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现在是互联网人创业智能硬件的好时机,但我们也看到很多有互联网背景的同学其实也开始做硬件创业。
当时我遇到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问题。
在我看来,很多问题其实源于互联网人没有思考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
结果失败后,他们对这件事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又回到互联网领域进行传播。
这些误解。
今天我希望从我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误区,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误区之一:做硬件很难。
几天前,我在福布斯论坛上讨论智能硬件。
论坛里很多人告诉我们,做硬件很难。
有什么难度呢?这里有几点: 招聘电子领域的专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电子设计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工厂生产的良率很低。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互联网一代总觉得我们什么都知道,连不知道的谷歌也会知道。
所以我来做硬件的时候,没有先向传统行业学习,导致了很多笑话。
上述困难为何困难?如果您无法招募电子专家,那么问题是电子专家为什么要与您合作?去年,我接到很多网友的电话,说想创业做智能硬件。
您能给我介绍一位硬件专家吗?我问你打算在这个硬件上投入多少钱?几百万。
如何聘请身价数百万的电子大师?人们要么在大公司工作,比如Intel或者Marvell,要么在一线工作,每个月都有kk级别的出货量。
你的薪水没有吸引力,你所做的事情也没有挑战性。
如何找到电子专家?为什么电子设计要花这么多时间?因为你招不到电子专家,所以你必须在第二军中寻找他们。
事实上,第二军不肯来,最后来的是第三、第四军。
比如两三年前硕士毕业的人,一时半会儿不调试就无法做出电子设计。
怎么可能不慢呢?至于工厂生产良率低,这个涉及的就更多了。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你要找的PCB板画师、ID设计师也是刚毕业的学徒。
也许您找到的绘图板的顶部和底部都有缺口。
结果,需要两次通过SMT锅炉,并且芯片在第二次通过时被烧毁。
我设计了ID并制作了曲面。
当我制作它的原型时,它看起来很正常。
营销结束后,我就去了工厂。
我去的时候,工厂说:你画的是曲面,你现在知道曲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收益率刚刚超过10%吗?结果你跟外面的人说,这个曲面表只卖人民币,要人民币,不能发货。
所以,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很成功,但最终所有的精力都用来交学费了。
如果产品不能发布,我们总是要给人家一个解释,说硬件很难做。
国内每一个失败的智能硬件基本上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但做硬件真的很难吗?有趣的是,这个问题与下面的问题恰恰矛盾: 误区二:办工厂是不是一份技术含量很少的工作?现在很多互联网人做硬件生意,总感觉自己像乔布斯。
当他们到其他工厂时,他们觉得在工厂工作的人什么都不懂。
他们是小企业,而我们来自互联网。
我拿了1万VC的钱,我看不起那些在工厂打工的人。
。
但有一个背景。
过去20年,世界的焦点都集中在那些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人身上,光环都集中在我们身上。
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的第三产业是一个外围产业,我们忘记了第二产业——生产业——它到底有什么?多大。
开工厂算小生意吗?我有一个朋友是做手机板的。
他说,他在深圳的生意算是中等以上。
什么是中上层?每月生产数万片,每片售价 40 。
算一算,这个月营业额是一万,一年营业额是上亿。
这种规模的工厂在深圳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不是上市公司,不像富士康或者台湾的工厂。
回过头来看,一家互联网公司营业额达到一亿元人民币,别说是一亿,就已经被夸上天了。
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心态进去,你就没有想清楚自己和其他老板之间的体型差距。
这也是很多互联网人进入后无法成功的原因。
深圳工厂实力如何?几周前我看到了一台5英寸屏幕的工程机,非常震撼。
它的设计与现在的小米、锤子、iPhone 4相同,都是两块玻璃,无边框,核心是高通,中间是结构件。
可以说,如果你把iPhone5s放在它旁边,你就会认为它是下一代iPhone,而iPhone5s看起来就像上一代。
这台工程机是深圳一家工厂的老板给我看的。
他的工厂不进行组装,但确实生产手机内部的所有零件——包括屏幕。
当时我问他是为谁做的,他说不是为他做的。
