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陷入寒冬,给炙手可热的创业浪潮浇了一桶冷水(或冰水),人们认识到融资变得困难。
那么,冬天真的来了吗?融资困难对各创业领域有何影响?今天我们讨论一个创业热门领域:智能硬件。
近期,在一些备受期待的出行产品推出后,整个智能硬件行业似乎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一位从业者告诉网易科技,可穿戴产品的普及期过后,真正火爆的产品并没有增加;到了今年,以智慧出行为代表的产品被视为行业的未来,“但结果已经看到了。
当有所谓的急需时,无论哪个大佬来背书,似乎都难免会在打造爆品的道路上失败。
”智能硬件越来越冷。
网易科技接触过的投资机构中,几乎没有一家像以前一样对这一领域充满了孩子般的好奇心。
至于机构口袋里的钱,无需详述,尤其是在目前整体资金状况不佳的情况下。
“这波寒潮可能会持续半年到一年,或许用一个观察期来解释会更好。
”孵化器太火鸟创始人雷海波告诉网易科技。
在他眼里,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在资本寒潮的背景下,智能硬件也将回归硬件的本质。
也许一开始就将智能硬件独立于通用硬件领域来考虑是值得商榷的。
“硬件本来就是一个高门槛的东西,现在的智能硬件看起来有点草率,”他说。
人们为静音智能硬件买单的现状与整个资本市场的日益降温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受股市大跌影响,人民币基金在观望,美元基金也在放缓。
即使不是真正的寒冬,投资界也变得非常谨慎。
没有了以往手中的疯狂投资者和游资,智能硬件整体融资规模也相应下降。
看来,这才是智能硬件误火的罪魁祸首。
据不完全统计,虽然2016年全国有近70家智能硬件企业获得融资,总融资规模约5亿美元,但能获得B轮及以上融资的企业寥寥无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告诉网易科技,“去年比较火热的投融资形势比较动荡,有机构在A轮之后才发现;今年情况更糟,天使轮和A轮都是比预期的要困难得多。
”甚至投资者中似乎也出现了悲观情绪。
当被网易科技记者问及智能硬件时,一些投资经理显得有些低落。
一位关注智能硬件的投资经理向网易科技坦言,自己已经有半年多没有看过智能硬件项目了,所属机构近六个月也没有过多接触这一领域。
在年初的会议上,投资经理也畅所欲言,对智慧出行、垂直健康等领域充满信心。
“投资机构还是更关注何时退出、何时产生利润的问题。
智能硬件目前的状况,很难有好的预期。
”在他看来,目前虚假需求太多。
这是因为此前资本市场对智能硬件的过度期待,让这个相对早期的领域过于浮躁。
在小米生态链一位负责人看来,智能硬件上市的难度越来越大,生态链企业扩张的速度也比去年慢了。
“仔细一看,好的企业很少,真正解决问题的硬件企业也不多。
”即便是在相对成熟的可穿戴领域,随着Apple Watch的遇冷,一些原本看好该市场的投资者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些产品的未来:这些连苹果都做不好的事情,国内创业公司可能做得到吗?做好热钱不再是智能硬件的驱动力当那些买单的人保持沉默的时候,从业者也开始真正认真思考智能硬件本身的问题,这可能比资本因素占的比例更大。
凭你的想法就融资了?已经不可能了 根据一些业内人士的分析,网易科技将智能硬件的问题分为以下两类: 1、虚假需求盛行。
现在智能硬件团队的很多产品都来自于团队自身的意图,缺乏严谨的市场调研和行业理解,曾经有一位投资人表示,如果团队做这个,比如智能奶瓶,连个有爸爸的人都没有。
照顾过一个孩子,我们不能相信这个产品有潜力解决用户的一些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随着这次寒潮的到来,在手环手表、防丢器、智能插座等假货需求盛行的领域,将会消亡大量企业。
2、综合实力不足。
以前,只要团队在技术、设计、模型等方面做得好,就有可能获得融资;一些孵化机构甚至打出了帮助创业团队填补技术、设计等链条空白的口号。
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人们仅仅依靠一个demo甚至一个想法就可以成功获得融资。
令人震惊的是,供应链人士透露,在市场最混乱的时候,在深圳走一圈就能找到“全新”的智能硬件产品。
“这个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无非是一个2VC产品。
项目、钱来得太容易了。
”但由于这些团队缺乏核心实力,融资后产品趋于同质化,无法将资金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此类产品即使受欢迎,也容易受到新巨头进入市场的冲击,无法形成行业壁垒。
即使是一些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行业,综合实力不足也是难免的。
极飞科技CEO彭斌向网易科技解释,由于先进技术的积累,大疆等厂商在无人机领域已经占据了较大优势;如果后来进入的厂商采用与大疆相同的路线,几乎很难成功。
毕竟,此时已经落后对手好几年了。
硬件与软件不同,往往需要数年的打磨。
一些缺乏这个流程的“2VC”项目的竞争力就很难保证。
最终,只是让市场陷入同质化的局面。
雷海波甚至向网易科技坦言,事实上,即使现在资本降温,市场依然不缺钱,但由于有需求、有综合实力的厂商并不多,投资机构加强了项目的筛选。
“收到钱的公司会减少,但这些公司收到的平均金额可能会比以前更高。
”联想一位投资经理向网易科技预测,VC不会停止投资,而是会更加冷静。
整体情况会缩水一些,但遇到有积累的好项目,我还是会疯狂追求。
智能硬件还有未来吗?经过本轮调整,行业乱象将迎来阶段性结束。
这几乎是很多投资者眼中的共识。
但智能硬件的爆发式增长之路可能比冷静期更长。
