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和谷歌一直是手机领域永远的竞争对手。
然而,在火热的智能硬件圈子里,他们之间的恩怨却丝毫没有停止。
自Apple Watch正式推出以来,谷歌阵营中的主力摩托罗拉引以为豪的第二代Moto也已在中国正式上市。
对此,人们迫不及待地对这两款具有代表性的腕表产品进行比较。
本期我们就来聊聊两款智能手表的优缺点以及设计和操作体验上的差异。
对于外观整体设计的评价一直是见仁见智的,对于Apple Watch和新款Moto也是如此。
一眼就能看出两款产品的区别,因为 Apple Watch 采用了类似于手机屏幕比例的矩形设计,而新款 Moto 则继承了前代机型的风格,选择了普通的圆形表盘样式,更符合大众审美。
我们评测的两款手表均为 42 毫米设计。
我们来介绍一下两者的具体规格:Apple Watch 提供的屏幕尺寸为 38 毫米 × 像素分辨率和 42 毫米 × 像素分辨率。
新款Moto 30的划分更加细致,分为42毫米男表/女表分辨率为×像素的表盘,以及46毫米男表的×像素表盘。
在选择表盘尺寸时,我个人建议尽可能大。
因为这么小的屏幕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尤其是对于手大的男性来说。
这两款手表都采用了金属外壳来增强质感,因此不会像目前市场上那些塑料表带那样有廉价感。
Apple Watch 分为运动版、标准版和 Edition 版。
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材料。
在表带设计方面,Apple Watch 提供了多种材质和表扣款式,包括经典、现代、皮革甚至橡胶款式。
虽然新款Moto也提供了大量的表带,但运动性相比Apple Watch略逊一筹。
但Moto的优势在于其定制的自由度。
目前,Moto官网已正式推出Moto Maker手表定制服务。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表壳材质、尺寸、颜色、表带款式等,而且表带的价格也比Apple Watch便宜。
表盘细节两款手表的屏占比都非常可观,但新款Moto有一点是“处女座”不能容忍的:表盘正下方设置了光线传感器区域。
虽然两者的屏幕分辨率略有不同,但由于尺寸较小,你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显示差异,一般看不出颗粒感。
滑屏在新款Moto上手感非常顺滑。
Apple Watch 添加了与 iPhone 细节一致的 2.5D 玻璃,让一切感觉更加人性化。
虽然设计与之前的车型相似,但新款Moto的表冠被认为是创新的。
设计在机身右上方。
我们知道,一般用于计时的秒表都会采用类似的2点钟位置设计。
虽然看上去与传统手表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实际操作。
功能方面,仅提供长按、双击或长按的功能,可实现锁屏、点亮屏幕、返回主屏等功能。
相比之下,Apple Watch的表冠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
基于新款 Moto,它具有额外的表冠旋转调节和单独的触点快捷菜单/电源按钮。
至于机身背面,Apple Watch 和新款 Moto 都配备了独立的心率传感器测试装置。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测试心率的时候才会开启,但更烦人的是,夏天佩戴手表后,避免不了定期清洁手表。
如果有污垢,会影响测试的准确性。
至于系统应用系统,Apple Watch采用了最新的Watch OS 2系统,而新款Moto则采用了Android Wear。
前两个操作系统的工作机制略有不同。
在经历了两代Watch OS之后,我能感觉到Watch OS 2.0的推出以及原生手表应用的加入是苹果放弃原有设计思路的表现,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Android Wear的开放机制。
Watch OS 2 移动界面 苹果最初将 Apple Watch 视为 iPhone 的外围产品,并基于其实现了通知操作。
然而Watch OS一直存在应用体验不足的问题,第三方应用无法读取手表的API。
受伤。
但随后苹果改变了Apple Watch的工作机制。
它通过开放传感器、Siri和应用程序的API为开发者提供便利,也使得一些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在手表上操作。
相比Watch OS,Android Wear从年底开始就变得独立、开放,开放了很多API接口。
在Android Wear下独立运行的应用程序的体验与Android手机系统类似。
特别是Google Now语音助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用户行为,还可以被第三方应用程序调用。
这就是Android Wear的核心价值。
Android Wear手机界面 遗憾的是,新Moto的Android Wear并没有利用国际版原有的功能。
它的作用更多的是被修改成一个简单的“通知装置”。
谷歌最受欢迎的Google Now也被国内版出门问问取代,并预装了搜狗地图。
其他系统和应用就是简单的闹钟、健康记录应用、手电筒等。
此外,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国行版本无法安装第三方应用。
手表与手机连接时,只能从联想提供的应用商店下载部分新闻、视频应用到手机上,以便有消息提示时推送到手表上。
优越的。
这在 Apple Watch 上显然更好。
但由于配置和系统优化问题,Apple Watch 上的应用程序启动和运行速度不可避免地出现滞后,这使得人们缺乏长时间在这块屏幕上操作的能力。
耐心。
操作方面,除了具备与新Moto相同的基本滑动之外,苹果希望用户建立使用可旋转表冠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敲击屏幕的不便。
Apple Watch OS 2 增加了更多新皮肤,支持自由定制。
新的Moto还提供了一些表盘主题,但它无法像Watch OS一样直接显示备忘录或工作日程等提醒内容。
在语音助手方面,国内版出门问问显然无法与新升级的Siri竞争。
好在两者的语音识别准确率都很好,常用的文字基本上都能一口气听清楚。
另外,在手机适配方面,Android Wear现在已经比较开放,新款Moto也可以支持与iOS版Android Wear客户端连接使用。
功能类似,但还没有中文版本。
充电和续航最后我们来谈谈充电和待机问题。
从整体体验来看,Apple Watch 和新 Moto 都需要每晚充电,所以在购买这两款手表时,还需要考虑它们的耐用性和充电便携性。
测试发现Apple Watch续航时间更长,基本可以一天半充电一次,而新Moto则可以大致一天充电一次。
目前Apple Watch采用的是感应充电方案,通过吸附的方式进行充电。
但它不提供充电底座,因此我们在充电时很难查看时间或操作手表。
相反,新款Moto采用了更流行的无线充电技术,并且还提供了手表支架来放置手表,这样你可以在充电时更好地观看时间或操作屏幕。
总结:需求与价格的权衡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款智能手表的优缺点。
显然,Apple Watch 和新 Moto 代表了两个对立的阵营。
如果你是苹果用户还是谷歌用户,你应该很容易做出判断,因为品牌忠诚度将决定你购买哪种产品。
但实际上,如果你对智能手表非常感兴趣,但是不了解这两款智能手表的操作方式,那么你需要根据外观、易用性、价格来进行选择。
相比之下,圆形表盘的新款Moto在设计上更符合大众口味,这是新款Moto的先天优势。
两款 42 毫米型号的 Apple Watch 起售价为新台币 1,000 元起,而新款 Moto 起售价为新台币 1,000 元起。
如果你只是想体验一下智能手表和手机的协同操作,那么现阶段新Moto的通知机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但如果你想更完整、更深入地体验智能手表能做什么,归元的Apple Watch无疑会更具可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