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成为用户隐私惯犯,惩罚要“痛”一点工信部发布关于APP侵犯用户权益的通知(2020年第三批)天弘基金、去哪儿、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宾果小小小、世纪佳缘、快狗打车、和讯财经,迅雷直播58其他Apps已列出。从工信部通报的情况来看,涉案APP可谓“应有尽有”,包括理财、网约车、直播、旅游、网恋等,已经演变为全民通用行业潜规则。其中,很多问题都是老问题,比如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下分享给第三方、不允许使用等等,可以说是重蹈覆辙。去年8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互联网应用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范》明确了APP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应满足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并列出了地图导航、网约车、网约车等21种常用APP可收集的最低信息和使用要求。和即时消息。当用户拒绝提供最低限度信息以外的个人信息时,本App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该类服务。《规范》还要求,应用在对外分享、转让个人信息前,应当事先征得用户的明示同意。一年过去了,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尽管工信部整治各类App侵犯用户权益的行动已多次曝光并约谈相关企业,但不少企业仍抱有侥幸心理,导致该问题常态化发生。去年1月21日,法国政府以违反欧盟在线隐私规范为由对谷歌处以5000万欧元(约合5700万美元)的罚款,创下了对单一美国科技巨头处以此类罚款的记录。这源于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它授权主管当局对不合规项目处以高达全球收入4%的罚款。这也意味着,一旦互联网企业违反这一规定,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成本。特别是,惩罚的上限指向公司的全球收入。随着互联网公司年收入的增加,罚款金额也会增加。这种动态的处罚标准,一方面改变了法律相对于互联网快速发展滞后的痛点。形成充分震慑,筑牢企业不敢逾越的监管红线。App之所以成为侵犯用户隐私的惯犯,是因为现有的惩罚手段还不足以让其“痛不欲生”。一些企业往往从所谓的“经济人理性”出发,将盗用、滥用、甚至交易用户隐私、数据等权益所获得的利益与法律后果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违法成本过低,侵权行为就会让渡用户权益,变成薄利多销的稳赚业务,屡屡被取缔。这种畸形的商业逻辑,表面上是企业社会道德底线的丧失,实质上是对法律的漠视。打个通俗的比喻,如果法律不露出锋利的牙齿,企业要么在未被发现违法之前为所欲为,要么即使被查处,也会因核心利益受到打击而屡禁不止。不会被损坏。对此,我建议加强对App的管理。首先,APP上线要有预审流程。如果发现打开了通向用户隐私数据的“后门”,不仅会被禁止上线资格,还会受到处罚,并向社会公示。App上线后,一旦侵犯用户隐私等权益,处罚标准要“高低不一”,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让企业看到监管部门整治的决心。更需要完善的是立法。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加大APP侵犯用户权益的力度。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等国外经验?罚款数额以公司的总收入为准。程序等,让企业真正认识到法律是一堵高墙,违法行为是鸡蛋,鸡蛋撞到高墙后果不堪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