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写《众筹已死》的时候,京东和淘宝众筹才刚刚上线。
自然,当时正在崛起的大平台不会认可这种说法。
但这也正是我所说的“众筹已死”的核心:当用优势资源对抗劣质资源,用集约资源驱逐碎片资源时,众筹无法给中小企业带来长尾效益。
企业、创意个人等任何红利——而能够帮助中小型机构和个人筹集资源是众筹流行的基础。
如果没有了皮肤,头发怎么会附着呢?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从2010年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产品因为众筹而获得普遍成功。
就连最先激活众筹市场的Pebble,在2018年也获得了超过1万的融资(同时他们将第三代产品放在Kickstarter上并“卖”了超过1万),但2019年3月,该公司宣布因紧张而失去资金并裁员25%。
两年过去了,回望众筹行业。
我发现我的判断太片面了——不只是众筹已死,可能是整个智能硬件行业集体失败,而众筹的死亡只是其中的一个次要情节。
智能硬件行业伤痕累累。
此图来自李彦宏今天上午在大理百度联盟峰会上的《下一幕·人工智能》主题演讲。
李彦宏的演讲将移动互联网描述为“伤痕累累”,随后将互联网的发展分为三幕: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互联网。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在演讲中多次提到过这个表述。
不同的是,我曾经说过,互联网已经从PC时代走向移动时代,下一个时代是智能硬件和物联网时代。
其实我觉得这个表述并不完全错误。
但现实是,我所说的“智能硬件”和最终让整个行业失败的“智能硬件”并不是一回事。
如上图所示,移动互联网这两年遇到了一些问题。
事实上,智能硬件行业遇到的问题更大:1、生产成本在有限的几个环节大幅下降,但原因不是技术的提高,也不是市场的扩大,而主要原因是激烈的竞争削减了利润。
2、销售成本居高不下。
感谢小米和乐视让大家认识到了BOM定价的概念,但实际情况是必须为渠道预留BOM价格三到五倍的利润空间。
当然,大家都在学习小米、乐视的模式,渠道自己造血,反过来补贴生产——这对技术团队来说比开发产品更困难。
3、核心技术零部件采购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很多人认为,华为消费者BG这两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华为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组件,不仅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还能从中获利。
一些智能硬件产品处于技术拼接的初级层面,并没有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但却陷入了上面第二点的泥潭。
4、市场资源集中。
这也是“众筹已死”的核心逻辑。
当众筹走向集中资源而不是分散资源的模式时,众筹本身的意义就已经丧失了。
当所有智能硬件产品争夺集中在大平台的市场资源时,智能硬件的市场竞争就变成了大平台的竞争。
在大平台之间的竞争中,智能硬件并不是关键变量。
衣食住行皆有。
社交媒体的发展给智能硬件带来了美好的幻想。
你可以找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运营微博和微信,以获得足够的市场资源——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相信这些问题是每一个涉足智能硬件行业的创业者所共有的。
每个人的问题——也是我过去六个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我想我现在已经明白了:没有解决办法。
两年前我们谈论的创客和智能硬件可能真的化为泡影。
为什么智能硬件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智能硬件时代结束背后的逻辑其实和上一节描述的市场问题是一样的。
基于拼接现有技术组织出新产品的智能硬件是一个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的市场。
所以,我们最终竞争的不是产品的水平,而是我们的业务资源能力。
谁拥有更多的资源,谁的资源更便宜,谁就获胜。
但对于一个专注于资源的团队来说,同样的资源如果放到其他消费产品上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整个智能硬件行业在这方面不具备竞争力。
所以,如果是产品团队,智能硬件创业窗口期已经结束:如果是资源团队,在我发表这篇文章之前,肯定已经调整方向,去应对其他行业;如果是上游供应商,是时候放弃了,成为独立平台,自主品牌退到了大客户的订单上。
对于大客户来说,这三年谁躲过了创客和智能硬件的潮流?小米、乐视、京东。
还有阿里、腾讯审时度势,退出了互联网。
而百度则押注于更遥远的未来。
科技公司中拥有最多市场资源的BAT根本没有参与战争。
所以我们根本就不能提“资源战争”、“两败俱伤”之类的词语。
只能说是“集体失败”。
为什么这么多聪明的企业家和投资者集体失败?最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集体失败”。
毕竟,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前,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毫不怀疑新的硬件和终端会改变一切。
这里有很多微妙的巧合。
梳理线索太费篇幅了,我只说结论:风暴眼是小米。
2020年移动互联网的玩法基本清晰,应用和移动设备本身没有产生资本黑马的窗口。
2016年站稳百亿地位的小米,估值仍在飙升。
当时,华为消费者BG的翻身产品mate7刚刚发布,距离市场发酵还有半年时间。
距离乐视网提出“生态对策”还有一年时间。
那么小米呢?小米手机仍然处于较高的潜力水平,而小米耳机和小米手环刷新了2016年和2020年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认知。
“小米生态链”几乎是整个科技圈的年度话题。
对于刚刚从阿里巴巴上市套现的大量游资来说,没有比小米或小米追随者更好的投资标的了——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如此。
于是羊群效应就出现了。
投资者的心态是:能投资小米就是最好的。
如果不能投资小米,那就投资小米生态链。
如果不能投资小米生态链,就投资可能融入生态链的智能硬件公司。
即使不可能,你也应该投资一家遵循小米模式的初创公司。
