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DC公布的最新数据,苹果智能手表今年第四季度出货量达到1万块,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已成为排名第一的可穿戴设备。
Apple Watch(图片来源:苹果官网)报告显示,今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总计 1 万台,去年同期为 1 万台,同比增长 7.7%。
厂商方面,Apple Watch以万台出货量位列所有厂商第一,较今年第四季度的万台增长了57.5%。
出货量排名第一的同时,Apple Watch 的市场份额也升至第一。
今年第四季度,Fitbit 的市场份额仅次于 Apple Watch,市场份额为 14.2%,比 Apple Watch 低 6.8 个百分点。
在出货量和市场份额方面,其在可穿戴设备制造商中排名第一。
Apple Watch 支持这些公司。
2018年9月,苹果发布了Apple Watch智能手表。
随着科技厂商敏锐地抢占市场,可穿戴设备的潮流逐渐在全球流行起来。
当时,三星、索尼、高通等各大厂商相继发布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
Apple Watch作为后乔布斯时代推出的新品类,承载着消费者对苹果引领可穿戴潮流的期待。
中国是新技术产品的主战场之一。
Apple Watch的推出点燃了可穿戴市场的火花。
受益于苹果手机多个部件如iPhone 8系列的摄像头盖、Home键和屏幕保护盖、Apple Watch系列等对蓝宝石的需求,激光切割制造商仍然是苹果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蓝宝石硬度较高,用传统磨具很难完成内部加工,因此必须采用激光设备进行内部加工。
目前,大族激光和Manz都是苹果的供应商。
来自德国的Manz是一家全球高科技装备制造商,拥有强大的电子器件及组件、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但大族激光的切割设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与之相比,Manz在性价比、服务、产业集群等方面并没有太多优势。
在Apple Watch中,苹果仍然依赖Lens Technology的双面玻璃。
此前,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凭借苹果订单成为A股市场女首富。
随着市场的变化,蓝思科技目前有意摆脱对苹果订单的高度依赖。
三星、LG、亚马逊、微软、诺基亚、华为、OPPO、VIVO、小米、联想等知名企业也是其主要客户。
据了解,蓝思科技手机窗保护屏年出货量保持在5亿片左右,供应全球近一半的中高端智能手机。
除了激光器和芯片之外,电池寿命对于许多苹果用户来说也很重要。
Apple Watch目前使用的是3.8V、0.78锂离子电池,电池容量为mAh。
苹果声称Apple Watch的电池续航时间可以达到18小时。
早在2008年,锂电池厂商欣旺达就通过与ATL的合作加入了苹果的行列。
当时,新旺达占据了苹果iPhone3和iPod电池供应量的20%之多。
新网使用的是当地成本。
优势在于在单芯和多芯电池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成功就像苹果,失败也像苹果。
欣万达在2016年失去苹果的青睐后,也失去了大老板亚马逊的青睐,业绩直线下滑。
不仅是锂电池行业,今年年初,传出苹果将研发独立图形处理器的消息。
其供应商英国芯片制造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股价暴跌71.3%,该公司市值从7.59亿英镑跌至2.94亿英镑。
被迫寻求出售。
2018年,台湾厂商盛华科技破产,关闭了两家生产工厂,解雇了多名员工,欠供应商约2.3亿元人民币。
盛华科技曾经是苹果最大的触摸屏供应商,被誉为经典一代的iPhone 4就是他们提供的触摸屏。
不过,随着 iPhone 5 的推出,苹果开始采用 In-Cell 显示技术。
升华科技无法为苹果提供内嵌式触摸屏而被放弃。
统计显示,苹果2017年发布的供应链名单中,共有3家供应商。
与2019年的榜单相比,共有58家企业从榜单中消失。
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供应商都受到了苹果的打压。
入冷宫。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硬件。
“当苹果咆哮时,科技行业就会颤抖。
”苹果和Apple Watch对可穿戴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对于可穿戴设备,普通消费者将其理解为“可以直接佩戴在身上或集成到用户衣服或配饰中的便携式设备”。
然而,对于厂商来说,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硬件,还通过软件支持、数据交互、云端交互实现强大的功能,承载了更多期望。
例如,通过佩戴智能手环,您可以检测自己的运动和睡眠状态,通过智能手表阅读短信或查看电话,通过智能眼镜实现增强现实导航应用。
无论如何定义,智能和便携性都是关键要素。
目前市场上的三大类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智能手环,都具备这样的特点。
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随着硬件性能、传感器和电池的提高,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的可穿戴设备必将层出不穷。
届时,每个人都可能从头到脚都配备可穿戴产品,比如眼镜、口罩、项链、衣服、手环、智能手表、计步器、智能鞋,甚至可以用于体内传感的智能药丸。
可穿戴市场应避免“三月之痒”。
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有一种说法叫“三月之痒”,即大多数用户在使用了三个月的新鲜体验后就会扔掉可穿戴设备。
很少再使用。
如何打破这个魔咒呢?很多企业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增强用户粘性。
以运动手环为例,运营商鼓励用户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运动数据,展示跑步路线供讨论交流,并进行跑步、骑行预约等线下活动。
完成目标即可获得奖牌。
手环功能简单,目标用户明确,大众期望值不高。
而对于其他可穿戴设备来说,如何让产品更加便携、时尚、小巧,并且具有超长的待机时间,通过改善硬件设备来提高用户的新鲜感,是未来可穿戴产品厂商要走的路径。
但目前,面向大众的可穿戴设备的开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