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谷歌以32亿美元现金收购了NestLabs。笔者认为,此次收购将成为智能硬件市场爆发的一个引爆点。为什么智能硬件直到今天都无所事事?我们都期待有人能站出来推出重磅产品,打破智能硬件的瓶颈。谷歌收购NestLabs引发市场猜测。谷歌的大手笔让人们纷纷猜测。它到底想做什么?五金市场何去何从?回想三年前,当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时,智能手机正以不可阻挡的速度扩张。看这次收购Nest的时机,恰好CES2014展会刚刚结束,智能硬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不难窥见谷歌在智能硬件方面的野心和计划。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想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他们创立谷歌的原因。让我们来看看谷歌在智能硬件领域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谷歌的智能硬件战略在智能家居领域,谷歌有着自己的梦想。在2011年的谷歌I/O大会上,谷歌提出了Android@Home的智能家居计划,用户可以通过安卓手机或平板电脑打开家里的灯,通过无线音箱播放音乐,实现智能家居控制,达到用安卓手机掌控一切的目的。而Android@Home也逐渐消失了。谷歌并没有放弃努力。电视棒Chromecast让不少电视公司高管心存不安,而与索尼、LG合作的GoogleTV也没有得到热烈的反馈。现在从谷歌对Nest的收购来看,谷歌的智能家居梦想已经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软件系统,还渴望“涉足”硬件。随着对Nest的收购,“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TonyFadell)的加入,为谷歌带来了继承自苹果的工业设计理念和极简设计风格。未来,客厅软硬件的入局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在车联网领域,谷歌发布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无需人工控制即可自行行驶。谷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的目标是防止交通事故,给人们更多的空闲时间,减少汽车的使用,从而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在上周的CES展会上,谷歌和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的多家汽车制造商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旨在使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成为互联汽车应用的通用平台。凭借其杀手级软件产品的谷歌将在远程信息处理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以目前的情况,相信未来特斯拉极有可能会投入谷歌的怀抱。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谷歌眼镜是最令人兴奋的行业。在谷歌眼镜出现之后,可穿戴设备成为了一个抢手的硬件名词。它承载着可穿戴设备的开端,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未来,给人以对未来科技的期待空间。谷歌在智能硬件上部署的如此多的战略,无一不体现出其对智能硬件发展的重视,以及打算借机进军未来智能硬件市场。另一方面,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抄袭制度。一个新事物先在国外发展、成熟、流行起来,然后我们把它搬回国内去适应国情。说到这里,相信谷歌的收购,也会让国内一批厂商嗅出智能硬件市场爆发的萌芽。在国内的智能硬件市场,看到谷歌在智能硬件上的这么多动作,可能有人不以为然。现在国内讲智能硬件太高大上了,不符合国内风气。那么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国内智能硬件市场的现状。中国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智能家电行业,最先接触智能家电的是传统家电厂商,第二波智能家电是IT厂商,第三波是今天的互联网企业。以往三波厂商的尝试均未见成效。说白了,他们没有成功。那么,为什么智能硬件的概念很流行,却没有进入市场呢?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谈谈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智能硬件。让一个设备智能化、互联网化不是真正的问题,难的是如何选择一个不可替代的设备作为产品,比如手机是不可替代的,那么智能化就会成功出现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而路由器也是一个,但这条路还在摸索阶段。而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多不可替代的设备,所以构建智能环境是大多数智能硬件的归宿。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做开源硬件,把它所有的功能接口都放出来给其他设备使用,当这种硬件就在我们身边时,就构成了一个智能化的环境,设备之间可以互通共享。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各家厂商都有自己的算盘,都打算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互不兼容。综上所述,这就是智能硬件失败的根本原因。用互联网思维来形容,就是智能硬件的“痛点”。再说说发展和创业前景。以智能家电为例,国内传统家电厂商和IT厂商的营销模式仍然以产品为中心,厂商做的智能家电不够智能,不注重内容。智能家居的核心应该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智能硬件的互联互通,但厂商并未重视这一点。目前,国内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公司多为互联网公司。国外的智能硬件企业大多在做智能硬件之前都从事过硬件制造行业,或者像NestLabs的创始人一样,对硬件和设计有很深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一个差距。硬件产品能否过关,对于国内的智能硬件创业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硬件生产落地后,供应链管理和元器件采购也是智能硬件初创企业的难题。从智能路由器、智能手环等部分创业公司不温不火的现状来看,国内智能硬件创业环境不容乐观。除了创业公司,互联网巨头也想在智能硬件上分一杯羹。从应用软件服务,到操作系统,再到硬件终端,只有硬件终端才是直接抓住消费者的纽带,所以大佬们也纷纷出手,比如百度眼镜跟风谷歌课堂,小米推出的智能电视和乐视、各类智能路由器、新浪上线淘宝的“天气通”、腾讯的小Q机器人等产品。巨头们有财力和能力在更多方向铺路和试验性尝试。互联网公司做智能硬件的优势在于,凭借自身的软件服务和云计算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直观、实时的信息服务,从而有效提升用户对智能硬件产品的体验。以上三类厂商对智能硬件的不断尝试,带动了国内智能硬件市场的走势。智能硬件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一种说法将其定义为传统硬件的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更好地管理硬件设备或改进硬件产品的功能。对于智能硬件创业者来说,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的硬件产品,让其为用户所接受,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拐点形成的条件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说谷歌32亿美元收购NestLabs会是智能硬件的拐点?原因有二:一是巨头看到了智能硬件的前景,正在研发布局;第二,移动互联网不局限于智能手机,任何形式的智能终端都包括在内。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两个原因。首先,CES2014上各种智能硬件争相抢眼的现象,是一种趋势到来的诠释。硬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32亿美元现金”这个数字足以让那些对数字特别敏感的人感到震惊。我们从国内外各家巨头的布局动作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这一领域有着前瞻性的眼光。由于全球视野的原因,智能硬件势必大有可为,战略发展巨头的方向是通过对市场和趋势的仔细研究和分析得出的;其次,智能硬件早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刺火一塌糊涂,风投也格外看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联网、物联网等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趋势席卷而来。移动互联网的定义不应仅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以说智能终端属于它们。其实,手机从最初的通讯工具发展到今天的移动和互联网,就是一个让原有设备智能化、互联网化的过程。现在做智能硬件就相当于把原来的另一种设备改成智能的。因此,掀起智能硬件浪潮的可行性是巨大的。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么多年一直在呼唤。智能家居和智能硬件将是一个极好的落脚点。智能硬件是智能家居不可或缺的要素,智能家居是智慧城市的要素之一。不过,现阶段谈智慧城市不太现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硬件是科技走向未来的关键一步。当智能硬件真正从智能控制阶段进入智能服务阶段时,智能硬件的爆发才会真正到来。当然,这也需要智能硬件的创造者努力去最终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