这款手机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他说,三个月前的一天,他起床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可以自己做手机吗?”虽然他的工厂不小,有几万人,但他自己却是大股东。
相当于只要不影响客户,他的生产线就可以为所欲为。
于是他找到了公司里的两个人,告诉他们,去公司上下调动资源,做一款手机。
就这样,生产了三个月,你能说它没有技术含量吗?在深圳,拥有这样资源的企业其实还有很多。
也许互联网人还会说工厂里的人不懂互联网思维,不懂互联网。
确实他们不明白。
他们首先不明白的是,风险投资家怎么能投资一家完全没有收入的公司呢?公司身价10亿,但公司财务部还没收钱?第二个我不明白的是,做硬件这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能发货?我不明白的第三件事是,谁会买手镯这样的东西?谁会关注一个一年最多卖出几十万件的市场?但他们一直在关注互联网以了解发生了什么。
误区三:厂家不愿意做小规模生产?有的创业者表示,想下几千件的订单,但厂家不让。
事实上,大多数制造商都不愿意进行小规模生产,因为生产本质上是大规模的。
但对此有两件事要说。
最近,法国有一个手机品牌叫Wiko,在法国很受欢迎。
开业三年,每年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8%,年出货量1万台。
预计未来两年将超越三星。
如果你问一个法国人是否认识Wiko,他会自豪地说这是一个法国品牌。
而当你打开它时,你会发现里面90%的东西都来自一家叫天龙的公司。
这手机是哪里来的?这些法国人做了市场调查,发现在法国,价位的智能手机有空缺,而且没有专门的品牌,所以他们决定创办一家公司来迎合这一细分市场。
他们直接去了深圳华强北。
他们先看了市场上的款式,然后直接去跟公司谈,找到了天龙。
天龙一听觉得还不错,就让团队回法国做营销,下面的一切都由天龙来处理。
想一想,天龙每年的出货量是1000万台,一万台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是Wiko 90%的股东。
Wiko是他自己的东西。
今天,你作为一家小公司去深圳,表现得像“我是乔布斯”,把其他人都当作外包工厂,压低成本,只做了5000个订单。
当然,没有人会抛弃你。
所谓少量不做,并不是说我们不做,而是生态系统需要重新整理。
1亿订单不能享受5k订单同等待遇。
今年,一些大厂商也在思考如何介入。
例如富士康宣布将在北京设立打样中心,专门为小型团队服务。
这是未来几年需要调整的事情,各方都在让步。
误解四:智能硬件的未来在于大数据?现在市场上很多人都在做智能硬件、智能手环。
你看他们的PPT,都会提到大数据。
在我看来,只要提到大数据,恐怕就没有希望了。
为什么?当你放大PPT上的数据时,就相当于在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手环还能做什么。
首先,你不能出售中国一亿人每天行走多少步的数据,也不能让用户购买更多的东西。
这些数据基本上都是垃圾。
其次,苹果最近发布了Healthkit,这基本上意味着未来所有的大数据都与你无关。
如果您不向我提供您的数据,请不要使用我的 Healthkit。
所以苹果的数据真的很大,可以说是大数据,其他的就别想了。
这就是互联网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心胸太大。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公司如果拿不到下一轮VC就会死掉,所以就得被骗了。
未来十年将会很有趣。
我们需要用更正确的东西来引导互联网走进智能家居,而不是被“大方向”所迷惑。
误解五:物联网会像互联网一样标准化,因为这是开发者想要的?最近听说一位做智能硬件生意的朋友正在致力于统一物联网标准。
我可以分享我所看到的。
2006年,我在日本担任顾问。
当时,开源硬件进入了日本市场。
其背后的公司正在生产高端芯片。
他们去世界各地的芯片设计公司获取他们的计划,然后又去松下、索尼和日立向他们展示他们的计划。
如果公司想要哪种芯片,就去台湾开店,做芯片级供应链整合。
2003年,他们有一个推广ZigBee的计划——当时ZigBee刚刚成为IEEE标准,所以大家都很兴奋:智能家居要主宰世界了。
于是,销售团队前往松下谈论ZigBee的好处,并介绍了几种解决方案。
松下很感兴趣,认为ZigBee非常好。
我们想要它,但有一个条件:我想要一款与索尼不兼容的 ZigBee。
这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人愿意与竞争对手的品牌兼容。
索尼也是如此,它与松下的 ZigBee 不兼容——这是 IEEE 世界标准。
事实上,互联网也是如此。
您认为整个 W3C 花了多少时间来编写 SOAP?谁在乎?最后,一群野蛮人开始使用JSON,大家终于都使用了JSON。
这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需要连接,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我们总能实现;如果我们不想连接,标准委员会的推广工作就没有多大用处。
兼容性可能非常昂贵,也可能非常便宜;但没有好处的时候,就没人会玩,也不会认真做。