虽然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技术型的产品,但他们对产品的最终定位当然不能仅限于技术。
技术直接影响“极客”群体,而这个群体也是当前智能硬件的主要用户群体;但在投资者眼中,好的产品有更大的目标群体,甚至需要变成大众消费品。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开始走向线下渠道的原因。
如果定位不回归消费电子,而是单独发展,智能硬件爆红的可能性就更渺茫了。
“有些人把智能硬件理解为一个可以通过硬件+网络来改造的新领域。
事实上,这种想法也是之前智能硬件频繁出现误启动的重要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智能硬件包装太多了。
它具有开创性,但却忽略了传统电子消费品行业最基本的要求,自然变得无用武之地。
所谓最基本的要求,即技术、供应链、设计等方面的深厚积累,在电子产品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显得尤为重要。
大多数智能硬件都是现有硬件产品的改进版本。
如果一个团队连一个不智能的现有产品都做不出来,很难想象它能把它的改进版本做得超乎想象。
意识到这一点的投资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将相对“传统”的概念纳入其评估标准中。
这样的判断标准肯定会挫伤一些智能硬件创业者的积极性。
不过,在上述一位投资经理看来,被筛选出来的大多是想尝试、想玩得开心的人。
“尤其是在很多垂直细分市场,没有积累是很难成功的。
我希望在调整期过后,能够留下真正做这件事的人。
”然而,尽管智能硬件可能不再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类别,但最终,没有人会怀疑这些现有的“智能硬件”领域的未来。
在物联网的大趋势下,智能硬件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但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能够脱颖而出的,可能更可能是那些能做好硬件的人。
回归正确思维的智能硬件不会随着资本降温而消亡。
在经历了雷大雨点小的“自高”阶段后,智能硬件似乎即将迎来真正的市场启动期。
易观智库与科通芯城(0.HK)旗下硬蛋联合发布的《中国创新智能硬件市场发展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示,在去年的强势调整下,智能硬件行业即将进入平静发展期,资源将向大平台集中。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8月,创新智能硬件市场65%的智能硬件已实现量产,但超过16%仍处于概念阶段,超过18%处于原型和产品阶段。
从投资状况来看,天使轮和A轮占据市场的82.9%。
2017年,智能硬件产品品类呈爆发式增长:Apple Watch正式上市,SONY虚拟现实头盔及健康医疗智能硬件发布,联想、美的、阿里巴巴、小米、乐视等纷纷推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谷歌推出了头戴式手机盒子Cardboard。
其中,三星、英伟达、爱可视、卡尔蔡司、雷蛇纷纷发力,暴风科技、虚拟现实科技、蚁视科技等公司纷纷发布虚拟现实产品。
近日,小牛电器发布,糖医生智能血糖仪、微鲸TV 55英寸4K电视上线。
“对于中国的智能硬件市场来说,前期的微利竞争甚至用户粘性较低,随着产品成熟度和差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导致大规模平台的出现。
”报告指出,经过~年的探索期后,对用户需求、产品形态、手机用户数据的探索已经逐步完成。
智能硬件即将在2020年告别严重同质化阶段,正式进入市场启动期。
现阶段,创新服务型产品逐渐成熟,产品差异化不断加大。
可穿戴设备、VR、服务机器人、微型无人机、医疗健康等将是未来创新智能硬件的热点重点发展领域。
然而,在智能硬件创业之路上,创业者目前面临供应链、渠道、资金、人才四个问题。
以典型的供应链问题为例。
智能硬件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家对供应链平台认知度较低。
选择供应链平台存在盲目性和偶然性。
支持中小创业者硬件产品的IC元器件短缺。
,难以估算产品成本和可制造性,难以保证生产合格率和产品质量,难以找到合适的代工厂。
值得庆幸的是,以互联网厂商为主导的大平台越来越重视平台生态系统的打造,为创业者提供支持。
这或许是未来智能硬件抢占制高点的核心竞争点。
其中,小米采用硬件,以小米手机为中心,MIUI为软件+互联网平台。
小米的平台布局已初步形成。
在硬件平台上,乐视网、乐视电视、乐视手机正在打造“超级生态应用”。
通过生产一些与核心业务紧密相关的产品,扩大对用户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用户,并为乐视网的内容提供付费。
京东推出的“JD+计划”预计未来三年招募潜力团队,孵化智能硬件团队,与传统家电厂商、智能硬件厂商合作,提供从云端到终端的技术。
整合产业链资源解决方案,实现不同品牌和产品的连接。
与互联网厂商不同,以零部件销售公司起家的科通芯城,利用供应链优势,打造了智能硬件生态的载体“硬蛋”。
作为一家新公司,硬蛋一开始并没有专注于产品,而是专注于聚集资源。
目前,硬蛋平台汇聚了多家供应链厂商和多个智能硬件创新创业项目。
智能穿戴设备是近两年最热门的科技力量。
尤其是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双双进入弱势的前提下,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物联网等下一代主要技术正在蓬勃发展。
它变得更加显眼。
然而,除了不断扩大的市场主体之外,可穿戴设备行业也受到质疑。
