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英雄,“互联网+”发力,互联网思维逐渐在人们头脑中产生清晰的概念,大数据、智能化等概念涌现针对这种情况,不仅是思维的转变,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真正的改变,其中就包括智能硬件的入侵。
事实上,智能硬件这样的概念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此后一直发展不温不火。
直到近两年,谷歌开始涉足智能家居,物联网逐渐成熟,突然“智能”两个词开始淹没了人们的注意力。
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等新兴产品正在冲击和颠覆传统市场。
智能硬件市场暴涨,国内份额占全球智能硬件市场30%。
数据显示,全球智能硬件全年零售量为1.3亿台,季度零售量稳步增长。
这1.3亿台中,智能穿戴产品占大多数,占比59%,智能家居产品占比31%,智能健康产品占比10%。
中国占全球智能硬件零售市场份额高达32%,市场规模达1万台。
其中,智能穿戴产品仍占多数,占比56%,智能机顶盒产品占比29%,智能家居产品占比10%。
智能健康产品占比5%。
智能穿戴以腕带为主,同质化严重。
全球智能穿戴市场巨大。
2017年全球智能穿戴市场规模达到1万台,全年四个季度中,第四季度市场规模突破0000台。
,突破历史极限。
万步的智能穿戴产品中,中国智能穿戴市场占比30%,达到万步的规模。
在国内智能穿戴市场的品牌结构中,今年7月推出手环的小米占据国内品牌份额第一。
占据40%的市场份额,苹果占据9%,公司占据6%,乐信、爱维占据3%,其他各种大小品牌占据39%的份额,加起来还不及小米高。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智能穿戴市场的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
智能手环占比58%,智能手表占比40%,其他品类产品仅占比2%。
你可以发现腕带(腕带)、手表)产品占据了98%的市场。
Nike FuelBand、Fitbit、Jawbone Up等智能手环的推出,不仅推动了市场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追随者的思维。
今年1月,带屏手环产品占比约为27%,到15年底,已上升至45%,占比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也表明,智能穿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小米手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据悉,2018年小米手环销量突破1万部,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快速“致富”的利益驱动下,不少大大小小的厂商纷纷进入智能穿戴行业,但对于这样一个技术、人才、创新都还不成熟的新兴行业来说,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同质化。
打破行业混乱需要创新,需要制定行业标准。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
很多人在闲暇之余开始锻炼身体,智能穿戴产品作为跑步健身的辅助装备。
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不仅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很多中老年人也成为了这类智能穿戴产品的粉丝。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智能穿戴行业也开始发生变化。
这是一个混合包。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智能穿戴产品上游零部件厂商纷纷积极响应。
包括芯片设计、小尺寸面板、射频技术、传感器等厂商都推出了专门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解决方案。
下游品牌开发商大多是创业型小企业,高度依赖方案厂商,自身缺乏研发和技术支持。
因此,下游开发商的需求与上游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很难匹配,导致产业链断裂,从而影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我国缺乏带头整合产业链的大型龙头企业,而新兴创业企业则缺乏相应的财力、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来独立打造生态链。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Fitbit Flex和UP手环测量步数不准确、心率测量误差较大、电池续航能力较差。
不仅是国外品牌,小米手环也多次被曝监测数据与实际值存在偏差。
问题,以及各种儿童手环辐射问题,一系列乱象不仅是智能穿戴产品功能缺陷造成的,更是行业标准缺失造成的。
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缺失将导致可穿戴设备难以拓展到医疗、养老、儿童追踪定位等社会热点领域,直接限制了市场的快速发展。
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用户长时间佩戴,因此可穿戴设备的安全性和质量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
对于用户来说,可穿戴设备本身的安全、电池、电源适配器、无线连接、电磁兼容性、有害物质的使用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证和评估,以尽量减少可能对用户造成的伤害。
同时,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软件缺陷等问题值得考虑,尤其是植入式产品,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需要行业标准来规范。
此外,不仅需要行业标准,还需要建设专业的检测机构来保证智能穿戴产品的安全。
专业的测试机构不仅可以对产品硬件等方面进行功能测试,而且要从专业的功能测试入手。
特定的功能可以实现相对深入的专业测试,也可以推动该功能领域的相关标准和系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