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这个万众瞩目的购物节即将到来,各位手贱的小伙伴们,钱包又要做好再次减肥的准备了。
说到今年双十一买什么,智能穿戴设备应该已经出现在很多人的购物车里了。
然而,智能可穿戴设备推出仅几年时间,如今已变得异常流行。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仍然是神秘的小玩意。
估计很多人好奇想买,但又怕不实用。
那么问题来了:已经年底了,现在智能穿戴设备还值得买吗?已经N年了,可穿戴市场还没有真正普及起来。
智能穿戴设备已经进入公众视野。
还得从年份说起。
当时的Jawbone其实还只是一家蓝牙耳机和音箱制造商,而且还只是一家成立不到8年的公司。
2018年TED全球大会上,在介绍了人类健康问题面临的严峻形势后,Jawbone创始人Rahman拿出了一个腕带状的小玩意儿,告诉观众,这就是Jawbone-UP一代带来的解决方案。
Jawbone UP的功能不多,只能记录运动状态、饮食等数据,而“杀手锏”功能就是睡眠监测功能。
自2009年以来,Jawbone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主打健康和运动的智能穿戴产品,但几乎每一款产品都从未真正走红。
不久前,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一份报告,Jawbone以50万台的销量位列第五大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但经过四年的努力,Jawbone仍然未能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实现盈利。
说到智能手表,就不得不说说2018款的Pebble。
当时,Pebble 获得了远超预期的 1 万美元众筹,奠定了智能手表的里程碑地位。
随后,智能手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并逐渐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去年的CES到如今的MWC,可穿戴产品每年都是展会上的热点。
今年,华为、华硕、三星也推出了Huawei Watch、ZenWatch2、Gear S2等智能手表新品。
可穿戴设备已经出现三四年了。
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甚至一年之内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反观可穿戴产品,虽然科技巨头纷纷涉足,推出各种噱头和功能十足的新产品,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但迄今为止,大多数产品却鲜有声息。
。
行业专家预测,可穿戴市场将年年爆发。
回顾过去三年的可穿戴产品,一直陷入概念火热、市场冷清的尴尬境地。
报告继续预测:明天会更好。
近日,权威IDC报告再次传来,称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较去年的1万台增长0.6%。
IDC还预测,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部,这意味着其出货量的五年复合增长率将为22.9%。
IDC可穿戴设备研究经理拉蒙·拉马斯(Ramon Llamas)表示:“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厂商正在进入这一领域,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并最终能够起到增加销量的作用。
”总体而言,业界对未来智能穿戴市场的预期相当乐观,投资者普遍看好。
但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同样火爆的O2O、万亿级市场。
明天是美好的,但遗憾的是目前真正赚钱的公司并不多。
即使是苹果这样的领先科技巨头也不敢公布Apple Watch目前的实际销量,尽管智能穿戴产品每年的预期都非常高。
很精彩,但并不代表消费者真正接受了这类产品,因为市场预期并没有完全体现智能穿戴产品的实用性。
一句话概括:行业专家喜欢,用户不喜欢。
配置匪夷所思,功能繁多,未来可穿戴设备会多么受欢迎,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仅仅一句“我不会买”就足以让智能可穿戴行业陷入困境。
事实上,目前的市场。
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智能穿戴产品只是没有用,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真的不是钱的问题!当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驱动力和焦点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
MOTO、三星、微软、苹果、华为等巨头都在从这块“大蛋糕”上赚钱,相关产品层出不穷。
但现在请闭上眼睛想一想。
除了 Apple Watch 和 MOTO,你还能说出多少个名字?不客气地说,可穿戴产品虽多,但能打动消费者的经典产品却寥寥无几。
原因是用户太少。
为什么不是钱的问题呢?问题是,买了无用的设备是没有用的。
确实,很多智能穿戴设备都可以运行第三方应用,并且功能强大。
遗憾的是,包括 Apple Watch、Moto、Gear S2、Microsoft Band2 等明星产品,它们都远非最好。
它无法满足必要性的水平。
不可否认,智能穿戴有它的用途,比如一些身体状况检测、运动记录和通知提醒,但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则是另一回事。
归根结底,是传感器没有跟上。
错误的。
当今的传感器技术已经达到了瓶颈。
不仅结果有偏差,而且没有办法监测真正有用的核心健康数据,比如血糖、血脂、血压。
反正现在没有监管,对于一些用摇晃来计步的品牌手环,你也无能为力。
虽然山寨、假冒产品扰乱了消费者的注意力,但智能穿戴市场的无序问题尚未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
一旦脱离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就什么都不是了。
至于被吹捧的社交功能,确实很适合炫耀。
当然,前提是你能保证你手上的智能手表仍然有电。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提供的功能还不足以让用户产生依赖。
它们只是智能手机的延伸,显然不够实用、不够有吸引力。
至少在2020年,智能可穿戴设备仍然只能勉强用作戴在手上的手机配件,所以不要指望改变什么。
建议:想清楚你买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一时兴起就想购买它们。
智能穿戴的潮流将会到来,但购买的最佳时机可能不是现在。
养成购买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运动的目的就是健康吗?通知提醒?移动支付?还是炫耀?在下订单之前问自己这个问题,您也许可以避免购买。
当然,现在并不是智能穿戴不能用,只是用起来不够方便。
在双十一促销期间买一个玩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选择支持7天无条件退货的商店是最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