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亚奇)Google Glass的出现迅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想象。
作为可穿戴的对手,智能手环也几乎同时聚集并爆发。
与动辄上万的智能眼镜的出场费相比,智能手环的价格在千元左右甚至更低,极具竞争力。
再加上计步、睡眠监测等极高的功能,智能手环已经逐渐成为各方攻克可穿戴高度的入口。
然而,正当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和融资消息不断爆发、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之际,一些外界分析人士表示,智能手环最终将湮没在红海的洪流中。
原因在于,大多数厂商将智能手环视为一种可以通过升级提供更多功能的产品,甚至希望逐步取代智能手表或智能手机的地位。
急功近利也导致了智能手环的诸多弊端,比如工艺要求高与技术滞后的矛盾、难以挑动人心的同质化、尚处于边缘的伪智能等一些的问题。
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智能手环未来的思考。
他们是未来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主宰还是炮灰?事实上,现在智能手表还在纠结是否要取代智能手机的通讯功能,智能眼镜还在尝试模拟科幻生活的使用,智能手环的未来显然更加垂直、更加贴近。
在可穿戴设备势不可挡的年头,智能硬件就像一场风暴席卷了IT圈。
可穿戴技术的兴起为智能硬件创新增添了不少色彩。
一时间,各大互联网公司、硬件厂商、家电企业、各类初创公司纷纷涉足智能硬件,大量硬件项目涌入众筹网站。
从国内来看,百度、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该市场。
联想、华为、酷派等一大批硬件企业加速布局,大批创业者涌入,看来智能硬件的生产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浪潮。
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市场中,仅可穿戴设备创造的价值就将达到15亿美元以上,到2020年将达到1亿美元。
根据IDC发布的预测数据如果可穿戴智能产品取得成功,5年内可带来1万台的销量。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想要分享这块蛋糕却并不容易。
毕竟,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仍然是一个新兴产品。
虽然面临市场爆发期,但其规模化和成熟度仍需要一定的过程。
抢下蛋无非是一场顺势而为、抢占可穿戴市场的入场战,从而打开可穿戴市场的试金石,以免在苹果、谷歌等巨头入场时措手不及,甚至被打败。
相比苹果、谷歌在智能手表上的暗战,技术更简单、技术更成熟的智能手环成为国内智能硬件厂商的主战场。
同质化满溢设计上的突破前段时间,小米推出了首款智能手环,以79元的超低价进军智能硬件市场。
小米引发的这波手环降价浪潮背后,是智能手环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一方面,目前销量不佳,不少企业只能依赖数百元的高售价。
为了消除开支和早期研发投入,降价将考验其可行性;另一方面,在没有“杀手级”应用和非必需品的情况下,降价可能不会带来销量的增长。
价格低廉其实是国产智能手环的一个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方面,国内企业推出的手环产品价格处于底部竞争;另一方面,以Misfit Shine、Fitbit、Jawbone为代表的第一阵营手环厂商,价格依然在数百甚至上千元,利润非常丰厚。
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小米手环的售价为79元,这对于那些价格昂贵的智能手环来说是一个砍价。
不仅牵动着相关厂商的敏感神经,也认为13美元的定位适合普遍售价在美元以上的国外消费者。
手环的国内销售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盛大果科CEO顾晓斌 虽然智能设备最近非常流行,但盛大果科CEO顾晓斌认为其中存在虚火的成分。
真正投入的公司并不多,他们似乎更感兴趣的是其背后的数据收集。
目前,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平台公司已开始布局数据接入和云平台业务,但规模和服务能力尚未形成,处于探索阶段。
这也揭示了智能手环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解决方案。
手环市场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是产业链过于分散,没有龙头厂商整合资源。
硬件企业以需求为导向,仍然以销售硬件解决方案为主,外观设计也较差。
尽管这家初创公司在外观设计上取得了诸多突破,在商业模式上也已初具规模,但它正在尝试建立硬件作为承载数据采集和后端服务的载体。
但在上游技术支持和流程上仍遇到不少问题。
阻力:一是制造工艺,二是后台算法。
以现在口碑不错的Misfit Shine为例。
其独特的设计和全铝高精度的制造工艺成本非常高,当然也带来了高昂的价格。
后台算法是大玩家和小玩家最大的区别。
如果想找一家国际知名公司开发一套算法,需要数百万的投资。
这显然不是赚快钱的小公司愿意选择的方向。
