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互联网在美国出现以来,已经46年了。
按照人类发展的阶段来看,我们正处于摆脱迷茫、明白自己命运的时代。
整个行业的技术路径非常清晰。
它已经从PC互联网发展到如今流行的移动互联网,并准备进入物联网时代。
导致这一行业演进趋势的,正是我们熟悉的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2000年提出的,当时还没有互联网的概念,只有“大熊”计算机。
他的理论的大致内容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件数量大约每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增加一倍。
也就是说,如果性能相同,电子产品的价格每两年就会下降一半,或者可以理解为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的电脑性能每两年就会增加一倍以上。
这个定律所揭示的本质,一方面告诉我们电子产品的价格和性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时代技术进步的速度将比我们想象的发展得更快。
不过,根据2019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更新,传统基于PC的半导体技术创新速度在年底已经放缓。
目前,晶体管的数量密度预计每三年只会翻一番。
这意味着无论是基于PC还是基于手机,技术创新的速度都会放缓。
研究机构Gartner和IDC本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PC销量出现两年来最大跌幅。
Gartner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制造商总出货量仅为1万台,同比下降9.5%。
IDC的数据也不容乐观。
全球万台出货量(仅PC销量,不包括平板电脑)较去年同期下降11.8%。
ArgusInsights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截至2020年6月30日)美国市场智能手机需求稳步下滑,较去年同期下降8%。
IDC中国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全球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9%下降至25%。
即从30%减少到1/4。
台湾电子时报网站援引市场研究公司ICInsights的数据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六大手机品牌销售智能手机1万部,全球市场份额为25%,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去年同期。
以上两组数据告诉我们,最直观的情况就是传统互联网的载体PC和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智能手机目前走在了前列。
两者的市场需求均呈现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普及度已达到饱和程度,另一方面是产品技术更新不明显,导致用户换机需求减少。
不过,这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更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于当前基于PC或智能手机的科技产品,期待着更具颠覆性的科技产品的到来,一个新的0到1.科技产品的出现。
从PC到智能手机,是1到N。
从PC到智能手机,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路径非常清晰,基于摩尔定律。
也就是说零部件的性能越来越强大,尺寸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便宜。
上述数据显示,全球PC产业目前正处于衰退阶段。
除苹果外,包括联想在内的公司PC出货量均出现大幅下滑。
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像PC,并取代了PC的大部分功能。
但无论是传统的基于PC的互联网时代,还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两者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两者都是基于承载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前端硬件。
唯一的区别就是Root网线。
PC互联网时代受到有形网线的限制,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用户无法整天拿着台式电脑浏览屏幕。
首先机身不够轻,其次无法容纳网线。
即使在当今“超级本”时代,用户也不可能整天拿着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刷屏或处理信息。
显然,智能手机继续沿着迷你电脑思维的道路发展。
无论是PC还是智能手机,其核心概念都是“网线”时代的产物。
不同的是,在PC时代,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传输以有形的有线形式存在。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这种有形的网线被无线通信技术取代,用户不再需要携带手机。
后面有一根有形的网线。
本质上,从PC到智能手机,产品技术只是从1到N的演变。
因此,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这根网线变得无形。
另外,元件越来越小型化,促使了智能手机的出现,各种应用也从智能手机衍生出来。
在PC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是按小时计算的,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粘性被缩短为按分钟计算,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无论是坐地铁还是上厕所。
这种用户粘性的进一步缩短,必然会扩大和发展更多的商机。
物联网是从0到1的飞跃,之所以从1到N定义PC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关键要素之一是它的载体,即PC和智能手机没有改变本质上,计算中心只是基于硬件前端,但设备小型化,性能增强。
但物联网时代不同了。
与PC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物联网时代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计算能力从前端转移到后端。
前端硬件不再承载数据计算和处理的工作,而只承担采集、呈现、交互的工作。
所有计算均传输至后端云计算平台。
这是从0到1的飞跃。
物联网时代,一切都数字化。
无论是环境、家庭、城市、社区、汽车、家电,还是人类本身,一切都将配备传感器,一切都将数字化。
这些智能穿戴设备本身不需要具备数据处理能力。
