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手机横空出世让大众一阵狂喜,人类终于迈入5G时代。5G的商用不仅意味着更快的上网速度,那些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也极有可能实现,而今年政府工作中提到的“智能+”报告不是不管多远。从工业领域来看,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超过50%的物联网数据将在边缘进行处理。然而,边缘设备只能处理本地数据,无法形成全局认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需要云计算平台来实现信息融合。可以说,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正逐渐成为支撑物联网的两大支柱。未来“工业”与“互联网”将高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将分为“工业”和“互联网”两部分。安全要求一定要高于消费物联网。那么,对于中国的产业领域来说,升级的压力是否更加迫切?还是信息安全的压力更紧迫?就此,英特尔中国物联网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兼总工程师张宇博士接受了笔者的专访。他说,行业定义了一个场景,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这个场景中。互联网技术的背后是互联互通。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深入分析是智能化和自主化。关于工业物联网,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欧洲提出工业4.0,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都表达了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转型应该达到的水平。反观国内实际生产情况,很多工厂还处在工业1.0、2.0、3.0阶段,真正的4.0企业更是凤毛麟角。1.0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收集数据。问题是要么设备比较陈旧,没有提供设备状态的接口;或者有数据接口,但厂家没有购买相应的服务。如果用户希望机器制造商提供数据,额外付费,或者生产线上的设备来自不同的制造商,它们之间没有互连,或者机器设备和MES系统(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整个工厂的管理系统也来自不同的制造商。互操作性也没有实现。简而言之,不同的制造商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一些开放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来促进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更快地实施。另外,在安全方面,没有安全,解决方案就像是建在沙子上的建筑,而不是坚固的。张宇介绍了英特尔的理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应该推广开放的安全标准,让基于开放标准的策略、解决方案和产品能够被更多的用户所认可和使用。20年前,工业和物联网完全无关。产业体系的设备商非常专注于产业本身,而互联网公司并不关心产业。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今天,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放眼工业互联网,建设自己的工业节点。传统的工业设备制造商都在研究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系统中。再过十年,这种融合趋势将更加明显。工业物联网只有5G是远远不够的。随着5G的部署,带宽会越来越宽,传输时延也会越来越低。此外,5G可以隔离通信信道以减少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干扰。但张宇认为,在工业物联网领域,光有5G是不够的,因为5G承载的是TCPIP协议。事实上,其服务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就是把一个包从A点发到B点,可能要经过几个节点转发,每个节点的转发过程都会有一个延迟。目前的协议还没有完全解决如何控制这个延迟。工业领域对延迟的要求更为严格。5G技术如果用在工业领域,必须借助新的技术。TSN(TimeSensitiveNetworking)就是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英特尔看到了5G、无线Wi-Fi、工业Wi-Fi在工业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因此与行业内的国际标准组织合作,推动最新通信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切入场景,工业物联网的整体架构更加清晰。在工业物联网的参考中,英特尔以场景切入。张宇解释说,第一,场景保证与终端客户的契合;第二,从场景出发,很多技术点(比如:机器视觉、AI、边缘计算、工业物联网平台)都有落地点,用户知道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可以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产线的设备管理、性能监控、良品率提升、质量过程控制等。概念清楚之后,做算法、计算平台、硬件系统就比较容易了。借助边云协同架构,也可以轻松与工业物联网平台供应商进行有效对话。大家以场景为共同关注点,构建整体解决方案。在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大家对自己的工作范围都非常清楚,自然而然,价值分享也会相对清晰,最终实现共赢。除了场景驱动,张宇认为,服务商应该更透明、更公开地讨论这些解决方案,以客户价值为最终驱动力。这样做将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基础。另外,要构建生态系统,无论是工业物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要发展好都离不开生态系统。英特尔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外有工业互联网联盟(IIC),英特尔是发起人之一。在中国,英特尔也参与了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的建设。通过结盟,将上游芯片厂商、板卡厂商、中下游合作伙伴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探讨一些共同的问题,制定共同的解决方案。在制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互联互通、集成等工作,使得这些解决方案在实际生产中能够更快地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