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智能科技如火如荼,防震减灾又有新方法!

时间:2023-03-17 13:23:59 科技观察

又是一年的5月12日。13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整个国家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基于此,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也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提高抗灾能力。预防和缓解。那么13年后的今天,面对地震这种当今人类生存和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具威胁性的重大地质灾害,我国是否已经成长起来了呢?随着各种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防灾减灾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装备的作用,直接和有效增强了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人工智能辅助地震预测长期以来,地震灾害之所以危害大,是因为防不胜防,防不胜防是因为预测难度大。传统上,人类一般依靠经验来预测自然灾害,但这显然不适用于地震。地震发生前规则少,传播速度快,破坏大,范围广。很难提前知道或立即做出反应和准备。幸运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地震预测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的研究、研究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规律和相关数据。当学习达到相当规模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就可以实现地震预报。例如,2016年,IBM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收集地表信息来预测地震;此外,剑桥大学还开发了一种机器人,可以通过识别岩石挤压的声音来判断地震。目前,我国虽然远未达到对地震前兆现象的常规认识,但借助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和预测地震,同时具有较高的中期和长期预测的准确性。随着地震案例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学习的不断扩大,相信未来有一天我国的地震预报会实现,形成常态化的认识,在短期内取得高成功。和长期预测。速度。机器人/无人机致力于救灾当然,除了通过预报预报加强防震外,各种智能技术在地震灾害中也能发挥巨大的价值,比如机器人和无人机。地震灾害具有破坏性,常伴有余震,给救灾工作带来研究挑战。救援不仅容易受到地形等因素的限制,而且非常费时费力。救援人员稍不注意,可能会因次生灾害而遇险。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和无人机通过替代操作非常有用。尤其是无人机,不仅可以代替人员,保证人员安全。同时,通过空中侦察、应急测绘、应急通信等,有效支撑救援工作稳定开展。一方面,无人机可以在空中更大范围、更准确、更快速地开展侦察、搜救和数据采集,配合救援人员开展行动;另一方面,当通信因地震而受损时,无人机还可以充当移动基站,确保通信畅通稳定,维持有效的救援行动。此外,无人机还可以作为后勤力量,运送医疗、食品、水等物资,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无后顾之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出现在我国重大灾害现场,无人机成为救灾的新利器。未来,随着无人机产品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无人机商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相信我们会在地震灾害中看到越来越多的无人机。3D打印助力减灾善后应对地震灾害不仅是防灾减灾,更是减灾善后。地震往往会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包括环境和建筑物的破坏,人们的生活急需重新开始。这时候就需要3D打印等技术在灾区重建和人们生活恢复中发挥作用。3D打印可以快速、高效、保质保量地打印出各种房屋来保障人们的生活,无疑有效地增强了应对地震善后的能力。同时,3D打印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结构,使打印出来的房屋更加抗震,对于减少地震破坏、增强抗震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在地震灾害频发的日本,大部分房屋都是采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房屋在地震中经得起摇晃而不倒塌,具有很强的抗震性。日本也因此顶住了几次大地震的威胁,极大地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安全。现阶段,对于我国来说,3D打印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建筑领域,3D打印房屋也慢慢开始出现。可以预见,未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升级,材料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3D打印建筑在我国出现和应用。届时,在3D打印房屋的支持下,我国的抗震防灾能力将大幅提升,灾害善后能力也将得到有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