这些投资标的公司并不是现成的。
没有创办公司的资金,2011年刚刚成为小企业的“创客团”就被推到了创业的风口浪尖。
概括地说,念资本的期望是,这些创客或许能够打造出下一个小米。
此时此刻,2020年夏天,小米遭遇全行业增速放缓,加上加息,GP和LP一起退却。
当领头羊小米放慢速度时,后面跟随的一些羊抬头一看,发现自己盲目地跟到了不适合自己的地方;有的依然低着头,匆匆前去寻找食物,不顾眼前是否是悬崖。
“智能硬件”的时代已经结束,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始。
综上所述,这次“集体逃亡”是由许多微妙的巧合造成的独特现象。
这种事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毕竟双方同时拥有大量的“创客”。
双方都拥有同样巨额的游走游资,双方都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寻找下一个世界级黑马企业家——哦,他们现在的流行词是“独角兽”。
但事实是,到2020年,全球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领导者仍将是那些十年前找到正确方向的大公司。
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虽然这两年的“智能硬件”并不是一场“巨大的颠覆”,但这种颠覆一定会到来。
至于走向智能化,现在整个行业比前两年靠谱多了。
至少,在关注了AlphaGo之后,我们不会认为给一个小家电加上一个app就能让它变得聪明。
我们在 看到的是,技术拼接开发新产品的浪潮已经平息,大家又回到了“智能”的正道上,聚焦感知、识别、算法等底层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的研发,也已经不再是少数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前端能够搞定的事情了。
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等开始在智能化领域涌现。
在这些专业学者的引领下,电子世界的人工智能和原子世界的自动化技术正在走向非常好的融合趋势。
由此,智能硬件的浪潮已经结束,创业的窗口也关闭了。
接下来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新浪潮。
上一波的结果是整个行业“集体失败”,那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不会又是一个被高估的奇幻故事呢?为什么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通往“智能”的正路?与之前的“智能硬件”浪潮不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门槛非常高。
当然,也不排除和智能硬件玩同样游戏的初创公司早已盯上了“机器人”,将一些外观特殊的平板电脑称为机器人。
但正如前面提到的智能硬件不会成功的原因一样,这些类似平板电脑的机器人最终也会陷入争夺市场资源的泥潭而失败。
而真正的机器人企业不会受到市场资源波动的影响。
由于客观的技术门槛和人才门槛,这些企业在定价权上永远处于最前沿。
为了保持这种定价能力,对于有价值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来说,找到自己的初始客户并不困难。
只要愿意,这些企业就能轻松维持舒适的利润规模。
技术门槛和人才门槛很难达到,资源丰富的平台必须与这些企业形成共生生态系统。
而不是智能硬件时代的“食物链模式”。
至少客观地讲,这种产业模式指向的是几个资深参与者的独特特征,而不是某一产业派系的主导地位。
参照上面的羊比喻,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启蒙的那些年里,并没有“头羊”。
相反,有几个潜在的地块,其中有不同类型的羊吃不同的草。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热钱愿意投资就可以投资的领域。
因为技术成本和人才成本太高,投机性的股票商业化或者科技产品金融化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对于资本机构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难受的下行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是一个相对健康的长期浪潮。
面对智能硬件的先行者,技术突破的发展势头并未放缓,而商业运营和流量运营则因热钱的退出而保持相对稳定。
也许一两年内很难从这个领域涌现出一家称霸全球的黑马公司,但在智能的未来,我所说的“第三代网络”,李彦宏所说的“第三幕” “互联网”的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潜力。
也许是希望的曙光。
回望20年前,中国互联网行业能够发展,不是靠想法、靠聪明,而是靠有权人、商人(资本)、科学家和第一代海归(改革开放后)的共同努力。
而且中间还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质疑和泡沫破灭。
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大运动。
因此,一个由理念推动的“智能硬件”时代最终落得“集体失败”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已经确立的“智能硬件”还会继续,但不会有超出常理的增长,也不会有新的创业机会。
我相信小米手环的销量会持续增长,也相信京东的叮咚音箱会继续畅销……但如果有企业家跳出来说,做一个手环干掉华米,或者做一个音箱统一智能家居,没有人会相信。
幸运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始让人感觉有点像“大时代的大运动”。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走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未知领域。
这是一个创造英雄的时代,但并不围绕任何一个英雄。
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时代应该有的样子。
那么,让我们以标题结束:教训是什么?做有门槛的事情,做调动最广泛社会力量的事情,做不以某个大佬、某个公司、某个派系为中心的事情。
这种事情通常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