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穿戴成为“第四金矿”,带动多个行业快速发展

时间:2024-05-22 17:38:18 科技赋能

8月16日,中盈电子开盘15分钟就收涨停,医疗器械股九安医疗则收半涨停开市后一小时。

后来就触及涨停板。

这只是持续两周以来“智能穿戴”概念热潮不减的股市缩影。

7月26日,中晶电子触及涨停,随后连续四个交易日高开,收于涨停。

8月15日再次触及涨停后,16日再次高开。

上海新阳也于8月7日至9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封涨停。

电子元器件板块因“智能穿戴”、“你唱完我就上台”概念集体激活,轮番领涨板块涨幅。

同期申万电子行业指数跑赢大盘。

A股市场对“智能穿戴”的炒作是“西风东渐”全球联动的结果。

美股智能穿戴概念也受到资金追捧。

在谷歌眼镜和苹果iWatch的推动下,可穿戴智能设备逐渐成为全球热点。

可穿戴智能设备产业链快速成长和完善。

互联网公司、硬件公司纷纷涉足可穿戴智能设备。

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今年的研究报告称,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创造5亿台销量;瑞士信贷发布报告预测,未来两到三年内可穿戴技术市场将从目前的30%增长。

50 亿美元至 1 亿美元。

智能穿戴设备极有可能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甚至是“第四金矿”。

智能手机竞争的千亿蛋糕已从蓝海走向红海,“智能手机平台”之争已基本尘埃落定。

从谷歌到苹果,从三星到索尼,都率先进入智能设备第二季度,并相继推出了以智能眼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

索尼和三星将分别于8月底和9月初推出各自的智能手表。

映趣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昂对此评价,“可穿戴设备取代手机只是技术和时间问题。

”所谓智能可穿戴设备,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佩戴在或贴近身体、可以发送和接收消息的设备。

传输信息的计算设备。

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

先行者苹果公司开始大规模注册iWatch商标;微软已开始测试智能手表项目;三星公开宣布了公司的智能穿戴战略;谷歌正在通过眼镜设备撬动市场。

目前全球市场上,一些可穿戴手表、戒指等智能设备相继推出,而SUGAR的新款手机就是一款珠宝手机。

SUGAR中国区负责人时代表示:“未来公司推出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可能是衣服、眼镜或手表的面料。

它们会监测你的健康状况,连接云端,识别你的身份,支持支付,取代信用卡。

”在中国,最先抢占智能穿戴市场的并不是IT硬件企业,而是百度、国科等互联网企业。

早在今年6月,百度就联合咕咚推出了一款名为“咕咚手环”的智能穿戴设备。

手环是一款运动健康设备,可以记录消耗的卡路里、步行距离等,并且可以通过与百度云集成实时上传相关数据。

在互联网企业的推动下,小米、华为等中国手机厂商也开始谋划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

8月8日,深圳英趣科技在北京正式发布inWatch智能手表,领先于索尼计划于8月底发布的第二代索尼智能手表产品。

根据产品宣传的广告材料,智能手表可以与手机配对,可以使用带有蓝牙的手机来处理来电、接听和回电,甚至可以查看短信、电子邮件和天气,甚至是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体。

在智能穿戴上查看一下。

李昂认为,智能穿戴设备取代现有手机还需要很长时间,但这是大势所趋。

“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一样,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手表、眼镜等多种可穿戴设备的集成功能来取代手机。

”与手表相比,以Google Glass为首的智能终端因功能更丰富、独立性更强等因素,有望成为智能穿戴终端产品,并将进一步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

紧随谷歌的脚步,中国搜索引擎领导者百度也正在设计一款名为BaiduEye的可穿戴眼镜设备。

新浪科技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的话称,Baidu-Eye工程样机已开始测试。

该产品配备液晶显示屏,可以识别图像,还支持语音控制??。

今年年初,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arch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创造5亿台销量,苹果iWatch出货量将在2019年增至4.85亿台。

今年5月,瑞士信贷发布报告预测,在苹果和谷歌的推动下,未来两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30亿美元至50亿美元增长至1亿美元至1亿美元。

至三年。

电子行业全面激活智能手机引领世界后,苹果成为行业领导者。

对于A股市场来说,也引发了“苹果概念股”,带动莱宝高科、欧菲光、长鑫科技、安杰科技等零部件巨头连续逆势做强,堪称市场奇迹。

多年的熊市。

智能穿戴的概念及其广阔的未来“赚钱前景”再次引爆A股市场的电子元器件板块。

虽然智能穿戴概念最早由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在国内推出,但从产业链投资角度来看,国内受益于智能穿戴概念的上市公司仍是硬件厂商。

光大证券研究报告称,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外部形态与智能手机等传统硬件产品完全不同,因此这些产品在硬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智能眼镜注重光学方面的创新。

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较小版本,并添加了更多传感器来读取人体脉搏等信息。

一些制造商还可能在腕带上使用灵活的硬件设计。

研究人员认为,硬件机会肯定在FPC(柔性电路板)、柔性屏和MEMS(微机电系统)领域更强,当然还有传统电池、通信模块等,如果公司能够直接进入苹果的产业链体系其他巨头的当然是最好的,但中国厂商的快速跟进也有望创造更多的产业链订单。

中国微纳技术俱乐部会长王毅表示,各种传感器功能的充分集成将成为传感器的研发方向。

可穿戴产品终端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取决于传感器等产业链上游技术的完善,以及MEMS的创新应用。

将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源泉。

事实上,MEMS传感器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试金石。

MEMS,即微机电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广泛应用于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中。

在A股上市公司中,歌尔是最早涉足MEMS传感器的公司。

据歌尔声学证券部人士透露,该公司很早就开始研发MEMS产品。

目前,MEMS麦克风产品已上市,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汉威电子和士兰微也及时捕捉市场热点,积极研发可穿戴应用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

不过,在采访中,该公司并未透露具体研发和正式上市时间表。

此外,德赛电池有望进入谷歌眼镜供应链,北京英见和中盈电子涉足可穿戴芯片,环旭电子可供应无线通信模块,超华科技拥有柔性电路生产的工艺研究基础。

电子元器件行业可以说因智能可穿戴概念而被集体激活。

继物联网概念之后,智能穿戴成为“物联网”概念中第一个细化的概念,并从概念走向市场。

对于电子元器件板块的物联网概念,时间证明,它并非只是像“世博概念股”那样的一阵炒作,而是已经在相关板块扎根,成为一个“新概念”得到主流机构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智能穿戴的不仅仅是上市电子元器件企业。

8月16日,开盘即涨停的九安医疗是天津医疗器械制造业上市公司。

7月18日,公司i-Health系列产品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自2016年推出该系列产品以来,公司产品已从移动互联网血压计发展到体重秤、血糖仪、血氧仪、活动记录仪等。

但由于公司的iHealthAM3刚刚在美国上市,该公司还强调,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以及产品的销量和盈利能力,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不过,对于近期电子元件板块的走势,浙商证券研究员刘万万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不强劲,看好行业景气的消费电子领域投资机会将持续分化。

景气度最确定的子行业是LED背光、照明等光器件和智能终端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