作,让人工智能获得了“存在感”,即弱的主观性。一些业内人士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刻意夸大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能力,但无论怎么夸张,都无法改变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仍然缺乏主体性的现实。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在从事文艺创作的时候,有了独立的意志和思考能力,可以提出自己的审美思想和独立的审美命题,比如褒唐诗贬宋词,或者积极参与两派之间的辩论。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而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能够被动地接受人类的创作指令,遵循人类的审美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笔者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目标将难以实现。就现实而言,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一样,仍然是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情感是人工智能无法逾越的障碍。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化”。人类正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审美活动。同时,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肯定,是客体愉悦属性与主体心理愉悦的有机统一。文艺家只有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有了真实的感受、经历和情感,才能对时代和社会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握,进而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无法产生基于社会实践的感受美的能力。自然不能形成独立的美的判断,形成独特的美的表现形式。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以秋天为意象,既可以表达“我独处黄昏,却有风雨”的悲凉,也可以表达“自古秋寂寥”的悲凉与寂寞。时代,我说秋天比春天好”。豪迈,但人工智能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会将秋天与凄凉、伤感等联系起来,无法根据特定的场景赋予秋天更独特的意义。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创造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当人类的大部分文艺作品赋予秋天“凄凉”、“凄凉”的含义时,人工智能只能从统计结果中学习。“打动人心的人,先不在乎爱情”。人类重感情,崇尚大义。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根据算法逻辑创作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情感和意识,更难像人一样看事、想事。这就是人工智能。一个更难克服的障碍,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作家南凡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人工智能有极其强大的记忆功能,但它无法回忆,不可能突然想起程序员是如何在一个忧郁的下午写下一条关键指令的。什么样的动人场景融合,才能成为触动创作的契机。因此,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像人类创作一样的独立美的创造。警惕人工智能的反奴役主义。上述关于人工智能文艺的各种分析和判断,都使用了“截至目前”作为时间状语。未来的人工智能能否突破当下的局限,创造出与人类文学经典比肩的惊人传世之作?尽管人类文艺工作者并不看好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但科学界的不少人还是抱有期待的。未来,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需要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完善和完善,甚至寻求深层逻辑的结构变化,产生新的形式人工智能。这种新形式的人工智能长什么样,能有多智能,我们还不得而知。即便不能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智能,但至少也应该接近人类的智能水平,比如能够全方位感知外界环境,产生情绪和感受。这种类人人工智能可以与自己的同类和人类发展新的社会关系,可以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自己独特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表达。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像人一样从事文艺创作,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的文艺作品。未来是否会出现类人人工智能,我们无从得知。我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有了自我意识,它的情绪可能会被唤醒,它的欲望也可能会被激发。那个时候,人工智能能不能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已经无关紧要了。最可怕的是,人工智能可能会脱离人类的控制,甚至变成仆人。当然,这种讨论已经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但是未来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比如科幻电影、科幻小说,都对这种危险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既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文化艺术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影响,文化艺术为什么要提前警示技术可能带来的“恶果”?(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与科技时代文艺研究”[21FZWB02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科学规划《科技时代的文学小说研究》[2020BWX015].)《光明日报》(2022年8月3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