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智能服装领域的企业名单越来越长。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化学制造商旭化成宣布,最早将于明年夏天推出可获取人体信息的智能服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旭化成手握两张王牌——自身研发的导电纤维产品以及其美国子公司ZOLL在医疗器械领域的优势。
后者主要生产经营救生衣式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
。
Zoll目前正在开发技术,将旭化成开发的可拉伸导电纤维“Roboden”用于制造救生衣,以及使用基于心电图等人体信息的自动体外除颤器。
因此,旭化成推出的智能服装更适合急救和疾病管理。
关注健康、医疗是智能服装最重要的研发方向和功能设置。
旭化成投资智能服装的原因是日本国内纤维市场已经饱和。
各大纤维制造企业都在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智能服装被锁定为可培育的新市场。
据研究公司Data Resource数据显示,每年智能服装市场规模为1亿日元; 2019年,市场规模可能扩大至1亿日元左右。
美国信息技术咨询公司Gartner的报告显示,2019年和2020年智能服装出货量几乎为零。
除旭化成外,日本化学材料公司东丽、日本纤维公司仓敷和东洋纺织也参与其中。
目前走在前列的是东丽。
东丽与通信运营商 NTT 联合开发了“hitoe”,这是一种新型纤维材料,可以读取人体表面微弱的电信号,并全天 24 小时监测人体心率。
使用这种光纤生产的服务已经投放市场,主要销售给需要在高温环境下测量工人负荷的体育用品公司、工厂和医院。
仓敷和东洋纺的智能服装仍处于实验阶段。
前者从5月份开始与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合作,进行防暑产品的验证测试。
同样,后者开发了一种将导电材料与树脂相结合的薄膜产品“COCOMI”,并且也在进行防止公交车和卡车司机打瞌睡的功能测试。
事实上,智能服装的出现与消费者健康和运动意识的增强密切相关。
过去几年,为了更好地顺应这一趋势,运动品牌推出了智能服装,可以监测心率、血压、运动轨迹和肌肉激活等健康数据。
耐克很早就推出了Nike+系列智能装备,阿迪达斯的miCoach也已经应用于专业足球训练中。
Under Armour创始人凯文·普朗克也曾明确表示,公司未来的两大方向包括面向高端用户的智能运动服装,以及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健身信息和数据平台。
在201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上,美国服装品牌Ralph Lauren也推出了旗下首款智能可穿戴设备ThePoloTech Shirt。
该产品的面料含有银线,并配有蓝牙传感器,可以感知用户的心跳,计算其运动量和卡路里消耗,并同步到iOS系统。
一年后,该品牌开始量产The Polo Tech Shirt,售价高达1000美元,主要面向中高端运动爱好者。
Ralph Lauren推出的智能运动服Polo Tech Shirt(图片来源:Ralph Lauren官网)也有一些企业将智能服装的研发方向设定在医疗和运动之外。
去年夏天,谷歌与服装品牌李维斯合作打造了一款智能牛仔夹克,可以执行通话播放、智能导航等功能。
谷歌与李维斯联合打造的智能夹克,袖口纽扣可接听电话(图片来源:李维斯官网) 面料的舒适度、功能的完善性和可持续性、衣服是否可以多次洗涤和重穿、价格是否“亲民”,都是影响智能服装普及的关键因素。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企业加入,智能服装领域的发展速度将得到有效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