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智能穿戴设备,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手环、手表等产品。
或许是因为太过光鲜亮丽,又或许是因为厂商在这些类型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很多人似乎都忽略了脚下每天都很低调的可穿戴设备——鞋子。
▲图片来自Nike 鞋子,尤其是运动鞋,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
或许正因为如此,技术尝试往往都是基于实际考虑,注重材料和设计的改进,却很少能带来很酷的技术尝试,但这一切现在正在悄然改变。
耐克、阿迪达斯、Under Armour、李宁等品牌已经开始加速鞋类技术的探索。
就连索尼、小米、必胜客等公司也想用跨界的方式来助推智能运动鞋的竞争。
那么,这种放火能否点燃人们的热情呢?深度数据培育的试验场。
并不是大多数人不喜欢高科技球鞋,而是在面对幻想与现实的差距时,往往会有些无奈。
许多人喜欢用科幻电影和电视作为例子。
当年上映的电影《回到未来》中那双可以自动系鞋带的运动鞋,恐怕就是“未来之鞋”最贴切的注脚了。
只是当年的愿景实现的时间已经晚了很多。
电影上映 27 年后,2010 年的鞋子由 Nike 生产。
迈克尔·J. 在电影中穿着这双鞋。
福克斯早已从一个活泼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
这也许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打造一双充满未来感的鞋子是多么困难。
▲图片来自Nike 即使如此,科技的发展也为运动鞋提供了可能性,并逐渐走上了两条道路。
从这两条路径中,我们或许能够一窥未来鞋款进化的秘密。
脚上穿的鞋子一直是保护人类行走的利器。
人类不像动物那样有坚实的四肢,所以一双好鞋最重要的是穿着舒适,有助于在日常行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因此,鞋子走的第一个路就是利用科技提供功能辅助。
听起来有点深奥,但前面提到的能自动系鞋带的鞋子或许就说明了这一点。
本来我们要自己系鞋带,但如果根本不用做,那就省心了,也舒服多了。
耐克并不是唯一一家探索这一方向的公司。
运动品牌Under Armour在实用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为了让跑步爱好者专注于自己的锻炼,该公司最初在鞋子中植入运动芯片,测量用户跑步时的距离、位置、步数、步频、卡路里消耗等信息。
不过,这似乎并不比智能手环好多少。
直到2010年,Under Armour推出了升级版的智能跑鞋。
通过植入加速度传感器,它可以在跑步前对用户进行下蹲和跳跃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中的弹跳高度和持续时间来建议用户是否适合跑步。
应该进行多少运动?这个功能开始帮助人们在运动时保护自己的身体。
▲图片来自Under Armour 《原地起跳。
通过起跳数据,可以知道今天的力量有多大。
重复跳跃多次,就能得到原地数据的基线这条线可以告诉你今天的健康状况很好,还是一般,或者很累,然后我们会智能地为当天制定适当的训练。
”Under Armour 副总裁 Paul Winsper 认为,智能运动鞋的核心是。
帮助人们控制自己。
声明,“运动越剧烈越好,盲目机械地增加强度会增加训练时受伤的风险。
”这种过去无法使用的数据,通过安装在鞋子中的传感器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这正是利用技术提供功能辅助的优势。
不仅是Under Armour,耐克、李宁、小米等品牌都在尝试这条路。
设计进化的舞台 但制造商显然不仅仅满足于内部升级。
随着3D打印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第二种方式,即利用技术辅助设计,也逐渐清晰起来。
这条道路不仅能让人们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子,还可能创造制造业的新秩序。
每个人的脚就像指纹一样,是一种独特的生物特征。
但你能买到的大多数鞋子并不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
传统制造业的模具生产和定制服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3D打印技术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通过3D足部扫描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将获得的数据通过AI技术进行分析计算,3D打印机可以打造出最适合你脚型的鞋子。
而且运动数据可以知道什么样的材质鞋底和缓震鞋垫适合你。
这不是一个愚蠢的梦想。
事实上,阿迪达斯已经在测试这项技术。
该公司自 2016 年以来一直在深入尝试 3D 打印运动鞋,目前正在寻找方向。
▲ 使用足部扫描打印出适合您足部的鞋子。
“3D打印的优点在于,一旦设计完成,你只需要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打印出鞋底,只需要两个小时。
在过去,这一步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来制作模具。
”阿迪达斯副总裁格德·曼茨对此事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通过抓住3D打印技术,品牌将牢牢控制用户的选择权,因为他们知道人的脚是如此依赖鞋子。
一旦你能穿得更舒服,你就再也不想回到过去了。
