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为在华为网络大会上推出了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会对现有的智能家居和物联网产业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吗?追根溯源后,我们与华为相关官员和业内人士进行了讨论,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感到惊讶。
所谓的LiteOS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在业务逻辑方面对现有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弱。
为什么这么说呢?据我们进一步了解,更多信息表明LiteOS的开源对于芯片厂商和智能硬件公司来说意义不大。
关键一点是,业内人士告诉智动智,其仅支持华为海思CPU,并不承诺保证无缝支持其他厂商的CPU,也不提供相关适配技术支持。
LiteOS 是什么?按照专业术语来说,LiteOS是一个基于r-Kernel、应用于资源受限的传感器网络、基于线程的类UNIX操作系统。
换句话说,它运行在存储空间和 RAM 有限的超低电压微控制器上。
主要应用于物联网场景。
物联网最早应用的场景是工业制造和智慧城市。
尽管有许多区域性物联网操作系统,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物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
华为战略董事总经理、战略营销总裁徐文伟表示,通俗地说,LiteOS是一个开源操作系统,大小只有10KB,可以帮助小型设备处理信息。
就像Windows之于电脑一样,Android之于手机。
事实上,LiteOS只是华为敏捷网络3.0的一部分。
敏捷网络3.0主要包括三部分:最轻量级的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敏捷物联网网关、敏捷控制器。
LiteOS 真的开源吗?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LiteOS原本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发布的开源物联网平台。
我不知道为什么华为使用相同的名称,而且它也用于IoT系统。
另外,华为的LiteOS仅支持华为海思CPU,并不承诺无缝支持其他厂商的CPU,也不提供其他CPU适配的技术支持,这也限制了LiteOS的推广。
另外,LiteOS并没有开放云端的代码和技术细节,只开放底层智能硬件的代码。
事实上,还是华为的IoT云服务吸引了用户。
业内人士:亮点不多。
国内两个提供智能硬件云服务的团队向智喜聊了他们对这个系统的看法。
氦氪云团队的技术团队表示,物联网需要一个类似于Android的操作系统来增强行业。
开发速度快,但LiteOS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在AbleCloud COO孙文贤看来,LiteOS对于用户来说确实有其价值,但并没有解决痛点问题,所以如果使用的话,也有一些好处,但好处并没有那么大。
孙文贤表示,LiteOS是华为基于华为自己的传感和通信网络开发的系统,同时也解决了固件和网络问题。
对于云操作,LiteOS没有提供解决方案。
网络部分只是一个底层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网络连通之后做什么——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才是更大的痛点。
另外,关于固件和网络问题,其实不需要系统。
AbleCloud实现了双密钥认证和加密条件下的组网,甚至可以直接在芯片上“裸奔”协议。
除了LiteOS之外,AbleCloud、机智云、阿里巴巴、京东、青客等其他公司也在这么做。
在操作系统层面,青客的微是当之无愧的。
物联网操作系统格局 物联网操作系统市场从未平静过。
LiteOS 是唯一的吗?当然不是,早在三年前,不仅仅是LiteOS。
早在三年前,SICS就有一份权威的对比分析报告,介绍了Contiki、TinyOS、LiteOS、Nano-RK、t-Kernel的操作系统性能、优缺点。
不仅如此,三星电子计划开发Tizen,微软也宣布开发基于物联网的Windows。
TinyOS:与LiteOS非常相似,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开源操作系统,专门为嵌入式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
Contiki:由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与Huawei LiteOS非常相似。
它也是开源且轻量级的。
它已成为许多黑客、学者和公司开发传感器和跟踪器等互联设备以及基于网络的自动化的首选。
系统。
T-Kernel:由日本著名计算机体系结构学者、东京大学教授、工学博士坂村健提出。
它是以T-Engine系统为核心的免费标准开源实时操作系统,增强了操作系统的实时性。
华为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看到的是,物联网正在向我们走来,但现有的网络并不适合、不够。
不久前,华为预测,到2020年,连接的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接近1亿,新部署传感器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万个。
面对千亿级的连接需求,当前的网络已经难以承受。
华为LiteOS是华为企业服务部门推出的产品。
从目前的布局来看,主要与IBM Smart City等系统竞争,进入企业市场。
华为未来的布局将与现有的终端产品以及智能家居等相关领域相结合。
华为内部人士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徐文伟还提到,目前还不清楚LiteOS的未来会怎样。
这是一个行业问题:“未来物联网应该有很多操作系统。
华为现在推出它是因为自己的技术已经成熟。
目前无法预测LiteOS的未来会怎样,但物联网标准化不是华为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需要产业伙伴共同努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