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是智能硬件行业爆发的半年。
无论是在美国硅谷,还是中国北京、深圳,智能硬件创业浪潮席卷了整个科技圈,而这也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波科技革命。
过去六个月,智能硬件已涉足健身、医疗健康、交通工具、家庭娱乐等多个方面。
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一大批互联网巨头巨资涌入,将整个智能硬件行业推向风口浪尖。
风口。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越来越多的人打着智能硬件的旗号,利用各种卖点和概念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
也有更多的人不再直接寻找项目,而是选择投资孵化器背后。
过去六个月,有人一直在喊话:“智能硬件是一个陷阱”、“智能硬件是一个传统行业”。
不过,有数据支持——据京东近日发布的上半年国内智能硬件行业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国内智能硬件销量同比增长%,用户数同比增长7%。
同比增长%,智能硬件单价也同比上涨。
50元。
接下来笔者就利用半年的时间来盘点一下明年上半年智能硬件的发展情况。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下半年的趋势。
1、音乐播放产品越来越多。
这些播放器包括大大小小的扬声器、带有屏幕或计步器的大大小小的耳机,甚至还有智能收音机。
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首届CESAsia上的各种耳机和音箱。
Bose、Beats、铁三角等大品牌并未在音乐播放产品上做出颠覆性创新,但一些初创公司在差异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比如众筹价万元的三棱柱果壳便携音箱、配备彩屏作为独立头戴式播放器的Vinci智能手机、超长待机、便携的Magic Tuning蓝牙耳机等。
2、虽然小米凭借小米移动电源重新洗牌了移动电源市场,但仍有不少厂商进入市场。
在电商、众筹平台上一搜索就会发现大量的移动电源,就连魅族也即将入局。
充电宝本身并不是智能硬件,但作为配件,却有着巨大的市场:我身边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两个。
移动电源的发展趋势有异型、大容量、低价格三大趋势。
但自从小米入局以来,不少低价移动电源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不过,一些制作异型、美观产品的移动电源厂家也销量不错。
例如,一米声称通过移动电源年收入达到1万元。
3。
VR(虚拟现实)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做VR播放平台的Fireworks Workshop首席执行官楼驰介绍,除了做VR内容、配件、平台的公司外,还有90多家公司做VR眼镜,价格从手机眼镜99元不等从盒子到数千副一体式 VR 眼镜。
机器。
但更明显的是,国内能够制造出光学解决方案优秀的VR眼镜的企业少之又少。
4.过去六个月手机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手机行业发生了变化。
上半年,小米、魅族、华为、Vivo、努比亚等国产手机品牌纷纷推出旗舰手机。
乐视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合资公司酷派推出了新手机品牌奇酷,还收购了酷派大师的手机业务,做低端手机;家电巨头格力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品牌。
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随着国内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中国手机品牌开始向欧美市场进军;小米还找到了另一条出路:世界那么大,去印度吧。
5。
智能家居行业已经开始向好。
2017年,智能家居概念仍然很热门,一些产品也散落各处。
但今年有所不同:Apple HomeKit 首次亮相;谷歌推出Brillo物联网操作系统,Google Nest闹得沸沸扬扬;微软的Windows 10 IOT看似不起眼,但却为开发者开放了云平台、嵌入式平台、.NET。
框架开发允许开发者一次开发三个级别;在国内,除了去年底亮相的京东超级APP、阿里云生活馆等平台外,今年腾讯推出了YunOS,华为推出了10MB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这是软件层面。
智能硬件的硬件部分也没有闲着:大量的环境监测仪(CO2、温湿度、甲醛等)、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智能门锁、智能大家电以及智能插座、云摄像头、路由器、机顶盒……太多了。
举几个例子:去年底投资美的的小米即将推出自己的产品; iKair针对企业用户推出了九款Maxense云传感器。
6。
今年智能交通的呼声尤为响亮。
