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智能硬件行业将发生哪些重大事件,定义这个行业?目前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如何,谁真正在购买智能手环、手表等智能产品?智能硬件的投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今年的虎秀FM盛典《我们的智能生活》分享会上,智达网主编郭韧与京东NSNG集团副总裁那鑫畅谈了他对智能硬件市场的理解。
在交谈中,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从十个方面对过去的一年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京东智能是京东2016年成立的新团队,主要围绕智能硬件开展业务。
核心业务包括京东智能云、JD+计划和超级APP。
可以概括为1个终端2个通道。
京东智能云是流量渠道,京东+是绿色消费渠道。
谈话涵盖的内容很多,核心问题如下: 1、通过对京东销售渠道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消费群体不仅仅是“爱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
用户青睐的价格区间也有高中低端之分。
2、智能产业爆发,国际巨头大规模收购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3、不同方向的公司在智能硬件行业扮演不同的角色,目标也不同。
互联网企业主要考虑流量变现,传统家电厂商注重增加产品附加值,初创企业则更注重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1。
京东布局智能硬件的三件事。
那辛表示,全年京东在智能硬件领域推出了一些自己的产品和项目。
其中包括:1)2月份推出“JD+”项目,提供平台。
京东每周都会对报名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出更多优秀的产品。
那么对于这个“JD+”产品将会有一系列的支持。
并进行投资,以帮助其获得更多曝光度并增加销售额。
2)云平台将于6月上线。
智能云平台允许具有互联网功能的设备通过京东云连接到互联网,然后允许用户使用京东账户将该产品连接到家庭无线网络。
同时,京东将为这些用户提供相对统一的售后服务和增值服务。
如今,主流一线大品牌厂商基本都已接入京东云。
3)最后还有一个产品叫“超级APP”,它是基于京东智能云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一个工具,可以让用户通过一个APP控制所有产品,并关联所有购买的产品进行使用。
京东后期将更加注重超级APP的推广。
经过努力,京东在第一阶段的互联互通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2。
智能硬件消费趋势 纳鑫指出,1-8月,整个智能产品销量相比去年增长了3-4倍。
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
可以看到,消费者尝试接受智能产品的热情越来越高,智能产品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智能产品。
从具体领域的产品销量来看,纳鑫表示,目前销量最大的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其次是家居环境、家庭健康等产品。
一些原来的轻量化设备现在已经开始没落了;多功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从用户角度来看,除去重复购买,在京东购买过智能产品的用户有数万。
研究购买过智能产品的用户特征,我们发现他们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都是极客或者IT宅男。
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高收入及以上收入用户中70%拥有汽车,60%有孩子。
而且他们在京东注册时间较长,忠诚度很高。
那辛表示,京东用户实际上代表了我们的主流消费群体,而这些主流群体正在慢慢开始接受智能硬件产品。
纳欣指出,这是一个信号:在设计和定义一款产品时,不仅需要考虑如何服务科技人群和年轻人,还要开始更多地融入大众的生活。
3、全球趋势仍由国际巨头引领。
纳鑫认为,整个智能行业确实正在经历爆发的一年,尤其是一些国际巨头的大规模收购,可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包括年初谷歌收购Nest、Facebook收购Oculus等,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代表了几个比较大的方向。
比如,Nest代表了未来智能家居的大趋势,代表了整个家庭的智能化;头盔其实是虚拟现实、多媒体、娱乐的大方向;今年也出现了很多我们称之为身体量化的设备,包括可以穿戴的设备,甚至谷歌开发的眼镜,实际上代表了综合健康领域。
智能硬件的发展会给整个医疗行业、大健康产业带来比较大的变化;还有像以色列OPI这样的智能设备,也越来越受欢迎。
越来越多的此类产品可以让汽车变得更加智能,让人们的驾驶变得更加轻松。
所以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其实就是按照这个领域来划分的。
4。
三类智能硬件玩家 国人:如果我们看一下大型互联网企业、传统家电企业和智能硬件初创公司这三类,这三者的思维和行为有何差异?纳鑫:从今年开始,互联网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如何在纯互联网业务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用户的价值,如何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进而给自己的业务带来更多的效益。
许多增值的可能性。
互联网公司如果有流量,首先要考虑流量带来的数据价值。
关于流量变现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大型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以这种主流的方式来推广广告和游戏。
但有了智能硬件,就有可能给巨大的流量带来一些新的体验和改变。
这可能是互联网企业最关心、最看好的领域。
传统制造商更多的是在整个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增长点。
同时,我们也需要为中国自己的制造业添加更多的高科技元素。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
时间到了这个阶段之后,整个制造业其实可能就到了一个可以升级的阶段了。
因此,这些巨头纷纷投入到这个更加注重研发的行业。
寻求创新的东西。
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创造一个颠覆性的产品,或者直接创造一个平台产品,而是用一个产品来解决用户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或者小需求。
这恰恰是一些大企业无法或者不愿意加入的点,给了更多创业团队新的创业机会。
各有不同的方向,但哪些产品真正最贴近消费者呢?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相反的顺序。
初创公司的小工具可以立即使用;传统家电可能只有更新换代的时候才会被想到;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智能眼镜,其实离用户还比较远。
5。
机会最大的三个领域是什么?国人:从国内来看,您认为哪些领域、细分领域会有更多机会?那鑫:我个人首先比较看好家庭、家居品类。
这个大品类肯定会有一些机会,也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这个领域的细分领域包括家庭娱乐、安防、生活环境等。
