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冬季心脑血管疾病多发,青壮年猝死率也会随之增加。
大家都知道,久坐、熬夜、吸烟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往往被低估和忽视。
专家建议,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这群人时刻收集饮食、运动、作息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及时提供健康建议,以便尽早发现身体预警信号,减少健康风险。
疾病的发生。
猝死往往是由于不守纪律的健康行为造成的。
近年来,多起名人猝死事件引起关注。
6月29日,天涯社区副总编辑金波在北京地铁站台突然晕倒,随后猝死; 10月6日,“春雨医生”创始人、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先驱者张锐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
年仅44岁; 10月7日,山西科技报副总编辑张建伟因心肌梗塞猝死,享年46岁。
统计显示,35岁以上人群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病,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据201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主要死因,占居民死亡的79.4%。
总死亡人数。
。
由于慢性病高发很大一部分是由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造成的,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将“树立自尊、自律的健康行为”作为重要纲领内容,号召所有人人们进行健康管理。
被动的健康管理模式正在改变。
传统的由医生主导、患者跟随的健康管理模式已经改变。
消费者健康观念不断升级,越来越多地参与个人健康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患者认为自己正在积极管理个人健康,并对自我管理个人健康充满信心。
他们认为有效管理自身健康的关键包括:获取更多的健康信息(46%)、获得专业的医疗咨询和治疗(35%)以及保健专家的支持(35%)、通过智能追踪自己的健康状况互联网设备(32%)。
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便携式健康设备及应用的出现,科技+健康的结合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支秀一教授表示:“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为实时监测个人健康数据提供了可能。
结合远程健康追踪,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鼓励性的教育。
”引导和干预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个体健康状况,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治疗。
”在专业指导下采取行动,以改善个人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丙辉教授如此认为,并提出“个人”和“专业”两条个人健康管理原则。
从收集到的各项身体指标可以看出,加班、熬夜迟到、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个人健康数据影响比较明显,为专业健康管理者充分了解用户身体状况并提出专业建议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