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解密联想智能眼镜背后的故事!会成功吗?

时间:2024-05-22 13:50:44 科技赋能

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持续火爆。

国内外厂商联手推出新产品。

苹果Healthkit和谷歌fit健康平台也应运而生。

但产品创意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

就像智能手机市场随着iPhone的后起之秀,可穿戴市场是否会再次由iWatch主导?敬请关注OFweek电子工程网7月29日主办的在线研讨会《人体传感器网络与可穿戴设备》。

会议将结合“可穿戴智能设备”、“移动医疗健康”等行业热点,详细讲解该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昨天,联想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可穿戴设备——联想智能眼镜。

型号为M(商用)和New Glass(消费用)。

关于联想智能眼镜,锐晚采访了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及亚太区总裁陈旭东,以及联想眼镜三大合作伙伴之一、北京云视智通CEO顾彦。

瑞冠获得了不少独家消息。

关于联想眼镜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与您独家分享这些消息: 1、智能眼镜由联想主导,贴上联想制造的标签。

另外两个合作伙伴负责硬件。

Vuzix,以及负责该软件的北京云视智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Vuzix仅参与M产品的制造。

消费级New Glass完全国产化。

2、智能眼镜项目在联想集团已经有3年了,最初是由何志强的研究院负责。

距离我们与Vuzix、云视智能达成合作,推出智能眼镜新产品还有一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半年内,联想带领3家公司合作,推出了智能眼镜产品。

3、参与智能眼镜项目的人不多。

至于联想,则是一个以白玉立为首的13人小团队,名为“小板凳”。

白玉利团队主导的工作主要包括:产品定义;软件定义;一些云服务,例如视频通话、视频直播等;第三方应用程序放置在联想的云平台上。

云石智能公司由台湾团队和北京团队两个团队组成。

北京团队主要做软件方面的工作,分为云服务,比如视频直播、增强现实云服务,以及手机APP,比如手机卫士。

当然,根据联想的时间表,这些产品目前仅向开发者开放。

此外,智能眼镜的操作系统由云视智能公司完成。

4、云石智能公司CEO为联想集团前员工,拥有十多年工作经验。

因此,两家公司在接触和合作方面有比较好的默契。

产品上市时间:商用市场M预计7月30日左右向开发商预售,市场价1万元。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会滞后到10月份左右。

5、从销售渠道来看,以电商渠道为主。

同时,产品将进入联想旗舰店进行产品体验,并通过O2O模式进行销售。

这款联想品牌的可穿戴设备成功的机会有多大?分析人士认为,这款产品至少会遇到4个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联想不能解决这4个问题,那么联想眼镜的前景将令人堪忧:  1。

缺乏应用场景。

可穿戴设备初创企业之一的Inwatch联合创始人陈默在接受锐观察采访时提到,包括联想眼镜在内的可穿戴设备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挖掘用户需求。

如果缺少应用场景,那么产品基本上就没用了。

在发布会的演示环节,联想工作人员演示了拍照、导航等功能。

陈默认为,联想M针对的是行业用户,定位比较明确,市场前景应该不错。

对于面向消费者的New Glass,联想应该认真考虑。

2、价格高瓶颈。

联想公布了一款M的市场售价,人民币。

当然,与Google Glass相比,联想的价格非常厚道。

Google Glass在中国的售价基本在12000左右。

联想眼镜比谷歌眼镜便宜近三分之一。

3、供应链管理问题 中国移动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毅认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供应链管理也是一个问题。

对于联想来说,其一贯的风格就是强化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比如,杨元庆就多次提到,在武汉和成都设厂,对于联想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有很大帮助。