净化器、监控摄像头,这个品类的产品肯定会越来越多。
还有大健康,其市场空间可能更大。
手环和手表可以算在这个所谓的大健康领域,但它们现在产生的数据还不足以支持诊断之类的东西。
从明年开始,可能会有医疗级的产品,可以产生更准确的数据,这样你就不用去医院看看自己得了什么病,具体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在汽车方向,智能驾驶和辅助在国外已经实际应用;但在中国,更多的还是现有移动智能的一些升级。
可以预见,明年,包括公共、导航、娱乐、交通、通讯、通讯等,这些方面都可以发生改变。
6。
智能硬件战略投资活跃 国人:与去年相比,2018年行业氛围发生了哪些变化?纳欣:这个变化确实是蛮大的。
我感觉这一年来,无论是厂商、创业者,还是我们的资本,这些VC好像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智能硬件方面的专家,突然大家都明白了。
2009 年,我与人们谈论互联网、连接性以及产品之间的一致性。
看来其他人并不是特别热衷,也不知道这东西能有什么用处。
同时,新年过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知道这个行业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本质变化。
这是近两年来最大的变化。
当然我觉得现在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所以我们整个行业和消费者要了解这个东西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国人:行业投资逐年变化如何?纳鑫:从金融投资VC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智能硬件会越来越观望。
之前投资很火爆,但很快大家就会发现,智能硬件产品并不是以单一产品的销售结束,或者达到一定销量后结束,而是需要更多的资源,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整合。
还有更多可以集成的链接。
硬件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一个通道。
VC对智能产品帮助不大,很多事情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
但从今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变得活跃起来,整个智能硬件的投资策略丝毫没有减弱。
7。
传统厂商开始大量出现。
国人:国内智能硬件创业项目的参与者发生了哪些变化?纳鑫:以前最早的团队都是一些极客团队,或者是一些原本从事互联网的团队进入硬件领域,但今年越来越多深埋产业链的老人开始涌现。
。
他们可能对互联网了解不多,但是他们对这个产业链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而且他们也不缺钱。
一旦这些有经验的人了解了,再加上互联网的元素,我们的产品或许能够有新的变化,找到新的创业机会。
这可能会给市场和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
这势必会给初创公司带来更大的压力,竞争也必将变得越来越激烈。
也就是说,传统制造业需要来自互联网的人,需要懂营销、懂促销的人,所以我们互联网人也需要懂工艺、懂生产制造的人。
8。
模式尚未确定。
国人:您觉得现在的大格局已经形成了吗?这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智能硬件的选择。
纳欣:现在谈模式还为时过早。
不仅是国内,全球的智能硬件和整个智能生态实际上还没有形成格局,只是有人先离开,有人落在后面。
我想所谓的模式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最终用户的选择。
最终用户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形态,才能给他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变。
或许到时候,就会有一些规律。
其中的变化。
用户数量决定了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大平台的体现数量。
然而,这种产品形式仅处于早期阶段。
未来当格局形成时,大家能看到的智能产品以及我们操作智能产品的方式可能会处于一个新的状态。
所以现在,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我们首先要培养消费者使用智能产品的习惯,让用户能够使用这些产品。
这是我们未来几年的使命。
9。
用户:屌丝和高富帅一样重要 郭人:从价格上来看,哪个价位段的智能产品会更受主流人群欢迎?纳欣:我举个例子。
你会发现京东上销售的手环产品价格区间从50元左右到这个价格区间。
最好的销售价格范围,第一个价格范围是这样,这是出货量最高的;第二个价位的是Dao,销量也很好。
从数量上来说,并不亚于道。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消费者来得快。
我们仍然非常注重品牌和质量。
当然,上述品牌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你可能比较认可这个品牌的附加值,但是对于国产品牌来说,你会发现下面的手环不太好。
有人买它。
郭仁:净化器是一个热门品类。
哪个价格段更受欢迎,哪些品牌卖得最好?纳欣:京东最畅销的净化器仍然是进口品牌。
但从内心深处讲,这些进口品牌不一定是最好的,他们只是有一个品牌而已。
其实,可以尝试更多新兴的国产品牌,用数据来说话。
他们更了解中国本土环境和中国家庭的环境,知道什么样的产品能够真正帮助用户。
相反,进口产品并没有过多考虑中国的环境,本土化做得也不是很好。
产品进入京东有一定的门槛。
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我们可以给您一些相对安全的选择。
10。
京东投资了谁?同步小米中国任:雷军最近总是提到智能产品生态链。
京东的投资项目有多少?纳欣:可以说雷军看过的项目我们都看过了。
而雷军要投资的数量,我们可能不会比他少。
国人:过去不断流传的抄袭事件是否表明国内产业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那新:这个事件很难评价,但我来说说我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闯红灯是违法的吧?当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违法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这样做。
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交通拥堵中驾车或违章停车。
各位,这些并不违法。
可能是因为不违法,所以才有可能这么做。
或许有人在背后骂他,但是骂声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
这可能是更多人选择做某事的态度。
我个人也有同样的感觉。
在我们看来,这不是违法不违法的问题,而是该不该做的问题。
。
结论:与那鑫的对话比较笼统,但都是围绕智能硬件行业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的。
从那新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参与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印象是,火山喷发前夕是平静的。
同时,这也是智能硬件格局形成的重要前奏。
无论是互联网公司、传统厂商还是初创公司,都在争先恐后地抢占自己的阵地。
机遇还在前方。
看看谁跑得快,卡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