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因为圈子,作为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展,IFA总是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
也许你对这个展会还不太了解,但如果我说三星每年都会在IFA期间发布Galaxy Note系列旗舰手机,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感兴趣了呢?今天我们要说的IFA也将于北京时间9月6日在德国柏林举行。
MotoIFA智能穿戴产品预览 回顾历届IFA,最引人注目的除了性感妖艳的模特之外,无非就是各大厂商的手机展品了。
然而,这一结论今年将被彻底推翻——毫不夸张地说,今年的IFA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天下。
Moto(官网图片)不久前我们向大家报道,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持续升温,三星、LG、华硕、索尼齐聚IFA,推出了各自的智能手表新品。
说起智能手表,就不得不提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标杆产品——Moto。
这款非官方设备在谷歌I/O大会上首次亮相,获得了业界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但它也因外观不凡而受到诟病,曾被曝出“塑料门”、“加厚门”等负面传闻。
Moto(图片来自Nomad星空) 面对各界质疑,Moto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为此,官方非常戏剧性地宣布,Moto将于9月4日,即IFA前两天在美国芝加哥正式发布。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如此多地谈论Moto呢?作为全球首款配备圆形表盘的智能手表,可以说Moto的持续走红就在于此。
纵观此次参加IFA的各大产品,似乎都与“圈”这个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好啦,话不多说,让我跟随笔者提前走近IFA展位。
三星Gear S:守方得圆 自智能手表概念提出以来,三星就率先以Galaxy Gear试水这一领域。
正当人们翘首以待传闻中的iWatch时,Galaxy Gear的出现却让大家措手不及。
虽然笔者对三星勇敢的破冰行动表示敬佩,但消费者并没有为其冒险精神买单:笨拙的外观、鸡肋的功能、不讨人喜欢的长方形表盘,让三星这个手机行业的领头羊,在手机行业中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巨头的步伐。
智能穿戴领域充满荆棘。
这种悲惨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两个月前 Gear Live 推出。
三星Gear 2(图片来自网易数码) 技术源于创新,创新源于变革。
面对惨淡的销量和用户的批评,三星一直在积极寻求改变。
而这一切或许要从下一代产品——Gear S开始。
三星Gear S(图片来自TechWeb) 与前辈相比,Gear Solo是一款完全不同的智能手表。
虽然它坚持方形表盘设计,但它内置了 SIM 卡插槽,因此无需与手机配对即可拨打电话、收发短信,甚至浏览网页。
因此,我们可以将Gear S理解为一款可以完全独立运行的智能设备。
硬件方面,Gear S配备双核1GHz处理器、M RAM和4GB存储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Gear S并没有像之前传闻的那样采用Andriod Wear系统,而是采用了自家的Tizen系统。
它内置了一块mAh电池,据官方称,可以持续两天左右。
三星Gear S(图片来自TechWeb)三星电子尚未公布Gear S的具体售价,仅表示预计将于今年10月推出。
Gear S 将在 9 月份即将举行的 IFA 消费电子展上首次与我们见面。
Gear S 是保守还是自信?独立运营的理念是明智还是愚蠢? IFA:三星,无论是否再见。
LG G Watch R:化方为圆 与三星相比,作为智能穿戴行业的后辈,LG G Watch的生存之路似乎更加顺利。
轻薄的外观和极简的结构让我们感觉智能手表已经初具规模。
虽然后期暴露出续航不佳、充电座易腐蚀等问题,但期待不高的 G Watch 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些缺点而变得颓废。
LG G Watch(来自腾讯数码) LG此次推出的新款智能手表名为LG G Watch R,搭载Andriod Wear系统。
不久前,有消息称这款设备也将采用圆形表盘设计,因此我们可以猜测其名称中的“R”可能是英文“Round”的意思。
然而就在笔者第一个截稿后不久,LG竟然提前发布了这款产品,并一一证实了之前的这些传闻。
LG G Watch R 或将采用圆形设计(图片来自雷锋网) 据传,LG G Watch R 最大的变化就是表盘从方形变为圆形。
外壳采用不锈钢材质,表盘右侧有实体按钮,表带采用皮革材质,尽显奢华风格。
LG G Watch R(图片来自21CN) 硬件规格方面,LG G Watch R配备了1.3英寸柔性屏幕,分辨率为4GB内置存储容量。
与上一代产品标配的陀螺仪和电子罗盘相比,LG G Watch R 新增了气压计和心率计两个传感器。
这样一来,LG G Watch R不仅将拥有与三星Gear Live相同的心率监测功能,还可以为热爱户外旅行的用户提供天气预警。
LG G Watch R(图片来自21CN)LG电子表示,这款新品将在IFA上正式与大家见面,并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
目前价格未知。
