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能设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看似虚假的问题决定了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定位: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穿戴配件?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如果只是复制手机上的服务,那么它无法取代智能手机,但可以被智能手机取代,这就产生了尴尬——没有痛点,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市场空间是不可预测的。
不过,无论是独立设备还是配件,各方都认同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应该与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利用人体作为输入甚至输出的方式,最终连接到通过本身或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上网。
,从而避免传统电子产品成为信息孤岛的命运,实现独立于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
瓶颈:技术太快,电池太慢 电池问题一直困扰着智能手机制造商,现在这个噩梦又来困扰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商。
与电池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进步要显着得多。
加拿大初创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带可以通过人体肌肉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变化来判断佩戴者的意图,然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蓝牙发送到受控设备,从而实现手势控制。
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终端。
通过云技术和大数据计算,未来的智能设备还可以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反馈。
例如,当人疲劳时,可以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来使人兴奋。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不再流行。
在实际使用中,它并不像听起来那么酷。
用户需要使用和设置专门的设备,其普及程度无法满足可穿戴设备大规模使用的需求。
。
机会:屌丝创业者玩不起。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包括传感器技术提供商、硬件供应商、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公司等,可穿戴智能设备最终是与云技术融合的。
对于互联网产品和大数据来说,互联网公司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可能更符合行业规则。
创业可穿戴设备需要较高水平的综合团队能力和资金,目前是屌丝创业者无法承担的。
同时,周航并不看好可穿戴智能设备在运动领域的应用,因为国内真正热爱运动的人并不多,而以运动为核心卖点的可穿戴设备在用户过了使用习惯后就会被抛弃。
新奇。
回望今年年初,互联网企业齐聚做手机,把手机市场变成了红海。
可以预见,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大量创业者、互联网公司、软硬件厂商将加入这场战争。
另一方面,产品定位、用户习惯、产业链整合能力等都在质疑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电池和充电技术的瓶颈也困扰着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
毫无疑问,这类产品未来将融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