不仅仅是阿迪达斯这么做,耐克、匹克等也在不断尝试。
在成本方面,过去售价数千美元的3D打印鞋正在逐渐降价。
阿迪达斯今年年初发布的Futurecraft 4D的售价已经从一代降到了美元。
虽然这个价格看上去还是比较贵,但是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慢慢下降。
技术辅助设计的尝试不仅限于此。
品牌厂商明白,外部设计是否独特也可以成为人们购买鞋子的重要原因。
还记得前两天我们提到的索尼与New Balance合作的球鞋吗?通过一块可以主动变化的墨水屏,一双只能呈现单一设计的鞋子瞬间变成了千变万化的时尚单品。
▲图片来自时尚娱乐 对于日常穿在脚上的物品,鞋子不仅要给自己看,更要给身边的人看。
这种可显示性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增强。
。
这和索尼为什么从智能手表中看到智能运动鞋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因为里面有东西。
正如FES Watch项目负责人Yuki Sugigami所说,“时尚本身就是一种内容,时尚是你可以不断改变它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曾经推出的给鞋子加披萨的必胜客功能就是这种另类的“时尚”。
用技术进行功能辅助和用技术进行设计辅助,看似将鞋类产品引向两条不同的道路,但实际上它们相辅相成,几乎为未来的鞋铺平了道路。
事实上,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假设。
鞋类的智能化已经蓄势待发,你还记得十年前的智能手环是什么样子吗?如果仔细观察过去智能穿戴行业的变化,你会发现发现真正的爆发时间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国内留下最深印象的智能手环小米手环1出现在2007年,第一代Apple Watch也在同年发布。
出门问问推出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仅仅过去4年,如今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早已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产品,但这背后的技术尝试早已出现在与苹果联合开发的Nike+应用中。
2018年的iPod和Nike,这意味着产品往往要等待十年的技术尝试。
智能运动鞋的第一次尝试也是从耐克开始的。
2006年,这家公司推出了植入芯片计算步数的运动鞋,受到当时粉丝的欢迎。
然而,随着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兴起,简单的计步运动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然,鞋子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这说明简单的内部升级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培养潜在用户和整体创新。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以来,依然是耐克选择引入3D打印技术,利用技术手段也尝试升级设计。
现在还有索尼和New Balance的合作。
这种由内而外的创新,正试图引起消费者的警惕。
与手环相比,智能运动鞋培养潜在用户的难度更大,但在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后,厂商就有机会让人们喜欢这类产品。
根据Orbis Research的行业调查显示,到2020年智能鞋市场将稳步增长,达到近23%的市场份额。
这与上下游各环节的推动密不可分。
不仅是下游制造品牌,上游芯片厂商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于此,英特尔就是其中之一。
英特尔居里芯片的首次亮相是在2016年的90分钟UltraSmart智能跑鞋上,去年我们也和大家一起评测了这双来自小米生态链的跑鞋。
得益于Intel Curie芯片的优化,首先保证了一次充电可以续航60天。
同时,Intel Curie芯片内置的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六轴传感器、低功耗蓝牙等原厂部件配合自身的算力。
它可以为制造商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让这些鞋厂有能力更好地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和个性化定制。
智能跑鞋与智能手环在功能上有重叠。
有人肯定会认为智能跑鞋会取代智能手环或者智能手表。
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取代的。
无论是手环、手表还是跑鞋,它们的智能都是为了增强特定状态的属性,但它们本身的属性是无法替代的。
跑鞋无法像手表一样显示时间,手表也无法戴在脚上跑步。
在专业化的方向上,两人各自走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随着芯片技术、智能语音交互、蜂窝网络技术的成熟,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在智能化进程中取得了如今的成功。
随着芯片技术、3D打印、物联网的成熟,曾经不同功能、不同方向尝试的智能跑鞋或许开始走上正路。
整装待发前夕,谁能获胜?演出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