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摩托罗拉已经推出了两代Moto手表。
更能看到的就是一个“优雅”二字。
相对而言,大多数可穿戴设备所注重的健身属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直到去年底,更加“专业化”的Moto Sport才终于闪亮登场。
这是Moto在Android Wear时代在运动手表领域的首次尝试,因此一发布就吸引了很多好奇的目光。
那么,对于这款USD/2、RMB的产品来说,Sport部分是否足以支撑比Moto更贵的价格呢?大家体验一段时间后不妨听听笔者的心得。
外观与屏幕 作为Moto(摩托)的改款车型,你可以在Sport上找到一些设计上的相似之处。
尺寸方面,表身直径为45毫米,厚度为11.5毫米。
它的尺寸更大,但1.37英寸的屏幕与直径42毫米的小手表相同。
细节方面,两款腕表的表冠均以45度角放置在右侧(但表面花纹不同)。
同样直径的表体另一侧对应的位置是麦克风,卡扣的形状没有改变。
。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Sport去掉了这一代广受好评的表耳,其一体式硅胶表带可以说是“勾”在了表身上。
这种在运动手表上很常见的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让手表下方的手腕皮肤有更多的呼吸空间,而不必紧贴和出汗。
但当然是有代价的。
丰富的定制选项并未被Sport继承。
黑、白、橙三种颜色都可以购买,至少用常规方法,以后就没有DIY的空间了。
不过Sport所采用的硅胶表带无论是外观还是手感都让人满意。
只是日常穿着时,比较容易粘衣服上的灰尘,尤其是我体验的白色款。
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用水冲洗一次(比擦拭更容易)。
说到这里,Sport 与普通型号具有相同的 IP67 防尘防水等级。
Moto并没有专门加强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有点意外。
所以我得时刻提醒自己,在使用的时候不要太肆无忌惮。
对于显示屏,Moto 在这款分辨率为 x 的“混合”屏幕上使用了一种名为 AnyLight 的特殊技术。
在室内时,液晶面板的性能不亚于其他Android Wear产品,而在室外时,AnyLight的优势则更加凸显。
它对外部光线的反射确实确保了出色的屏幕清晰度。
新型号在阳光下的原始可读性还不错,但对比起来,还是能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距。
遗憾的是,自动亮度调节功能仍然不够快。
接下来是底部的黑条,对于一些强迫症患者来说,这可能仍然成为购买障碍。
最后,我不太喜欢的是屏幕周围的圆形边框,外表面有条纹。
虽然增加了一些视觉层次感,但审美效果并不明显。
相比它给滑动手感带来的断裂感,我觉得有点得不偿失了。
ANDROID磨损和健身记录 之前在评测Moto()的时候,中国版Android Wear前面矗立的“山河”着实让我在使用时头疼不已。
如今,差不多半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变化,但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境内和境外的两个系统仍然无法互通。
所以无法体验的国际版系统还是需要结合主站同事的感受。
事实上,无论运动部分的特点如何,就系统功能而言,Sport的软件的使用与其他Android Wear手表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与过去的版本相比,并没有太多明显的变化。
相对较新的Wi-Fi支持、手腕手势、表情符号绘制等,说实话,不能算是重大更新。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些仅在国际版系统中可用。
中文版直接阉割了,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
如果你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作者在文中提到,中国版手表会对不同版本的 Android Wear 应用程序进行不同的处理。
这次在Sport上,Moto/Lenovo干脆禁止了中文版设备连接国际版软件。
“Android Wear中国版”成为唯一选择。
