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服装引领可穿戴设备发展

时间:2024-05-22 17:04:19 科技赋能

2018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针对寨卡病毒,一些国家为运动员开发了专用抗病毒服装,以抵御蚊虫入侵,防止病毒传播这种病。

事实上,除了防虫功能外,近年来,具有更多智能功能的服装也频频出现。

有机构预测,全球智能服装出货量每年将达到1万件,成为出货量最大的可穿戴设备。

智能衣服具有医疗监测功能。

不久前,在我国贵阳举办的2018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一款可以采集驾驶员体温、呼吸、身体姿势等生理状况的智能衣服正式亮相。

研发人员介绍,智能服装不仅可以连接汽车数据,还可以聚合驾驶员数据和环境数据。

通过返回的驾驶员生理数据,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边开车边打电话等行为。

现场驾驶模拟显示,“驾驶员”加速了5次,超速五次、急刹车两次、急转弯两次、变道两次、未打转向灯一次。

考虑到环境等因素,这名“司机”最终获得了3.8分。

该分数用红色表示,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危险。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实验室目前也在开发一款引领潮流的神奇服装。

这种服装最大的亮点就是具有医疗监测等功能。

距离人体最近的一层可以监测人体的心跳、血压、体温等;衣服内层安装了多个传感器,还可以灵敏地监测环境变化,比如通过监测光线的变化来感知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在美国,类似的“基本”服装已经走出了实验室。

一家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罗纹棉毛衣,该毛衣由导电纤维和棉纤维组成,可以嵌入传感器并接收数据以监测穿着者的生命体征。

一旦佩戴者出现心脏病或虚脱休克,就会及时报警。

智能夹克成为生活管家。

有这样一件夹克。

它可以用来播放音乐、测量脉搏和血压,并根据外界气候的变化调节保暖度。

如果你出门忘记带钥匙,或者钱包掉在地上,它也能及时发送提醒……这是谷歌最近与某服装品牌合作推出的一款智能夹克。

据悉,这款看似普通衣服的产品,其实暗藏玄机。

佩戴者只需触摸和滑动夹克袖口即可听音乐、接听电话、获取导航信息等。

除了适合户外骑行者外,这款智能夹克还可以适合不同职业,例如保安、清洁工等。

据开发者介绍,配备多点触控传感器的袖口区域轻薄、柔韧、有弹性,与普通衣服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只要去掉电子标签,就可以像日常衣服一样正常洗涤。

这种电子标签连接有LED元件、触觉元件、电池和传感器,并且可以随时拆卸并具有充电功能。

自动系鞋带的运动鞋 更让“懒人”们心动的是,一款可以自动系鞋带的运动鞋也出炉了。

它的运行逻辑大致是这样的:鞋子两侧的鞋带孔处安装一排小电机,将电机和鞋底的传感器连接在一起;传感器记录鞋主的体重、脚部位置、身体重心等关键数据;并根据传感器发回信息。

资料显示,电机会像钓鱼竿的卷线器一样收紧鞋带,从而达到自动系鞋带的效果。

“喷雾”服装既合身又可调节温度。

随着新型智能材料的发展,当你早上醒来时,你可以拿起一罐喷雾剂对准你的身体,直接“喷”你想要的衣服。

而且,你也可以不用担心穿多或少,因为它可以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调节保暖性或透气性……这样的场景或许在微生物的帮助下成为现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希望引入枯草芽孢杆菌(一种可以根据大气湿度和皮肤汗液膨胀和收缩的微生物)作为纳米致动器,以响应体温和湿度的变化。

活性纳米执行器可以制成生物膜并在氨纶上多层印刷。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合成生物皮肤会通过打开热区周围的襟翼来实现最佳通风。

“隐形斗篷”是借助量子材料实现的。

如今,科研人员不再满足于开发仅仅美观或有机的面料,而是致力于开发服装面料本身的各种功能,比如对气味、颜色等的智能反应。

其中,最令人惊讶和期待的就是就是“隐形斗篷”。

加拿大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表示,“量子隐身”材料可以通过折射周围的光线实现“完全隐形”。

近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物体表面喷涂了一种纳米颗粒材料,最终可以使其“完全消失”。

也许很快,这些新材料就可以用来制造“隐形斗篷”。

智能衣服拒绝集成笨重的移动电源、运动手环、便携式风扇等功能。

智能衣服会变得笨重吗?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能够集成0.1毫米的精度,将电路绣到织物中。

如此高精度使得将传感器和存储器等电子设备集成到服装中成为可能。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刺绣技术的准确性,通常使用纯银线。

然而,与粗电线不同,纯银线可以提供表面导电性,因此研究人员将纯银线变成刺绣形状,以提高表面导电性,增强天线或传感器的性能。

此前,研究人员曾使用直径为0.5毫米的镀银聚合物线,每根线都包裹着更细的细丝,但现在新线的直径仅为0.1毫米。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智能服装将是一个覆盖全球数十亿人口、数百万种应用产品的巨大市场。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衣服大多集成了多个传感器,即主要将电子设备附着在衣服上。

下一步,如何将传感器、电线、绝缘线集成到服装纤维中,让智能衣服更轻、更耐用、健康调节功能更突出,是科研人员和设计师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