但质疑的主要方向已经从原来的泡沫转变为对可穿戴设备安全隐患的担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可穿戴设备这种更加密集、个人化的智能计算设备将成为下一个数据安全风险源。
近日举办的HackPWN安全极客嘉年华上,一名白帽黑客向组委会提交了小米手环的漏洞。
从现场演示可以看出,借助该漏洞,黑客可以接管小米手环的控制权。
黑掉别人的小米手环后,后者突然震动了。
工作人员也成功地用自己的手机读出了读数。
别人手环上显示的步数和他手机上显示的一模一样。
不过,这并不是第一起可穿戴设备遭到黑客攻击的事件。
就像早期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一样,可穿戴设备目前也存在许多安全盲点。
为什么可穿戴设备容易被黑客入侵?可穿戴设备容易被破解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首先,可穿戴设备的形态决定了其安全防护能力较低。
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普遍体积较小,其功能主要依靠各种传感器。
工作时没有芯片或系统层,本质上缺乏软件和硬件的保护。
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可穿戴设备常见的设计逻辑是通过蓝牙、WiFi等接口连接到智能手机,然后利用GPS或者手机App来同步数据。
在每个连接处,数据都可能泄露,设备也可能受到损害。
比如上面提到的小米手环漏洞,黑客利用其蓝牙接口的漏洞绕过别人的手机,直接接管用户的可穿戴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苹果和谷歌早已意识到可穿戴设备安全性的天然弱点,但Android Wear和Apple Watch都力求在架构中避免可能出现的软件安全问题,例如允许第三方应用程序运行without 它作为独立应用程序存在,但作为移动应用程序的附件。
但即便如此,蓝牙、WiFi等接口仍然是可穿戴设备遭受攻击的可能突破口。
可穿戴设备的安全危机。
不在硬件可穿戴设备中的数据被攻破后,最直观的结果就是设备被控制,数据被窃取。
这两点目前看来并不值得关注。
但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它对用户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例如,当设备被控制时,黑客可以控制设备的某些功能,例如小米手环支持的支付宝免密支付、近距离解锁手机等,这可能给用户的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
;此外,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地扮演着管理汽车、客房和智能家居的“钥匙”的角色。
一旦被黑客入侵,也会对用户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从长远来看,可穿戴设备与智慧医疗更加紧密结合后,可穿戴设备也将成为个人健康的管家。
到时候,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就会毫不犹豫地将用户的生命安全彻底交给别人。
另一方面,可穿戴产品的设备安全绝不仅仅局限于设备本身,因为几乎所有可穿戴设备都会通过蓝牙或WiFi与移动设备连接,这就提供了通过控制可穿戴设备来控制手机的机会加密级别较低。
提供了可能性。
比如小米手环,由于功能多元化,必然会获得比普通产品更深层次的权限类型和权限。
这样,当其安全性出现问题时,就会成为用户泄露手机数据的秘密。
走道。
科技界众多人士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确实表明可穿戴设备的一系列隐患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绝非杞人忧天。
如果可穿戴设备无法承担重担,那么最好还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可穿戴设备并不像它的机身那么娇小,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份。
这些因素决定了可穿戴设备在其发展道路上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方向一直存在差异,即“轻”与“重”的问题。
强调“轻”的产品往往表现出专注,而强调“重”的产品则希望在基本功能之外提供一些跨界的功能——前者的代表如微软手环,后者的代表如小米手环。
事实上,这两个发展方向并没有本质上的对错,尤其是考虑到可穿戴设备目前还无法获得大规模的用户粘性,而后者仍是大势所趋。
因为无论是做可穿戴设备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单纯的智能硬件厂商,本质上都是在向服务公司发展,而大数据是其核心竞争力。
只有保证足够的用户使用时间和粘性,才能获得充足、准确的数据。
这本意是好的,但如果加上“安全”的因素来综合考虑,不难看出这对用户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尤其是当可穿戴设备本身还处于开发阶段时。
早期,在智能手机依然不可或缺的环境下,这种模式难免有些过于仓促,企业也应该认识到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对用户数据的保护,忽视长远发展。
——要知道,安全问题或许不会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永久绊脚石,但绝对会成为可穿戴产品是否会被淘汰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