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当北京冬奥会遇上人工智能,是什么碰撞出火花?

时间:2023-03-18 17:02:31 科技观察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科技感和史诗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2年,如何用先进的手段,再创一届精彩非凡的冬奥会?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能量。在世界顶级奥林匹克赛事中,是主办国展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时刻。2022年北京冬奥会,人工智能的应用非常多。AI虚拟天气主播冬奥会大量赛事在户外山区举行。赛程安排、赛事举办、观赛服务都离不开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在元宇宙之上,北京冬奥会推出了虚拟天气主播“冯小舒”。《风小书》以气象主播冯书为原型,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与小冰公司联合打造。是在小冰框架下诞生的AI虚拟主播。整体的自然度提升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冯小舒在语音专家模式、嘴型专家模型、人脸渲染专家模型的训练下,学会了冯叔自己的神态和动作。、寒冷指数、冻伤指数、防晒指数等气象指标,及时向观众传递精细化的室外场馆气象指标服务信息。AI手语主播目前全球约有4.3亿中度以上听力障碍人群。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人观赛,在本届冬奥会上,央视推出了AI手语虚拟主播,对冬奥新闻进行报道,并对赛事进行实时手语直播。借助百度智能云,结合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基于《国家通用手语词典》规范和手语老师的调整,系统提炼出近万种手语运动。采用4D扫描技术,主播口型准确率可达98.5%,体现了人性化、科技化的赛事主张。智能场馆向导当你身处大型场馆时,往往很难找到厕所、出口、服务中心等,本届奥运会的“鸟巢”、“冰丝带”场馆都有“热心向导”,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痛点。借助旷世音响打造的融合AI和AR技术的智能导航应用,让观赛用户身临其境。他们只需要通过网络连接到AR导航应用,打开摄像头,就可以准确规划道路,帮助用户导航到相应的位置。地方。与传统的室内定位技术相比,视觉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部署方便的特点。不需要对室内建筑环境进行改造。它仅使用激光视觉地图采集设备采集现有环境,实现快速定位,大大提高了运动员、观众和工作人员参与、观看和操作的体验。智能语言翻译在交流中,不同国家的不同语言往往成为交流的障碍。借助人工智能,智能语音技术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将自动翻译、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转换等多种技术运用到冬奥会和冬奥代表队中。冬奥期间,冬奥通APP、双屏翻译机、多媒体会议办公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便捷的实时翻译。例如,通过远程会议智能办公硬件设备,当志愿者与运动员进行远程视频通话时,双方的屏幕会自动翻译并显示中英文字幕,实现无障碍沟通。冬奥会多语言智能语音语言服务平台已支持60种语言的语音合成、69种语言的语音识别、168种语言的机器翻译、6种语言的交互理解。%,让冬奥志愿者减轻与国外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沟通的压力!精准纠错鹰眼裁判冰雪项目中选手的动作往往很快,很难被捕捉到。例如,在花样滑冰项目中,选手们在进行跳跃动作时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作为普通观众,肉眼很难判断动作完成的好坏。在比赛中,冬奥会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辅助计分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算法和深度学习方法,实时捕捉室内场地运动员的动作,实时监测运动轨迹并进行数据传输,即使运动场上有多人厮杀、相互遮挡,每位运动员的位置数据、运动轨迹等数据都会被准确获取并数字化展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而这些技术不仅用于辅助人工裁判,还用于捕捉赛事的高光时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转播采用云平台技术,输出普通观众难以观看的全视角。根据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推出专属定制内容。AI运动员训练系统由于冰雪比赛的性质,运动员的比赛服颜色与环境颜色高度相似,运动速度和轨迹都比较快。仅凭肉眼很难很好地跟踪运动员的训练情况。AI运动员训练系统基于多点摄像系统。借助同步多点摄像技术,运动员可以在训练和比赛中获取自己的运动学数据。只要将摄像头部署在多点周围,就可以结合3D重建和渲染技术,实现自由视角浏览,使教练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和指导运动员的动作。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演进,两种技术的融合应用遍地开花。在科技冬奥理念的引领下,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将通过在体育领域的实践获得更多的公众认知和认可。进一步升级发展。当“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冬奥会遇上人工智能科技的风头,你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