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小米生态链被围攻!是先发制人,还是防御态势?

时间:2024-05-22 15:40:59 科技赋能

继华为智能家居品牌“华为智选”推出后,7月4日,手机厂商vivo、OPPO联合美的、TCL、大华橙、科沃斯等硬件厂商宣布成立IoT Open生态系统联盟。

创建开放的智能家居生态联盟,瞄准“封闭”的小米生态链。

年底,小米推出“生态链计划”,雷军设定了五年内投资生态链公司的目标。

五年期即将到来,小米生态链体系已初见成效。

小米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小米已投资或孵化了90多家生态链公司(包括智能硬件和消费产品)。

小米生态链90多家企业中,年营收过亿元的有16家,年营收超过10亿元的有3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有4家跻身独角兽行列;小米的营收主要分为4个业务板块,其中IoT和消费品营收是。

47亿元,占比20.5%。

从这一点来看,小米生态链已经成为小米整个业务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昨天,小米几经周折终于在港交所上市,开盘价16.6港元。

以开盘价计算,小米估值超1亿美元(含约10%未行权期权),与此前报道的小米估值1000亿美元或70至800亿美元相去甚远。

无论小米最终在资本市场的走势如何,小米上市后将为小米生态链带来哪些变化值得期待。

随着智能手机业务增长日趋疲软,小米迫切需要在生态链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以支撑小米在资本市场的估值。

然而,这一次,陷入困境的小米生态链究竟会凭借先发优势成功突围,还是会陷入“封闭”的体系?小米的生态链真的像传闻中的那么好吗?当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遇到发展瓶颈时,小米的生态链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小米增长的下一个风口。

当时,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宣称:“只要小米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基本就能打造全球供应链。

”他的话透露出对小米生态链的充分信心。

当然,小米的生态链也没有辜负雷军和刘德的期望。

截至今年3月,小米IoT平台(智能硬件、电子产品等)已接入超过1亿台IoT设备,日活跃设备超过1万台。

小米IoT平台为小米及小米生态链公司构筑了护城河。

通过小米IoT平台,小米生态链公司生产的智能家居设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出行设备等可以相互互联。

于是,有媒体开始鼓吹:加入小米生态链,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俗话说,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米生态链在智能家居市场突飞猛进的同时,其“封闭”的IoT平台体系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首先,小米生态链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小米品牌。

但随着生态链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去小米化”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的第一步。

今年2月,小米手环制造商、首家赴美上市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科技CEO黄汪表示,早在2019年小米手环热销时就开始了团队独立的准备工作。

其次,在后“米粉”时代,粉丝经济似乎不再是小米及小米生态链公司的强项。

当年,小米号称拥有数万个“米粉”,但后来就不再提及“米粉”这个概念了。

事实上,随着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厂商的崛起,明星引领的粉丝经济已经逐渐盖过了“为发烧而生”的“米粉”。

现在,小米的用户有一部分是纯粹的24k“米粉”,但更多的是一群接受小米产品价值观的人和吃瓜群众。

这对于小米生态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最后是5%带来的利润危机。

众所周知,硬件不赚钱,但做硬件的小米却想通过包装自己为互联网公司来赚大钱。

在小米6X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硬件的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

该数字适用于小米公司及小米生态链企业。

用膝盖想想。

或许这个数字并不能令很多企业满意。

毕竟之前也有匿名厂商表示因为5%的利润率而拒绝加入小米生态链的例子。

在智能家居控制之战中,小米的生态链优势并不明显。

如上所述,早在年底,小米就急切地宣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平台。

无非是试图造势:控制智能家居。

在这场战斗中,小米已经走在了最前面。

但事实上,小米用四年时间取得的“物联网设备数超过1亿台、日活跃设备数超过1万台”的成绩并不像其宣传的那么好。

我们先看一组朋友的数据:百度度儿OS激活设备数超过1万台,月活跃设备数超过1万台;海尔注册用户已突破1.3亿,大数据交互日均达1亿次;长虹智能设备销量已超过10000台,活跃用户约10000人。

从数据来看,不少厂商已经开始追赶小米,连接设备数和活跃设备数正在逐步追赶。

虽然这些企业在布局模式和产品布局上各有侧重,但考虑到百度积累的技术优势、海尔、长虹在家电行业数十年的渠道和用户积累,小米想要夺取智能家居场景的控制权。

全,我们不仅要在产品数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现在,开放与封闭的较量已经打响。

小米的战斗注定是艰难的。

“封闭”意味着坚固的竞争壁垒,也可能是防御性的壁垒。

众所周知,小米的生态链其实是相当封闭的。

虽然小米声称小米生态链企业是小米投资的独立运营公司,小米持股但不控股,但问题是:企业文化、定位、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和销售都被小米深度参与或完全控制。

公司对其产品拥有完整的专利权和营销权。

简单来说,小米生态链企业是小米设计的产品的独家代工厂,但又相对独立。

例如,华米也生产自己的运动手表,但它在广告上不能与小米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是小米公司。

设计和质量控制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小米就拥有了小米生态链的控制权。

生态链公司一旦想离开小米平台,就只剩下区区5%的利润了。

小米因此创造了“坚实”的竞争壁垒。

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入选小米生态链有两个原则:是否符合小米的用户群体;老板是否和小米有同样的价值观,不赚快钱。

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可见一斑。

但如前所述,在后“米粉”时代,小米在渠道和营销方面的颓势已经显现。

虽然小米近两年不断引入梁朝伟、吴秀波、刘诗诗、吴亦凡等明星代言,但与签约一排流量明星的OPPO、vivo相比,小米依然落后。

当用户粉丝基数和知名度接近天花板时,小米急需寻找新的羊群来收羊毛。

但随着第一批“米粉”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日益凸显,用户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

小米号称“低价高品质”的商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无法利用最火热的粉丝经济,无法让更多用户认同小米的价值观、接受小米的产品定位,“封闭”的小米生态链最终将变得根深蒂固。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当年那些狂热的“米粉”愿意把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换成小米产品。

总之,小米的生态链虽然起步很早,但成绩远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理想,领先地位岌岌可危。

如今,随着智能家居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传统家电厂商、小型创业公司都瞄准了这块价值数亿美元的蛋糕。

但毕竟小米还在上市。

让我们拭目以待,小米上市后会给小米生态链带来哪些机遇,又会做出哪些突破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