但从好的方面来看,至少它现在已经弥补了语音功能的不足,并被用来取代Google Now的“出门问问”。
无论是文字输入还是听命令都可以正常工作。
而这也使得地图和信息服务得以激活,再加上通知推送和拨号更改不再有问题,后来的微信支付更是锦上添花。
如今中国版Android Wear的完整性比过去好了很多。
然而,当涉及到Sport上的运动相关功能时,厂商却再次犯了和上次几乎一样的错误。
虽然两个版本的系统在数据可视化运动表盘、Moto Body、Moto Body Running 的使用上没有区别,但支持手机的 Moto Body 仍然分为国际版和中国版。
后者不支持与第三方运动平台(如Google Fit、Fitbit、Runkeeper等)共享数据,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应用程序实际上并没有显示跑步路线图。
要知道,Sport是一款以GPS功能为主要卖点的产品,但堂堂官方App却直接忽略了它。
厂家的决定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国际版谷歌地图可能无法集成,但手表上预装的“搜狗地图”已经可以正常运行。
为什么不将其集成到移动应用程序中?幸运的是,后来我去了联想开设的中国版Android Wear应用区,找到了第三方服务“丹点运动”。
虽然它的功能有点简陋(不能像原来的应用那样显示速度、距离、心率等实时信息),但至少可以利用GPS,而且还具有不具备的运动模式。
可用于骑自行车和登山等本机应用程序。
但毫无疑问,这种不必要的近远追求是可以避免的。
希望厂家能够尽快更新软件,让用户看到更多的诚意。
至于与iPhone的连接,连中国版的Android Wear现在也能做到了。
不过,无论是哪个版本的系统,能够使用的功能其实都非常有限。
另外,Moto Body没有iOS版本,里面的运动数据无法与苹果的健康平台共享。
没有这部分的支持,使用Sport就没有太大意义。
硬件和续航 Moto Sport采用了与Moto()相同的核心硬件,都是Snapdragon处理器+MB RAM的组合,使用体验几乎是一样的。
日常操作的流畅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只不过当你连续点击表盘各个部位查看不同的机身数据时,切换过程会有点慢,偶尔会考验你的耐心。
至于续航方面,虽然Sport尺寸更大,但内置电池与42mm版本相同mAh大小,从0充到%需要近两个小时。
只要像普通智能手表一样佩戴,保持屏幕常亮(即看时显示彩色,放下手腕时显示黑白)。
只要IM和邮件通知的频率不低,正常一天后电量可以剩下30%以上。
但如果算上运动时间,如果你打开GPS在外面跑步一个小时左右,白天你就得花时间给Sport补充能量,否则它就没有足够的“能量”陪你去上班了。
(更何况据说有人会把歌曲转移到4GB存储上来听)。
在Android Wear阵营中,与Moto Sport定位相同的手表其实很少。
构成最大威胁的可能是索尼 SmartWatch 3,它也内置 GPS 功能。
相比之下,Moto的产品外观更漂亮,显示效果更好,而竞争对手在续航和表带更换方面有优势,价格也会更低(现在买可能会便宜一半)。
。
此外,Apple Watch Sport的竞争力也不言而喻。
三星的Gear S2实际上因为其好看的外观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两者都缺少GPS这一关键运动功能(Gear S2的4G版有,但少数地方不卖)。
至于其他的,那就是生态系统的选择了。
当然,上述追求专业性的用户恐怕不会考虑。
如果他们要表达自己的真爱,那一定是 Garmin。
结语 其实,摩托罗拉做智能运动手表的资历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上次尝试MOTOACTV,虽然最终市场反响平平,但在很多科技迷心中仍然是一部相当经典的作品。
但这次谈到Moto Sport,笔者的心情却颇为复杂。
这主要是因为产品的最终定位并不像名字那么明确,有点常规、运动手表的味道。
从普通手表的角度来看,它的外观和场合比Moto更受限制;但如果把它当作一款纯粹的运动手表来看,相关功能还不够全面。
尤其是续航,并不能保证一次充电可持续使用一天(包括运动时间),这在日常使用中会让人相当头疼。
考虑到这些因素,《体育》的受众范围就缩小了。
在目前Android Wear阵营几乎没有类似竞争对手的环境下,Moto这次只选择了对现有产品进行小修改的保守路线。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