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起源 在1月20日《最强大脑》的人机大战第三场比赛中,百度大脑以2-0轻松击败人类选手王宇恒。
然而赛后,观众纷纷质疑节目有黑幕,在网络上掀起了新一轮针对百度的讨伐声。
百度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参加《最强大脑》,以展示其人工智能水平。
然而,从节目播出效果来看,百度不仅在技术上未能获胜,还被指“造假”,获胜者身份瞬间逆转。
百度很郁闷:赢了就花钱,还挨骂。
据百度人脸识别团队成员介绍,百度为这些人机大战精心准备了近半年,还成为了《最强大脑》的赞助商。
2015年,伊利对该节目的冠名赞助高达2亿,特别赞助商百度至少也有数千万。
这场战斗中,百度可以说是财力和心力都贡献了。
眼看着百度最厉害的脑之旅即将一石二鸟——不仅展示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也提升了自身的外在形象。
然而,百度的小算盘却白费了。
近一年来,百度公关形象一落千丈,导致不少人将百度列入“诚信黑名单”。
节目播出后,王钰恒的失败引起了观众的轩然大波。
粉丝们在他的微博“最弱大脑王宇恒”留言询问情况或表达遗憾。
人们不敢相信,这个拥有神一般观察力的人居然没能回答出每一个问题,尤其是当他的对手是“有很多犯罪记录”的百度时。
观众质疑百度贿赂节目组,百度大脑已默认获胜。
甚至在节目播出之前,就有传言称王钰恒事先在节目中选择了正确答案,然后将错误答案擦掉并写下,这与节目内容一致。
节目组显然提前预料到了观众的反应。
节目结束后不久,他们就在官方微博上发表长文解释情况,并否认黑幕的存在。
另一边,节目科学评委魏坤琳和选手本人也进行了直播,表示没有黑幕。
百度大脑团队成员也在知乎上表示,工程师不屑于从事见不得光的活动。
一位自称参与现场录制的观众也在知乎上回应称,王宇恒擦掉正确答案然后写出错误答案的场景是后期录制,目的是让观众认为他有能力。
赢了,但他只是“表现不佳”。
这样你就不会输得太惨。
然而舆论漩涡已经形成,观众纷纷断定此事有黑幕,纷纷在网上骂百度造假。
对了,他们还带来了最强大的节目团队。
考虑到这只是一部电视剧,有剧本、修改、剪辑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最强大脑一直宣扬节目的绝对真实性,让观众对其“表演”和“定义”的容忍度很低。
百度作为该节目的赞助商,既充当了赞助商,又充当了参赛者的角色,这也加深了大家的怀疑。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结果已定,各参与方也纷纷站出来辟谣,但还是没能挽回片面“黑幕”的声音。
百度突然为这一“谎言”承担了责任。
其花重金登台宣传其人工智能技术的想法未能实现,其提升对外形象的想法也失败了。
相反,它变得臭名昭著。
不管是否真的只是一场秀,百度都没能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事件回顾:百度是如何获胜的?在《最强大脑》人机大战项目中,百度大脑在前两次与人类的较量中一胜一平。
《最强大脑》节目组特别邀请了人气很高的王宇恒。
后者在节目中运用了“显微水识别”的绝活,从一杯无色无味的水中准确地挑出了客人所选择的杯子。
他因此名声大噪,被称为“水哥”。
第三场战斗将是人与机器的终极对决。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对技术发展成果的考验;对于人类来说,这场决斗再次关乎人的尊严(上次是Master)。
本次比赛,百度大脑与“水哥”王宇恒的比拼依然是图像识别。
通过行车记录仪、高空摄像头和手机在夜间拍摄的三张模糊动态图像,双方需要记住三个不同识别主体的面部特征,然后在展会的30人中进行识别。
。
与第一次目标清晰的场景相比,这次识别对象戴着口罩和帽子,在昏暗的光线条件下一闪而过,大大减少了可观察的特征和细节,使得识别难度陡然变高。
王宇恒肩负着捍卫人的尊严的使命。
他甚至在比赛中大胆宣称自己将成为百度大脑的“滑铁卢”。
他还私下与节目组沟通,要求将识别环境的光线调暗20%,进一步增加识别难度。
。
然而,随着比赛结果揭晓,百度大脑在挑战识别的三个识别对象中找到了两个,而王宇恒却未能找到合适的。
。
在《最强大脑》舞台上与人类的三场对战中,百度大脑两胜一平,保持不败。
在首场人机人脸识别比赛中,双方进行了两轮比赛,需要根据跨越近二十年的照片寻找真人。
百度大脑最终以3比2战胜了人类记忆大师王峰。
特别是,根据一张模糊的童年照片,百度大脑从一对高度相似的双胞胎中准确识别出识别对象,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第二轮听认人比赛是从21名同性别、相似年龄、声音非常相似的专业合唱团中选出三人。
每个人都会读一个句子,该句子将被加密成断断续续的声音。
然后将样本提供给百度大脑和人类参赛者,要求他们从合唱声中识别出三位线人的声音。
百度大脑与有着“绝对听力”之称的孙怡婷1-1战平。
在三位候选人中,双方只选了一位合适的人。
有趣的是,赛后,百度语音识别团队成员表示,百度大脑内置的两种算法分别识别了两名候选人。
然而,当算法融合时,“发生了小概率事件”,只筛选出了候选者。
一个人。
这似乎表明百度的语音识别能力也比人类更强。
人机大战背后百度做了什么。
关于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需要补充一些背景。
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胡宇认为,人工智能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它们也代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过去几十年,人工智能主要呈现的是最底层的计算智能,表现在各种计算平台上。
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领域从人脑的神经系统模型中汲取灵感,构建人工神经网络,使人工智能进入感知智能阶段。
这种新的计算模型利用自身结构的复杂性来简化计算的难度。
通过连接不同权重的神经元进行并行分布式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计算程序难以处理非结构化信息的缺点。
。
因此,它使人工智能获得深度学习能力: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更深层的共同特征,而不需要复杂的手动数据预处理。
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绕过了将复杂问题表达为计算机语言的过程,通过简单粗暴的大数据训练来解决问题。
它没有回答“熊是什么样子?”它只是观察足够多的熊,就获得了识别熊的能力。
近两年来,人工神经网络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进步,让计算机获得了“看”和“听”的能力。
百度的面部识别和语音识别分别对应感知智能中的“看”和“听”。
面对人类顶级专家的挑战,百度大脑为何能保持不败?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海量数据和训练 据百度统计,其人脸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7.7%。
