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巨头入局,智能手表市场的未来在哪里?

时间:2024-05-22 16:20:30 科技赋能

谷歌和苹果联合谋划智能手表再次升温。

作为可穿戴设备中门槛较低的产品,智能手表近两年开始升温。

在6月下旬举行的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推出了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ear系统平台,并展示了首款搭载该系统平台的三款智能手机:三星Gear Live、Moto和LG G Watch。

手表。

7月初,三星Gear Live和LG G Watch正式上市,价格均高于美元。

此外,谷歌子公司摩托罗拉开发的Moto也在I/O开发者大会上进行了展示。

据称,这款产品的外观特征和金属质感都非常不错,将于近期上市销售。

谷歌目前只提供Android Wear系统平台,需要硬件厂商的支持。

但无论如何,谷歌围绕Android生态系统的布局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相比之下,其主要竞争对手苹果的行动似乎要慢一些。

到目前为止,几乎每天都有关于苹果推出新版iWatch的传闻。

其中,矩形设计、10月发布、无电池、i0S8、支持健康追踪等细节都曾被传闻。

尤其是近期苹果从瑞士知名手表公司泰格豪雅挖走一名销售总监的消息,更让人相信苹果智能手表已经越来越近了。

此外,另一家互联网巨头微软据说也已经做好了计划。

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了微软两年前申请的一项专利,描述了智能手表的相关技术和用途。

微软尚未评论是否会推出智能手表。

早在2008年,微软就推出了SPOT智能手表,可以提供即时消息、新闻、股票和天气预报等信息。

然而这款产品在市场上表现不佳,结束了生命。

有业内分析师认为,如果微软现在进入智能手表市场,将面临多方竞争。

比如三星Galaxy Gear、Pebble等已经进入市场,还有即将上市的Moto,甚至还有传闻中的iWatch。

说起Galaxy Gear,就不得不提到智能手表领域的“积极分子”三星。

在过去的一年里,三星陆续推出了Galaxy Gear、Galaxy Gear 2、Gear 2 Neo和Gear Fit(运动手环和智能手表的混合产品)等系列产品。

其中,第一代Galaxy Gear的外观和配置一直受到诟病,价格也从1美元跌至现在的不到1美元。

虽然市场表现稍显不佳,但三星并没有停止在智能手表领域的发力。

最近发布的搭载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Gear Live被视为帮助三星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利器。

搭建平台、推广产品 国内巨头野心明确。

中国互联网企业自然不会轻易错过这个巨大的市场。

近期,腾讯微信、京东、阿里巴巴等纷纷推出智能硬件平台,吸引开发者接入。

提前布局接管新生的智能硬件产业,已经昭然若揭了国内巨头的野心。

随着可穿戴设备领域不断升温,不仅国际国内巨头纷纷进入该领域,国内也有大批硬件厂商纷纷效仿。

一时间,国内涌现出一大批打着“智能手表”旗号的产品。

然而,3月份,国内硬件厂商图曼科技因智能手表概念图与实际产品存在巨大差距,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

国内智能手表混乱的原因在于厂商急功近利。

不管产品是否成熟,他们只是想跟上市场热潮并从中获利。

大噱头,小卖点。

尚未尝试过几款智能手表的国内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智能手表的噱头远大于真正的卖点。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健康追踪之外,实际用途确实不多,而且智能手表在健康追踪方面也面临着各种专业追踪设备的挤压。

另外,一些三星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一些智能手表的显示屏在阳光下很难看清楚。

虽然推送通知非常方便,但大多数时候你必须切换到智能手机来处理它们。

”就连销量超过 40 万台的 Pebble 也不只是其中之一。

获得荣誉。

有媒体称“第二代Pebble Steel是第一款值得拥有的智能手表”,但也有使用过这款产品的用户表示“它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趣,但说实话,它最大的杀伤力只是千变万化”拨号。

”比较搜索引擎Find The Best曾在搜索结果中得出“人们不关心智能手表”的结论,该公司的高级营销经理Ben还写了一篇文章,详述了智能手表的“四宗罪”——太厚、太贵。

过于耗电,缺乏充分的存在理由,尤其是最后一个“缺乏充分理由”的问题,确实让人沮丧。

虽然人们现在的认知,智能手表还有未来吗?人们对智能手表还只是停留在好奇的层面,对于这种戴在手腕上的产品并没有太大的需求,资本市场、互联网公司和硬件厂商对智能手表市场都相当看好,全球知名的市场信息公司IHS。

该机构认为,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预计将达到10亿美元。

市场研究公司ON World估计,包括智能手表和眼镜在内的可穿戴设备行业的价值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到1亿美元。

国内业内人士评价,智能手表虽然不是“必备”产品,但或多或??少部分替代了手机、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垂直领域推出的智能手表或许会有更好的市场。

未来智能手表如何才能拥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只有反映用户需求,才能说服用户购买智能手表。

目前,智能手表有两个主要用途:跟踪佩戴者的活动(可与健康应用程序配对)以及与智能手机配对以显示未接来电、天气和短信等通知信息。

虽然这些功能看似与用户的生活密不可分,但仔细想想,并没有产生很强的用户粘性的可能。

一方面,跟踪或管理个人运动和健康信息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智能手环等其他可穿戴设备来实现;另一方面,大多数智能手表仍然依赖智能手机来使用,似乎只能起到手机的作用。

的补充。

那么,智能手表如何体现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用户需求呢?这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其次,价格实惠的产品更有吸引力。

智能手表无论是成为独立产品,还是继续扮演“手机助手”一段时间的角色,都应该更加实惠。

目前,国外智能手表产品的售价大多在美元以上。

对于用户来说,花钱买手机补品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有行业分析认为,未来智能手表可能会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类,价格也会下降,对用户更具吸引力。

第三,外观设计更符合用户的审美需求。

据不少使用过智能手表产品的用户反映,大多数智能手表都太厚、太笨拙。

例如,三星Gear产品线的智能手表总是被用户抱怨“太丑了”。

如今,许多制造商都注重外观的改进。

比如Moto就因其外观被赞“美到流泪”,其圆形表盘被认为是最接近传统手表的设计。

归根结底,配置和性能才是王道。

例如,智能手表最受质疑的方面是其电池寿命。

如果电池不给力的话,这款智能产品和普通手表不会有太大区别。

但如果通过牺牲屏幕分辨率等方式来增加电池续航时间,则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因此,厂商要想赢得用户的青睐,就需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产品在各方面都变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