它们只起到数据采集和控制中心的作用。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前全球物联网(IoT)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这不仅是产业规模巨大的问题,也对应着“超级数据时代”。
随着一切都变得数字化,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数据将每年呈指数级增长。
这意味着我们人类自身的生理能力已经无法应对和处理这些数据。
因此,我们只能依靠后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来辅助我们处理。
而我们只需要告诉物联网时代的终端载体,即智能穿戴设备,我们的目的或者我们的需求,后端云计算平台就会借助人工为我们呈现相应的结果。
情报数据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交互方式和呈现方式都不依赖于我们当前的界面操作。
因为在物联网时代,我们根本无法应对和处理海量的信息,也不能再依赖现在的软件或者APP界面操作。
APP只是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迈进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载体。
目前物联网的载体就是智能穿戴。
由于有些人并没有真正了解物联网时代与智能穿戴设备的关系,认为智能穿戴产业的价值并不大。
这显然是一个误解。
如果说传统互联网的载体是PC,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载体是智能手机,那么物联网的核心载体就是智能穿戴设备。
只是智能穿戴产业在当前的产业发展道路上表现出了一些困境。
如今,很多人正在基于迷你手机和PC的想法打造智能穿戴产业。
他们沿着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演进的思维路径来理解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行业。
就物联网本身而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借助智能穿戴、通信技术、云服务平台、人工智能、交互控制等技术,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融为一体,构建一个数字化、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世界。
网络系统。
回顾物联网,自麻省理工学院(MIT)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物联网产业已经走过了24年。
在此期间,物联网的概念不断被提及并受到关注,但更多的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并没有像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那样进入大众生活并成为社会趋势。
最关键的原因是缺乏终端应用载体,即物联网的终端载体智能穿戴设备。
近两年,借助智能穿戴行业的出现以及商业化方面的一些实质性探索,公众的注意力开始真正从现在的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转向物联网。
随着智能穿戴行业的不断完善和改造,当一切都用智能穿戴设备穿戴时,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新时代。
可以说,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物联网的命运和未来。
智能可穿戴设备失利的五个关键因素。
正如PC承载着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承载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智能穿戴设备承载着更大的物联网时代。
但从目前的产业发展形势来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智能穿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迷途”。
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产业链的限制因素。
由于智能穿戴产业技术的相关产业链技术尚不支持,只能在当前的PC和智能手机中找到,因此产业链技术至今尚未完成,包括芯片、传感器、交互、云平台、通信等。
;二是行业技术人才匮乏。
目前,除了FitBit、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正在通过智能穿戴行业的探索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外,其他智能穿戴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智能手机行业或PC行业。
行业。
由于实证思维的影响,这些产业技术人员引领智能穿戴设备跑在迷你手机、PC的道路上;三是产业概念模糊。
虽然智能穿戴行业是谷歌凭借Google Glass产品引爆的,但谷歌和苹果在发布智能穿戴产品时都没有明确传达智能穿戴行业的理念以及行业技术路径的方向,导致部分从业者只能依赖依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得出同样的结论;四是产业概念不清晰。
目前,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对智能穿戴行业的认识和讨论通常都局限于人类可穿戴设备的层面。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只是智能可穿戴产业中以人体为中心的“智能”部分。
在物联网系统中,除了人体之外,还有环境、工业、植物、动物、家居、汽车等“物”的智能。
可穿戴产业。
第五,缺乏意见领袖。
虽然目前关于智能穿戴行业的讨论天天见诸报端,但大多数从业者只是从自己的产品或者某个产品的角度来讨论智能穿戴行业,这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别。
在智能穿戴产业领域,目前最缺乏的是具有产业系统思维的意见领袖。
另一方面,能够为智能可穿戴产业方向和产业链建设提供正确有效指导的意见领袖。
但随着物联网的出现,以及媒体、资本、人才的不断涌入,智能穿戴行业很快就会实现突破。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智能穿戴产业作为物联网时代关键载体的价值,它担负着万物数字化的任务,即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监测、呈现、交互、控制等。
“万物”。
它本身不需要承担计算工作,数据处理由后端云服务平台借助无线通信技术来处理。
从这个角度思考,对于当前物联网或者智能穿戴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很大程度上可以理顺行业的发展路径和建设思路,真正打开物联网时代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