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已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并要求“近期重点关注对就业的影响”。当前,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产业智能化升级,也开辟了新的就业空间。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构了社会再生产的方方面面,对就业领域的影响面广、速度快、影响大。一是就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智能机器在重复性、规律性、可编程性任务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准确度更高,不仅可以替代体力劳动,还可以替代大部分脑力劳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翻译、导购、司机、会计等一大批职业可能会被取代。同时,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发展。近两年,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三批38个新增职业。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人员等。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知识结构的深度调整。的工作转向创造性的、更高价值的工作。二是新就业形式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有别于传统就业领域、就业技术、就业组织的新型就业模式。近年来,高科技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高端新职业,比如人工智能培训师。这类新型职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就业。对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薪资相对较高。成为高质量就业的典型代表。此外,基于互联网平台不断涌现的新型就业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如在线订单配送员等。这类新型就业形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就业,具有就业容量大、准入门槛低、劳动关系不规范、创业机会互联网化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三是对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当前,具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等技能的人才在职场上备受追捧。但是,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它还没有自我意识,只能执行既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未来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2019年,世界银行发布《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指出高级认知技能(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行为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能够预测和适应能力(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些技能既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也是从事更有价值工作的人力资本。鉴于此,我们应坚持人类主宰人工智能的原则,加快制定前瞻性政策法规,科学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创造共赢。人工智能和高质量就业发展形势。第一,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体面劳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生产力、拓展人类能力、增进人类福祉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体面劳动,确保所有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首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替代人类从事简单、重复、艰巨、危险甚至异化的民生工作,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劳动和人文劳动。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劳动条件,如辅助劳动管理、识别高危行业等。第三,通过人机协作减少工作压力和潜在的职业伤害。二是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人才是支撑,人工智能教育是关键。一是抓好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当前,高端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也是竞争的焦点。高校应尽快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探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同时,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新模式。二是开展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培养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国家应为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同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三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育方式。构建智能学习、互动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促进终身教育、公平教育、个性化教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推动学校责任由知识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三是提高劳动者技术应用水平和就业能力。当前,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要在城乡各类劳动者中大规模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力队伍。通过培训促进新岗位技能的推广和迁移,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岗位需求。四是探索建立普遍的劳动保障制度。随着新的就业形式的发展,大量不规范的劳动关系迅速增多,而现行的劳动保障制度是在规范的劳动关系基础上设计的,对劳动者的保障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平台员工的劳动权益。因此,建议国家逐步探索建立全民劳动保障制度,为全体劳动者设定劳动保障底线,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推动新的就业形式实现高质量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