但在智能穿戴市场,联想却面临着完全不可控的新环境。

供应链能有保障吗?联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探索。

这并非危言耸听。

早些年,联想第一代LePhone就遭遇了三星的屏幕断供,导致联想无法实现年产1万台的目标。

4、利润分配问题。

无论是PC、手机、平板还是电视,联想说了算。

但现在,联想必须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与合作伙伴的利润分配问题。

如果利益分配不均,可能会导致合作伙伴显得形影不离。

陈旭东在接受《睿玩》采访时提到,联想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维持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比如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建立合资公司等。

不过,根据锐观独家获得的消息,联想在昨天发布的路由器产品中就采用了这种做法。

在智能眼镜领域,联想也在与合作伙伴进行接触,但尚未达成最终的合作意向。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联想还有机会吗?分析认为,联想至少在四个方面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机会。

目前,联想的竞争对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另一类是国内从事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初创公司。

目前国内尚无其他巨头级企业涉足智能眼镜领域。

联想的机遇如下:  1。

联想本地化服务PK谷歌海外服务 陈默在接受锐观察采访时提到,Google Glass的很多功能在中国大陆无法使用,这使得这款产品成为一个自命不凡的产品,但联想不同。

它的数据库和服务器都在中国,联想自己可以做IT运维工作。

因此,联想无论是在运行速度还是应用体验上都比Google Glass要好很多。

  2。

联想大客户渠道VS初创公司渠道匮乏。

联想首款眼镜定位于商用领域。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中国区首席营销官魏江雷在接受同瑞观察采访时提到,Goog Glass可以用于很多应用场景,比如电力工人巡检线路,及时传回数据供研究人员分析等。

众所周知,联想在中国拥有独特的双业务模式。

其模式之一就是深耕大客户业务。

这个渠道与联想智能眼镜M的用户群部分吻合,这是国内初创公司无法比拟的。

  3。

集团支持 陈默认为,大公司做可穿戴设备,没有盈利压力,更容易获得集团支持。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比如,白玉莉的团队虽然只有13人,但却能获得何志强的云服务组、陈旭东的中国团队、姚迎佳的设计团队等各种周边支持。

  4。

中国市场存在缺口。

先发优势。

首先进入市场意味着比其他公司拥有优势。

对于需求方来说,没有其他产品可供选择。

我相信联想集团是在评估了风险和机遇之后才决定进入这个市场的。

对于联想来说,涉足可穿戴设备能给联想带来什么好处?联想为何要在中国大陆率先推出智能眼镜?推测原因如下:  1。

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趋势。

一个有趣的故事是,今年MWC期间,刚刚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的联想高管出席了巴塞罗那展会。

我完全预料到记者会对这次并购感兴趣,但没想到被问到最多的是联想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的准备情况。

正因如此,联想高管在展会期间向大家展示了一张联想眼镜的照片。

这让人们最早关注到联想的可穿戴设备项目。

  2。

改变联想中年大叔的形象。

作为一家成立了30年的公司,联想有时被认为是中年大叔。

其产品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

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

联想拥有很酷的产品,例如智能眼镜。

陈旭东在接受睿观察采访时提到,联想今天发布的新品并不是以量取胜,而是要做打动用户的产品。

  3。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重新获得关注的一种方式。

在会后的媒体发布会上,记者不断向联想陈旭东和白宇立询问联想可穿戴设备和联想长凳等话题。

李毅认为,小米、一加等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抢了联想的风头,但借助智能眼镜等产品,联想又重新拉回了媒体的关注。

如今,很少能看到联想产品在媒体上得到铺天盖地的讨论。

仅此一点就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极大提升了联想的品牌士气。

  4。

尝试新的商业模式。

陈旭东表示,在坚持原有商业模式的同时,联想要求白玉立的团队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新的商业模式。

此前,联想产品与用户之间是一次性销售关系。

不过,联想眼镜等产品可以成为付费服务产品。

这是商业模式上的新尝试。

5.讲一个好故事。

对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来说,赚钱远比讲好故事重要。

国内首家做智能眼镜的巨头公司,确实是资本市场的佳话。

而且,以智能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无疑成为IT发展的下一个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