回到智能手环产品本身,作为一种潜在的可穿戴设备,它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可穿戴设备的本质:解放双手。
被誉为“互联网女王”的玛丽·米克曾在一份互联网报告中指出:“智能手机用户每天大约拿出手机23次,其中包括23次即时聊天、22次语音通话、18次查看时间。
”而那些东西都是可以用可穿戴设备来代替的。
”在她看来,可穿戴设备的主要作用就是解放双手。
时刻查看手机显然并不意味着解放双手。
目前的智能手环没有屏幕设计,显然增加了人们拿出手机查看数据的次数和负担。
“智能手表可以看作是智能手机,而智能手环更像是功能机。
”顾晓斌指出,目前的智能手环功能过于单一。
仅计步、睡眠检测等功能并不能满足用户。
对功能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
这些需求的背景并不是用户的刚性需求,而是出于兴趣而产生的主动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动需求很容易失去新鲜感。
抛开软件交互,回到智能硬件本身,智能手环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两点:一是外观,如何在手环的设计上符合自己的喜好,即使手环本身没有有什么功能,用户就愿意使用。
它作为装饰品佩戴。
二是功能。
手环虽然功能单一,但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从单一到深入,聚焦一项功能,打通用户可持续的使用习惯。
当然,仅靠外观和功能并不能成为智能手环的突破口。
持续繁琐的充电、无法解放双手、过度依赖手机等都是制约当前智能手??环发展的瓶颈。
未来,智能手环的续航和交互能否依靠无线充电和Wifi连接等,从可穿戴到真正的可穿戴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功能缺陷有可能形成闭环。
目前,除了谷歌眼镜和即将推出的Moto之外,还有遥不可及的苹果iWatch。
市场上很少有其他可穿戴产品可以与这些明星竞争。
用户必须愿意依赖可穿戴设备。
穿上它,那么它一定有一个致命点,让人不想再戴了。
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手环都像假小子伪装成富家美女,以可穿戴设备的名义生活。
它们仅提供运动、健身等简单功能,充当手机配件。
它们没有什么特殊功能,属于低端产品。
甚至可能存在统计错误。
同样的硅胶+动力加速+蓝牙,价格战不可避免,加速手环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恶化。
目前的手环虽然具有运动健身功能,但这些功能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提供真正的医疗健康。
它们无法激发用户的硬性需求。
最终,这些健康监测经过一番努力,还是会回归到手机上。
而且,运动手环本身有两个缺陷:第一是数据无用。
运动手环会收集今天的活动和卡路里消耗,但仅这些数据不足以引起普通用户的关注;二是运动手环的数据采集方式存在缺陷。
它只检测手部动作——比如刷牙应该被识别为全身剧烈运动,所以数据肯定是错误的。
真正的健康手环需要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相关应用,比如提供运动健身领域的运动数据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健身锻炼计划,提供基于慢病监测数据的数据。
医疗保健领域。
提供诊断结果和用药建议。
商家忙着抄袭廉价产品,不注重后期软件的开发和维护。
缺乏创新是一个普遍现象。
对于喜欢运动健身或者注重健康的用户来说,只有外观而没有内涵的产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智能手环看似是一个可穿戴产品、一个健康配件、一个手机配件,但它却显示出了不够智能、没有数据平台支持、没有硬件要求等缺点。
这也说明了智能手环的发展还没有真正渗透到市场。
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即使收集到了数据,如何更好地解读数据也是智能手环面临的一大问题。
Weloop产品经理牛浩天表示,智能手环计步的痛点在于无人能完成闭环。
仅仅完成一个专家系统是非常复杂的。
如果想要对用户的运动量做一些跟踪、建议、引导,这是一个需要完成的大链条,而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硬件制造商需要利用智能手环收集的数据与自己的数据平台进行整合和分析,才能更好地进入可穿戴市场。
看来苹果和谷歌正在健康数据平台上发力。
苹果今年推出了HealthKit软件,主要用于健康相关的智能设备。
后台数据可以在苹果健康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谷歌今年还发布了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are系统以及健康管理平台Google Fit,可以管理不同设备之间的健康数据。
Apple Healthkit和Google Fit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更加权威和完善的平台,与传统医疗保健行业建立有效的合作。
事实上,我们看到耐克决定停止生产硬件产品,专注于健康生态软件; Lark不再生产健身手环,而是加入三星健康平台,专注于综合应用的开发。
