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这个问题是“针对现在”还是“针对未来”。
如果是前者,我佩戴过Pebble、Galaxy Gear、Moto,但由于“续航”、“双手操作”、“交互闭环”等众所周知的问题,我佩戴的时间并不长。
我们来一一谈谈这三个问题。
在我们目前对电池寿命的理解中,电池寿命相对较短的有三样东西: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
我们从交互粘性(有用)和充电次数(麻烦)两个维度来看。
手机:一般每天充电一次,拿起使用平均50次,使用时间在分钟左右。
另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手机是通讯工具。
一旦电池没电了,就会出现沟通焦虑。
实际现状是,对于手机这样依赖频繁交互和通讯的设备来说,充电的麻烦并不是问题。
笔记本电脑:一般不需要充电,通常连接在桌子上的电源上。
出差时随身携带,电源也随身携带。
使用场景在固定场所,一般容易获取电源。
并且通电时不影响使用。
如果没有电源,一般影响不大。
Pad:娱乐用途,使用场景多在固定场所,取电方便。
如果没有电源,一般影响不大。
我们会发现,续航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使用”息息相关。
在没有“严谨的通讯需求”和“强粘性应用”的情况下,续航时间过短会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
但目前的智能手表如果没有“严谨的通讯需求”和“强粘性的应用”,其较短的续航时间(1-7天)就是中断用户持续使用的一大杀手。
双手操作 我曾经对智能手表的“双手操作”设计感到非常困惑。
后来我只能用“他们把手机交互移过来了”来解释这个设计。
双手并用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操作设备的体验是一种可怕的体验。
由于需要两只手同时操作,所以不适合单手场景。
其次,手表戴在手腕上,另一根手指的操作,无论是在屏幕上还是在手表上的按钮上,大多都会导致手表滑动——与手机不同,手机是通过手指移动,手表就会跟随手表移动。
操作时手腕会轻微移动。
第三,在触摸操作时,手指通常占据表盘面积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交互移植。
这让我想起了内置Windows CE的多普达手机,开机时有一个“开始”菜单……顺便提一下Apple Watch的“数字表冠”。
除了被业界诟病的概念混乱之外,我更怀疑的是实践中的易用性。
我们使用机械表“表冠”的经验一般是——摘下手表,用一只手握住,然后用另一只手扭转——因为直接操作会导致手表在手腕上滑动。
对于交互式闭环腕式设备,除了“健康追踪”之外,关键问题是考虑它在人与手机之间扮演什么角色。
快速获取和阅读信息固然好,但交互边界该切入哪里呢?在没有像手机那样良好的交互体验的情况下,目前基本有以下三种方式:1.语音; 2、快捷短语设置; 3. 拿起手机。
而这三种方法还不够令人满意,尤其是当手表给你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时——你将需要使用手机来完成闭环。
因此,就目前的智能手表而言,需求场景被改变的机会较小。
如果未来的智能手表能够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将改变的是人与环境交互的方式:智能手表自动识别人的行为并与环境交互。
那么,你可以认为几乎所有能够通信的设备的交互场景都会发生变化。
因为这是所谓“万物互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