在国际上最权威的两项人脸识别技术评估FDDB和LFW中,百度排名第一。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海量的数据和海量的训练。
百度大脑团队声称使用超过2亿张人脸图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
通过大规模训练,百度大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脸特征提取和比对模型,成为人脸识别领域的专家。
在声音方面,百度也拥有庞大的数据库。
而在展会前两个月,百度大脑团队就开始专门针对声纹识别的算法进行优化和训练。
2、照相记忆 同时,百度大脑在记忆力上占有绝对优势。
一旦信息进入其存储单元,就可以完整地保存和检索。
但人类玩家必须担心遗忘以及事后信息对之前记忆的干扰。
在程序的日程设计中,需要记住主要信息,这大大增加了机器获胜的机会。
3、没有感情问题。
虽然百度特地拿出了“小度”这样的可爱机器人来与场景互动,营造出一种亲切感。
但它实际上是手动控制的,它的交互声音都是由工作人员输入的。
百度大脑没有情绪、没有压力、没有犹豫。
它既感受不到百度工程团队倾注的殷切期望,也听不到观众的欢呼或嘘声。
它只是一个冷酷的任务执行器。
它不会有任何人类玩家所谓的存在感或情绪波动。
它只会根据任务进行比较并给出匹配概率。
尽管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已经形成了对人脸和声音的直观感知,但在数据训练、记忆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方面却始终不具备百度大脑的优势。
而且,玩家往往是独自一人接受挑战,但百度大脑的背后却是一整套工程师团队。
此外,王宇恒主动降低图像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也没有给百度大脑增加难度——机器人提取面部特征主要依靠对比度,整体亮度的变化影响不大。
因此,当机器拥有诸多优势时,玩家根据当今的技术或人的感觉,向百度大脑打平或输球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百度没能赢得的不仅仅是口碑,还有技术。
在第三场比赛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值得关注的细节:第二个被识别的人是一个明显较胖的人(8号),百度大脑选择了一个瘦子(29号),差异巨大在身体形状上。
这样的反应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国内领先的面部识别技术。
这让人感叹,百度人脸识别果然只认脸,连胖瘦都认不了。
百度大脑的这个明显错误,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人工智能的问题:强于感知,弱于认知,甚至在感知上也是割裂的。
人工智能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达到认知智能。
如今的人工智能仍然需要人类圈定一个既定的领域,提出一个封闭边界的问题,让机器人通过大量数据反复训练得到解决方案。
它不会像人类一样从小样本中提取关键点并用语言描述它们。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目前只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做。
只能用笨方法在特定领域“刻苦训练”,而无法高水平全面“理解”。
这极大地限制了人工智能。
智能学习效率和能力。
百度大脑识别第二个物体时的bug是其初级阶段的表现——它处理的问题是完全圈定的,它根本不关心人脸以外的特征,即使它们很重要。
尽管百度声称其人脸识别在国际竞争中排名第一,但其识别场景相对标准化。
在实际应用中,情况千变万化,标准化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场比赛中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根据百度官方的说法,其识别错误率仅为2%左右。
然而,30个识别中有3个出现了如此离谱的错误,这也引发了对其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的质疑。
如果必须依靠标准化图像才能达到超高识别率,那么百度的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
超越技术:人工智能该如何被接受并突破百度的胜负?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百度大脑就因为属于百度而被骂?这真的和人工智能本身无关吗?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佳表示,百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尚不具备人类的情感。
它的世界里只有理性和逻辑,只有算法组成的胜率。
而面对所有与之竞争的选手,虽然他们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但他们仍然是感性的人,所有观众都是怀着感性的心观看这个节目的。
当感性的人看到冷酷的理性,当结果无法从心理上预测时,感性判断就会压倒一切理性思维。
从这个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人工智能和人类处于对抗的局面时,人类自然会保护自己的群体,哪怕是以服务型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也会遭到反对。
当人工智能兴起时,必然会在各个细分领域超越人类。
今天是围棋、人脸识别、语音,明天可能是驾驶、医疗、教育。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带来痛苦,其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些职业的消失。
蒸汽机的出现赶走了织工,汽车的出现赶走了马夫。
过去,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的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会让脑力劳动者也开始恐慌。
如果人工智能的推广在提供足够大的蛋糕之前就抢走了现有的蛋糕,必然会遭到利益丧失者的激烈反对。
AlphaGo能够安然接受人们的崇拜,除了围棋棋手谦虚的态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涉及的领域没有触及太多人的利益。
多位科技行业大佬纷纷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并不是因为强大的人工智能可能会灭绝人类,而是因为人工智能进入人类生活后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人工智能要顺利嵌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顺利实现这一过程,不能简单地通过产业升级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