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穿戴洗牌! “无用”者将被杀掉

时间:2024-05-22 14:29:24 科技赋能

不久前,IDC预测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同比增长0.6%。

与2019年刚刚开始的时候相比,智能穿戴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自从Jawbone年底推出首款智能手环以来,这款能够追踪日常活动和睡眠状态的“神奇宝贝”就大受欢迎。

尽管很多体验者认为它没什么用,而且很少有产品的留存率高于三个月,但创业团队、手机厂商、传统手表巨头都纷纷打起了智能穿戴的主意。

这只是智能穿戴行业的一个缩影。

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智能穿戴设备经历了哪些障碍,未来又将如何?产品将卖给谁?每一款产品的初衷并不是成为极客的专属玩具,而是为了进入或开拓更大的市场。

此前很多智能穿戴设备都面临着用户留存率低的问题。

从产品设计到市场定位再到人群细分,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产品推出后的命运。

我们先从产品设计开始。

联想MBG高级产品经理陈健先生提出了“5秒概念”,即智能手环负责用户在5秒内必须处理的事情。

比如简单的消息提醒可以在手环上完成,复杂的则可以在手机上操作。

陈健认为,智能手环必须满足三个理念:互动、实用、美观。

许多制造商长期以来一直在解决这三个问题。

点阵屏、电子墨水屏、触摸控制、语音控制等都是解决交互问题的思路。

但不同厂家对于便利性的理解也不同。

为了提高智能穿戴的实用性,有人在产品中加入了通话功能,有人优化了提醒功能,支付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至于什么才算漂亮,不少厂商表示,他们向各大手表设计厂商学习,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甚至将外观设计外包给专业团队。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了解这三个概念的重要性。

也许每个公司遵循的标准不同,但最终用户还是用脚投票。

接下来要讲的是市场定位和人群细分。

目前智能穿戴玩家很多,但总体来说有To B和To C两大类。

国内有很多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圳也有大量的代工厂。

对于一些软件优势明显,但缺乏硬件设计,渠道和市场推广不力的团队来说,只考虑技术的实现或者某个APP应用,或许To B比To C更适合。

毕竟,To C玩家要考虑如何细分人群,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

智能穿戴产品的定位分为垂直市场和大众市场。

有TicWatch、联想VB10等面向大众市场的产品,也有专注垂直市场的产品,如进军女性市场的inWatch Her、主打儿童手表市场的唐猫,还有专注于垂直市场的产品。

尚未在垂直市场推广Misfit,但深受女性欢迎。

此外,智能穿戴产品横向发展正如火如荼。

Misfit、inWatch已与施华洛世奇合作进军奢侈品市场。

华米最近还推出了时尚的Amazfit。

人们普遍认为,聚焦垂直市场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使用场景,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从而降低产品的进入门槛。

如今,可穿戴产品与快消品的生命周期类似,更容易在垂直市场找到突破口。

但无论是大众市场还是垂直市场,前提是先把产品做好,抓住每个市场用户的痛点,提供持续的服务。

线下渠道虽然困难,但却是分销的关键。

百花齐放的众筹平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沃土。

几乎所有平台都有智能硬件众筹成功的先例。

然而,众筹只是一个早期的训练场。

想要真正取得销售成绩,还得通过电商和线下渠道试水。

几乎没有准入门槛的淘宝,长期以来一直是智能穿戴产品的红海。

尤其是淘宝、京东等众筹平台上线后,电商企业已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而线下渠道却成了困扰人们的难题。

爱与恨的混合体。

线下渠道建设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向迪信通等代理商倾销产品,以快速布局线下市场,增加销量,比如与迪信通合作。

一是进行广泛的本地推广,从0到1打造线下分销网络。

但无论是哪种策略,目前的表现都难以令人满意。

首先,目前不少智能穿戴产品的终端售价导致经销商难以分配运维空间。

如果经销商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线下推广就困难。

否则,产品在价格上就会失去一定的竞争力。

其次,智能穿戴作为一种新技术产品,在线上阶段能够吸引一些极客的关注,产品销量也不错。

一旦商品在线下配送,普通消费者可能对技术不感兴趣,销售人员需要接受大量培训才能主动寻找客户。

很多初创公司可能会感到尴尬。

第三,智能穿戴设备的成熟度与手机等电子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网上抢购、预购等也可以用来控制供需。

产品一旦在线下大规模流通,将承担的风险是不可预测的。

第四,不少山寨厂商也生产了大量的智能穿戴产品。

他们已经拥有丰富的渠道资源,并且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

在市场优化之前,线下部署的门槛必然会高很多。

然而,几乎人们一致认为,线下市场潜力巨大。

在智能穿戴的普及阶段,实际体验比任何形式的背书都更有效,即使用户最终仍然选择线上购买。

不少可穿戴产品已入驻国外苹果Apple Store,类似的合作模式也可能出现在国内。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华为等手机厂商在线下渠道已经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将成为他们推广智能可穿戴产品的一大优势。

智能硬件行业能否逃过这个资本寒冬?无论是产品还是销售,最终都会回归资本。

突如其来的股市危机直接引发了投资界的资本寒冬,不少创业项目陷入停滞甚至破产。

那么智能硬件行业能否逃过这个资本寒冬呢?天使总结编辑王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释智能硬件行业的现状:创业者早期根据自己的想法创造出小而美的产品,但在A轮融资后,公司的发展开始陷入困境。

受VC的影响,由于市场的引导和市场的误导,产品越来越重,产品线越来越长。

他们往往在B轮融资之前惨败,也就是俗称的“B轮死亡”。

太多血淋淋的例子已经造成了现实。

智能可穿戴设备融资门槛提高,后发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总体来说,各方对于智能硬件的资本冬天论有以下看法。

首先,遭受股市危机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

只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创业项目才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

其次,国外资本市场远比国内资本市场疯狂。

只要我们做出好产品,取得好销量,资本冬天的理论就不复存在。

第三,投资者需要为行业中陷入困境的制造商提供支持。

符合市场规则的良性竞争更有利于可穿戴行业的发展。

不过,对于智能穿戴的后来者来说,一个普遍接受的建议是,智能穿戴行业的门槛已经很高,尤其是产品的后期维护成本。

如果没有抓住真正的痛点,最好不要轻易进入。

然而,尚不成熟的智能穿戴产业仍存在诸多不足。

重要的是解决用户的痛点,即使只有一个痛点,仍然有机会被大公司收购。

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三年过去了,智能穿戴市场的概念红利已经耗尽,也经历了一轮洗牌。

行业日趋理性、成熟。

在智能穿戴的竞争中,无论是资本优势还是渠道优势,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