在CES和CESAsia(消费电子展)上,谷歌、奥迪、奔驰等汽车巨头都推出了自动驾驶汽车或相关概念车。
企业后市场配件的各个厂家也没有闲着:汽车导航仪如极豆,智能OBD如CarCore和AotuBot,智能行车记录仪如Goluk等;而车载显示器等产品也层出不穷。
短途代步也很受欢迎:乐行平衡车(又称定位滑板车)、小米投资收购的赛格威(定位滑板车鼻祖)的九号自平衡车、智能自行车等乐视、BeginONE、洛克菲勒(Bike 还是智能单车吗?还不清楚,百度去年底推出了 DuBike 智能单车)、前 BAT 高管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
7、智能硬件在智慧医疗健康行业的存在感更加强烈。
或许是因为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智慧医疗的“智能化”更多地走向了软件层面。
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相比,智能医疗行业进展十分缓慢。
当然,这也包括政府对医疗健康行业的谨慎态度。
据快乐妈咪CEO陶建辉介绍,胎音仪申请二级医疗器械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不过,上半年医疗健康智能硬件确实增多了。
例如,GYENNO推出医疗器械防抖勺、保健品水瓶和手表,贝耳蓉推出的智能“中医按摩”手套等。
8、可穿戴行业经历了一些洗牌。
更明显的洗牌是同质化小品牌智能手环减少。
一些幸存的手镯强调卖点(营销笑话),例如“适合儿童”和“适合女性”;智能手表行业已经形成了以MOTO、Apple Watch为代表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和以TicWatch、inWatch为代表的Android改进版操作系统智能手表三类。
此外,虽然谷歌眼镜已经消失,但中国的“眼镜弟子”却多了很多。
当然他们没有复制它。
比如有主打IR(信息提示)的Dodo Glass、主打商业(toB)的联想NBD(新业务发展部)newglass。
9。
过去六个月,不少智能硬件厂商比以前变得更加清醒,拼命想差异化,寻找生存之道。
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和观察,很多业内人士都清楚了一件事:智能硬件很难建立技术门槛。
智西西采访的几位CEO都表示需要技术?去深圳,拥有这一切。
那么智能硬件怎么做呢?目前还没有人清楚,正如经纬一位投资人所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尝试。
实验的结果是,有一些相对可靠的方法论:一些诸如“垂直化”、“为世界而设计”、“成为优质”、“成为高端”、“成为平台”等文案经常出现在智能硬件行业。
这些文案是公司的战略规划、卖点和营销理念。
但无论怎样,只要能够增加用户粘性,能够盈利,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就是一个好方法。
母婴领域的幸福妈妈就是一个例子。
快乐妈咪CEO陶建辉一直说自己“专攻母婴领域”,并将量表变成了“母婴安全量表”;现在,他还搭建了快乐妈咪母婴平台,提供数据采集、咨询和信息服务。
10、过去六个月,来自政府、风投机构/人士、大公司的孵化器/加速器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聚集了一批智能硬件团队。
有星云、硬蛋,主要提供供应链服务;太火鸟、米创,专注于设计服务;微软创投,提供办公场地、辅导、资源对接;还有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提供的孵化基地。
如今,一线城市没有几个创客空间、创投咖啡馆、孵化基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笑话。
其中,我听到的最可笑的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只用了5分钟就决定利用原有办公楼的一块面积来打造一个新产品——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和交流平台。
不过,这个新品和大楼其他区域一样,每天晚上10点就关门了,创业团队需要另找地方加班。
上半年,我们看到苹果、谷歌相继出现,BAT相继入局;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已初具规模。
智能硬件不再是小规模创业者的自我推销,产品形态已逐渐被消费者所采用。
认可并接受。
上半年我们也可以看到,中低端产品依然是国内市场的主流。
品牌溢价、技术成熟度、生态建设尚不成熟,智能家居噱头依然层出不穷。
建立标准、降低用户门槛、打造更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产品,成为未来六个月的重中之重。
“消费者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我们推出我们的产品,然后他们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乔布斯的这句名言多年后仍然在耳边回响;对于智能硬件行业的创业者来说,如何打造出真正的爆款、标杆、打动消费者的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