虽然目前智能手环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且国际巨头苹果、谷歌的健康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手环无法挖掘更深层次的潜力。
曾是中国第一众筹网站的时代CEO张友也表示,中国的智能手环正在从1.0时代简单的输出、输入数据采集走向1.5时代。
智能手环将成为私人教练,实时提醒锻炼方法,向姿势矫正等反馈建议过渡,2.0时代的愿景是智能手环成为用户连接互联网的专属ID,真正入侵生活的点点滴滴。
与智能眼镜相比,手环的优势在于可以随身携带、方便取用。
不过手环相比手表来说没有屏幕,所以智能手环还可以执行的功能应该是高频低功耗的事件。
这正好符合张友认为的智能手环2.0时代。
体感和身份验证将是智能手环成为个人互联ID的入口。
比如体感游戏可以用电视、游戏机操作,NFC可以用来交换名片,蓝牙可以打开智能手环。
门锁、身份验证等,可能成为智能手环成为综合性可穿戴设备的关键。
生态位或大众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构建。
当用户猎奇的喧嚣过后,如果不想留下太多的羽毛,那么对于智能手环乃至可穿戴设备来说,你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挖掘用户痛点,增加用户粘性?可穿戴市场是一个分散且多样化的领域。
小米手环在运动手环方面做到了平衡。
其他厂商想要突破,就必须在功能和应用场景上进行差异化。
同时,整个手链市场必须达到规模化。
要深挖消费者需求痛点,用户粘性强的产品才是腕带2.0时代的主力军。
正如Weloop牛浩天所说,智能硬件需要思考创新才能捕获用户。
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理念都要围绕用户群体,不仅仅针对专业领域应用,更针对用户的行为习惯。
手环产品的下一波创新趋势很可能在于专业领域应用和基于消费者现有行为的微创新。
前者主要体现在专业应用的技术和后端服务上,后者主要体现在给消费者带来实用的便利。
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方向的尝试都在为下一次革命性的创新铺平道路。
这些产品没有数量的积累,就不会有最终的质变。
但任何产品想要真正改变全球七十亿人的生产和生活,就必须由公众设计和拥有。
因为如果没有最广泛的使用基础,产品的自我改进将是困难的。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耐克等厂商在健康运动手环方向上的创新,也看到了在儿童安全方向上的努力。
他们凭借精准的定位和强烈的企业理念成功销售了手环。
但无论是耐克的Nike+FuelBand还是中国的儿童安全手环,它们的定位都不是针对普罗大众,而是针对特定群体。
该功能带来的一个致命问题是受众群体太小。
在当今社会,仅仅为了短期目的而销售硬件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在这个内容为王、服务取胜的时代,功能单一、因价格低廉而走红的智能手环正在成为满足用户新鲜感的一种方式。
过渡型智能玩具,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智能手环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什么?可穿戴设备已经被提及很多年了,但直到今天,还没有制造商能够提供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
无论是眼镜还是手环、手表,之所以显得杂乱无章,是因为这些设备作为智能产品,缺乏智能产品的一个本质特征——生态系统的构建。
与其说它是一个生态系统,不如说它更像是软件应用功能的集成。
过去,厂商想要提供什么功能,就必须自己设计、添加。
这使得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导致目前智能手环都是针对特定人群设计的情况。
生态系统可以由一两家厂商提出,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完善需要最广大受众的努力。
这就是可穿戴设备最终必然走向大众化路线的核心原因。
以Nike+FuelBand和儿童手环为例。
如果有一个生态系统,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当你购买智能手环时,除了简单的计步、心率监测之外,没有硬性要求的智能手环充其量只是手腕上的一个装饰品。
但有了应用程序,一切都会不同。
如果你下载了耐克的健康应用程序,那么它就是Nike+FuelBand;如果您下载了儿童管家,那么它就是一个安全手环。
厂家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具体的使用价值还要由用户来决定。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最低1亿美元”,“主流用户4亿”。
显然,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潜力巨大、前景诱人的市场。
而智能手环到底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高手还是炮灰?真正的突破在于生态系统的建设。
只有全面推翻生态系统,才能成功逆袭,赢得更大更广的新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