中国有一个智能家居标准委员会,美的、海尔、苏宁周围能看到的所有品牌都坐在里面。
该委员会的目标是确保中国的智能家居标准永远不会发布。
你们“委员会”以前是代表大电器企业的,大电器企业的文化非常重要。
一切都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存在:冰箱要照顾空调,空调要照顾洗衣机,每个人都要互相保护。
在公司内部我们是自己人,在外部我们是竞争对手。
如果你出去说你和别人合得来,当你回到公司时,他们就会说你是叛徒。
所以人们去参加会议的目的就是确保会议中止。
那么最终如何实现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呢?一线工厂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会来自于互联网公司与二线厂商合作生产基于互联网的家电产品。
中国目前的二线工厂很多都是ODM。
对于他们来说,是否上市并不重要,只要有钱接受就行。
如果这样的合作能够推出体验更好的冰箱、体验更好的洗衣机,那就非常有前途了。
其实,现在的小米电视、乐视电视不正是互联网公司与电视厂商的合作吗?这种模式已经存在,互联网公司做上层软件、品牌、营销、销售,二线工厂做生产和售后。
事实上,你不能指望得到一线工厂的支持,因为他们无法为你生产几千台。
而且因为市场小,他们不会来和你竞争,但是小工厂会和你合作。
您的上层软件可以让洗衣机体验更好。
洗衣机的核心由二线工厂提供,外壳可以在昆山制造。
团队可能只需要10个人,那么建造一台洗衣机的成本可能只有2000。
在这样的制造背景下,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互联的可能性更大。
但有两点你需要思考:第一,手机可以与路由器、洗衣机、冰箱通信,那又怎样?其次,开发者不会为你的智能硬件开发应用程序。
你卖硬件,你意识到,他帮你开发应用,他卖什么?因此,开发者会制造自己的智能硬件并销售自己的智能硬件。
我想进一步阐述第二点。
为什么深圳没有人关心谷歌的Android Wear?因为他们三年前就把Android放到了手表上。
关于“智能硬件开发平台”,我看未来三个月比较有可能发力的公司就是MTK。
他们现在有一个名为 Linkit 的可穿戴平台。
这个平台的信息现在掌握在深圳数百个IDH手中,其中包括20个不同的型号和数百个不同的公共板,这些板小到可以用作手环。
它足够大,可以进行高端 4G 通信。
您只需要编写 Linkit 程序即可。
以后如果想自己做硬件,只需要选择公板即可,非常方便。
这件事还没有公开。
我相信,大幕拉开的那一天,将是软件人的美好时代。
如果你想做智能眼镜,还可以关注另一家做高端公板的公司Jorjin。
此次他们也将来到QCon上海。
现在市面上看到的眼镜,除了Google Glass之外,都是他们的ODM生产的。
他们将在 9 月份发布他们的 SDK,这与 Google 不同。
谷歌眼镜意味着,如果你买回眼镜,谷歌会告诉你,你只能做我要求你做的事情,而你不能做我不给你做的事情。
而Jorjin的SDK是这样的:你看这是MCU,这是Wifi模块,这是光学部分,上面是Linux。
所有代码都给你带回家,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您所需要的只是有人为您制作一副眼镜框。
误区六:我妈会用你们的智能硬件吗?现在好像还挺流行这种想法,那就是“妈妈不会用的智能硬件是没有未来的”。
对此我只能说,我在互联网上工作了20年,而我妈妈直到5年前才弄清楚我做了什么。
如果 15 年前每个人都问这个问题,互联网早就死了。
误区七:做硬件需要像乔布斯那样学习吗?从目前市场上的硬件初创公司中不难看出乔布斯的影响力:无论是发布会的风格,还是从电子设计起家,寻找大牌做硬件的想法,他们都是所有人都追随史蒂夫·乔布斯。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互联网人想创业硬件生意,但谷歌上只能找到一本教科书《乔布斯传》。
但这样一来,却走了一个很大的弯路。
就像如果你想建立一个网站,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无论如何,这都不像重写您自己的网络服务器。
那么,为什么在构建网站时不这样做,但为什么在构建硬件时首先这样做呢?哪个网站会出来说我们的竞争力在于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网络服务器?不。
那为什么你在建网站的时候不这样做,但是为什么当你来卖硬件的时候又这样做呢?此外,即使你向史蒂夫·乔布斯学习,你仍然学得不够。
苹果的硬件并不只是遵循富士康设计师所说的那样。
事实上,他们的设计师基本都驻扎在富士康,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直接试产,测试良率。
如果产量不好,就必须收回整改。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并不是说前面的事情都已经做好了才送到工厂。
未来10年的智能硬件将以软件为主,但你一定要思维开阔,充分发挥自己在软件、互联网思维、交互设计方面的优势,在电子和硬件设计方面寻找好的合作伙伴,用好的和谈的以平等的心态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