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新药研发方向是什么?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听听顶尖科学家怎么说

时间:2023-03-16 16:28:09 科技观察

昨天是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第二天。全球顶尖科学家线上线下同时探讨当前全球热点话题,探讨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未来路在何方、新药研发将如何更好造福人类、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等技术是解决双碳问题的主要途径。碳中和和碳达峰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如何科学地减碳、减排和碳循环成为顶尖科学家关注的焦点。11月2日上午,在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双碳治理论坛——迈向“双碳目标”的道路上,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与中国物理学会获得者杨培东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与其他科学家从科技、地球、海洋、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朱棣文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近年来,一直从事新能源电池的研发工作。他认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气温升高,这将带来一系列挑战,而解决的主要途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好消息是清洁能源发展迅速。“我们将在10到20年内用上更多的清洁电力,希望未来能达到60%。”他说。杨培东开发了基于纳米粒子的太阳能电池和一种被称为“液态阳光”的人工光合作用装置。他提出,如果人类能够模拟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催化剂和纳米材料技术分离水,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清洁能源。中国科学院焦念志院士从海洋的角度分析了如何通过海洋减少碳排放,甚至负碳排放。在圆桌论坛上,顶尖科学家一致认为,科技是解决双碳问题的主要途径。随着低碳能源布局的推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是转型成功的坚实保障。在未来能源发展论坛上,其他科学家讨论了新能源的可能性和未来。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利·惠廷汉姆指出,制造电池会消耗大量的钴和锂材料,如果不能回收利用,也会造成浪费。他认为,未来锂电池或将迎来涨价,锂电池回收应尽快布局。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奖获得者王忠林也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只要山东省那么大的海域,理论上就可以满足全中国的用电需求。”他说,实现的方式是摩擦式纳米发电机——不同于传统的潮汐能开发方式,它将利用海洋能中的低频、低振幅慢波进行持续长期开发,实现有序能源。优质能量,适应不同周期需求新药研发应以人为本,如何用人类的顶尖智慧洞察人类健康的未来?在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新药研发和发展论坛,学术思维和行业视野同步聚焦。“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找到独特的药物,但问题是很多分子在不断变化,所以重要的是看抗体的特异性。”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指出,特殊抗体和特异性溶液对疾病至关重要。但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于金泉也表明,从多样化的分子中选择一种候选药物其实是最难的。但是,科研的意义在于从科学的本质上推动行业的进步。因此,他也指出,在试验阶段,其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企业改变原本需要的50步骤分为5步,这一步大大缩短了试验过程,让治愈的希望离患者更近了,新的技术手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寻求“更快更强”的药物研发之路和概念诸如“虚拟临床试验”层出不穷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中科院院士蒋华良,认为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可以帮助缩短药物研发时间,或者帮助临床试验收集临床数据建立模型等。不过,科学家们也强调了人类在临床试验中的重要性,除了专注于针对新药研发市场,顶尖科学家也在论坛上分享了前沿研究和科研经验。2019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MichaelShepard首先指出了药物研究动态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典型的疾病,比如糖尿病,人们通常认为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但随着药物研究的进步,疾病也是如此,十年前的致病机制很可能在今天发生演变。”他说。那么,如何面对一系列未知的风险呢?谢泼德肯定了基因工程技术的潜力。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rielVacher的演讲重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新冠疫情和医药行业的关键作用:“我们今天拥有的巨大计算能力可以解决很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他说。科学家指出,无论采用何种新方法、新技术,都必须以患者为中心。今后,我们要保持研究的开放心态,不断推动研究向实际成果的转化,最终造福于更多的人类。下一届诺贝尔奖会颁给人工智能吗?在世界顶尖科学家数字未来论坛上,论坛主持人、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陈凯副教授提出了“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这一难题50年”,顶尖科学家们纷纷表示,在这道试题面前,“尖子生”很难回答。“50年确实很长,如果回到50年前,我可能无法想象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世界,我可能也成不了顶级科学家。”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表示,对于预测未来,尤其是这样一项核心技术的未来,我们仍然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50年后,这个变化一定非常巨大”。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甚至以“革命”的形式进行了猜想。虽然50年后的未来难以预测,但霍普克罗夫特教授还是从5年的短期角度梳理了人工智能下一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在强化一种相关性而非因果性思维,这就要求对人工智能的治理要遵循可解释性和透明性的原则,对待机器之外,偏见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可能会越来越突出,法律规范也应该随着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普及而相应转变。”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瑟夫·斯法斯基认为,无论是目前具有一定决策能力的弱人工智能系统,还是未来完全自主的强人工智能,人的参与和价值其中不容忽视。基于安全、伦理、法律等方面的考虑,人工智能自主系统如何与人类合作,将是未来思考的课题。对于人类是否真的不如人工智能这个问题,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都表达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如何防止人们乱穿马路?如果我们问人们这个问题,我们会说‘只要加个路障’,但人工智能可能会说,让这个人离开马路。”霍普克罗夫特教授表示,这个例子说明了人工智能在进行常识性判断方面的局限性。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LaurentLaforgue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和人类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如何找出什么是重要的?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智能对人工智能的启发将是未来数字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文:陈硕摄影:倪竹新编辑:张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