将方变圆的LG G Watch R是模仿还是脱胎换骨? LG G Watch R的大胆发布是自卑还是超越? IFA:LG,我们拭目以待。
华硕Zenwatch:作为全球顶级DIY主板制造商,华硕一直致力于将品牌战略融入到所有消费数码产品线中。
所以当听说华硕也要涉足智能穿戴领域时,我并没有感到惊讶。
华硕Zenwatch 这款名为Zenwatch的智能手表是华硕推出的首款可穿戴产品。
从我们拿到的设计图来看,ZenWatch的外观并没有像三星Gear Live或者LG G Watch那样采用方形设计,但它也没有像Moto那样采用圆形表盘。
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一款介于两者之间、带有弧形边角的方形智能手表。
华硕Zenwatch的设计右下角有一串耐人寻味的文字,这是黎巴嫩艺术家Khalil Gibran的名言:“Time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We have Change.(时间已经转变,我们已经改变。
) )”这似乎暗示华硕认为这款产品的出现将改变智能手表的市场格局。
同时,也预示着华硕自身的自我变革,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华硕 Zenwatch 是 Google 的官方硬件合作伙伴之一。
华硕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振来对搭载Andriod Wear系统的ZenWatch充满信心,称这将是一款“英雄级”产品。
除了强大的功能之外,ZenWatch在价格上也极具竞争力。
与售价高达 99 美元的 LG G Watch 和三星 Gear 2 相比,华硕智能手表的最终售价预计将在 99 美元至 99 美元之间。
自信的Zenwatch是英雄还是熊?低价、高功率的策略是现实还是幻想? IFA:Assus,我们必须做出决定! 索尼智能手表3:碧城方圆的一年对于日本厂商来说可谓是“灾难年”。
说起索尼,这个频频遭遇财务危机的昨日巨头,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智能穿戴行业了。
自去年推出Smartwatch 2以来,廉价的质量和糟糕的反应让人们认为索尼已经与真正的智能手表渐行渐远。
不过,不断自强不息的索尼并没有放弃这个行业。
本次IFA,索尼即将带着Smartwatch 3卷土重来。
索尼Smartwatch 2与上述产品完全不同的是,索尼Smartwatch 3将搭载深度定制的Andriod系统,而不是Andriod Wear。
索尼表示,未来 Smartwatch 3 甚至可以运行全尺寸的 Android 应用程序。
除了索尼Smartwatch 2之外,Smartwatch 3采用了与其前身完全不同的交互界面,并且可以独立于智能手机运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Smartwatch 3并不支持SIM卡,而是采用独立的Wifi模块来实现上网。
此外,Smartwatch 3还将支持无线充电技术,继承并完善了Smartwatch 2的经典防尘防水设计。
索尼Smartwatch 2是IFA展会上最神秘的智能手表。
索尼并没有向我们透露更多关于Smartwatch 3的设计,笔者认为,固执的索尼很可能会继续沿用其产品一贯的方形表盘。
陷入困境的Smartwatch 3是重生还是泡沫?尝试定制Android是坚持还是傲慢,IFA:索尼,我们不会说再见。
全文摘要:沉渊、沉渊 随着各大厂商齐聚IFA发布智能手表新品的传闻一一得到证实,9月的柏林无疑将成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战场”。
其中LG G Watch R率先采用了圆形表盘设计,显然是为了全面进攻Moto而设计的。
但话说回来,画皮画骨难画心。
即使LG认识到方形表盘已经到了“过街老鼠”的地步,如果产品本身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也很难转移大众对Moto的注意力。
以往LG G Watch和Moto的对比(图片来自腾讯数码) 刚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三星和LG正式发布了新品。
此前有传言称三星还将推出一款圆形表盘的智能手表。
——Gear Solo,不过现在看来希望不大了。
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三星不做出后续“大动作”,真正坚守方形表盘,那么 Gear S 对 Moto 的威胁微乎其微。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三星Gear S和LG G Watch R距离之前的产品迭代周期还不到3个月。
与其公开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分割产品市场”,不如承认这两家厂商自身对之前产品的不满。
同时,此举很容易招致上一代产品用户的愤怒批评甚至终身否认。
在功能方面对比 LG G Watch 和三星 Gear 2,笔者不想评论无需智能手机即可独立运行的三星 Gear S 能否被用户接受。
详情请参阅《明智还是愚蠢 谈智能手表“手机化”趋势》。
聪明还是愚蠢?笔者并不看好独步智能手表“手机化”风潮的华硕和索尼能否摆脱人们厌倦方形表盘的痛苦现实。
如果产品本身没有绝对压倒性的品质,很容易成为这场战争的炮灰。
不过,考虑到华硕Zenwatch的低廉价格,它或许也能在整个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圈深,缘深。
只有你的产品足够“圆”,才能够与消费者更加“有联系”。
如果你结合作者的拙见来看,这显然是一个悖论。
但此时,面对Moto对整个智能手表行业的强劲冲击,或许就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