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发表《比特币白皮书》,阐述了基于P2P网络技术、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电子现金系统架构概念,并于2009年创立了比特币网络,并开发了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这些的设计和目的很简单:为网络上的所有交易创建一个安全的公共分类账。大约13年后,中本聪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比特币的市值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每天都有数千亿美元的交易记录在账本上。区块链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创建一个每秒可以处理数千笔交易的网络,它必须是安全的,并且坚持去中心化的精神。这种速度、安全、可信三位一体被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Buterin称为“不可能三角”。这是从计算机科学引入的概念,用于描述现实中的网络。你只能始终专注于其中两个特征,而往往选择牺牲第三个特征来满足它们。就比特币而言,其网络高度安全且去中心化。这导致了围绕网络可扩展性的问题。比特币网络每秒只能处理7笔交易,这也要归功于其匿名创建者对其施加的限制。相比之下,Visa每秒可以处理65,000笔交易。以太坊也有类似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但每秒只能处理(目前的情况)25笔交易。随着两个网络都变得更加繁忙,每笔交易的成本也会上升。由于最近以太坊的NFT热潮,无论发送什么,最终交易者都要支付高昂的gas费。受众广泛并不代表它适用于所有的使用场景,以以太坊为例。它的智能合约基础设施允许大量不同的用途,例如:数字身份、数据记录、供应链管理、保险,甚至抵押贷款都可以建立在网络上的智能合约之上。但这也是有限制的。如果这些使用场景中有任何一个需要高速处理,那么以太坊可能不是合适的选择。在比特币网络上,交易需要几分钟或几小时,具体取决于网络的繁忙程度。以太坊也有类似的问题,更不用说Gas费了。我们可以把比特币和以太坊网络想象成单车道高速公路,所有车辆都必须在同一条路上行驶。流量越多,网络越拥塞,速度越慢。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添加到网络中,两个网络都需要更多的空间来保存所有交易的完整日志。而上述问题恰恰为那些小而美的特定用例网络提供了生存空间。例如,创建Solana网络是为了更轻松地跟踪历史事件或交易的特定序列。Algorand网络专注于为金融服务行业构建高度可扩展的事件跟踪网络。另一个专门构建的网络是Taraxa,这是一个公共分类账平台,旨在以快速、可验证的方式捕获非正式交易和协议,最终创建交易数据的防篡改审计记录网络。世界上绝大多数交易都是非正式的,而且往往未经核实。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区块链网络对于绝大多数小规模的日常交易来说速度太慢且成本太高。即使远离web3世界,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于不同的行业,例如P2P借贷。现在有更多的区块链网络明确设计用于处理各种不同的交易和数据记录事件,甚至提供审计记录、身份和密钥管理,以及更多数据分类和可视化等数据服务,而这些都不是可以通过传统的区块链网络实现。当用户认识到他们的需求时,将大大发展更多具有精确用例的区块链网络。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可能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