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发展,智能手环已经不再是一个新产品。
今年一季度,小米手环销量超越Fitbit,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并不是说小米手环有什么颠覆性的创新,只是其高性价比的销售策略打开了市场。
然而,智能手环市场的低价竞争趋势却让不少智能手环巨头企业措手不及。
不久前,可穿戴设备制造商Jawbone进入破产清算;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去年底仅以1万美元卖给Fitbit;而Fitbit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大幅下滑;耐克、阿迪达斯、安德烈、苹果、微软、英特尔等各大品牌开始相应减少智能手环业务,甚至悄然退出智能手环市场。
可见,曾经火爆的智能手环正在经历剧烈的降温。
腕带行业迎来了洗牌期。
国内智能手环厂商齐聚一堂。
智能手环已经从暴风雨中归于平静。
没有人知道下一家智能设备公司什么时候会再次破产。
智能手环经历了短暂的繁荣。
厂商来得匆忙,去得匆忙。
几年前,智能手环作为可穿戴设备进入大众视野并大受欢迎,其目标是实现健康管理、运动监测、手机交互等功能。
功能看上去很高端,但其实门槛很低。
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可穿戴设备厂商。
然而,全球可穿戴行业近年来已显疲软迹象,智能手环炒作的红利期已经退去。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表现疲软,整体销量为1万台,仅维持3.1%的微弱增长,出货量为1万台。
较去年同期的1万下降51.6%。
预计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每年1亿元左右。
真正伴随着热潮成长起来的智能手环企业少之又少,而较早进入市场的品牌如今经营状况惨淡。
种种迹象表明,智能手环正在降温。
我们需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智能手环在离开炒作期后降温。
智能手环正在经历寒冬,原因如下: 1、价格战导致花钱陪跑的人多,低价竞争导致同质化严重。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环都有类似的功能。
睡眠监测、久坐提醒和心率测试是标准功能。
最多可以延长一下,防止老人和小孩迷路。
价格一般在1元以下。
功能相似,样式也非常相似。
对于消费者来说,低廉的价格已经成为购买的重要依据。
各大厂商不得不不断降低毛利率来扩大销量。
从小米最新的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的智能设备业务销售数据令人印象深刻,但带来的利润却很低。
这种趋势无论是对于智能手环的硬件发展还是对于智能手环厂商的成长都极为不利。
2、检测数据失真,智能手环沦为玩具。
智能手环之所以称为智能,是因为它可以根据手表来检测人体数据。
这是它最重要的基本功能。
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国外巨头还是国内后续玩家,他们的产品最受诟病的就是精度不高。
大量手环只能检测到晚上睡觉的数据,而午休数据根本无法触发智能手环的检测。
如此明显的数据不准确大大降低了用户对智能手环的信任度。
智能手环并不智能,功能没有什么用,检测到的数据也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用户对智能手环没有依赖性,这是其无法成为刚需的重要原因。
3、红利退潮后,品质和续航成为智能手环的试金石。
无论电子产品使用的功能如何,根本的检验标准都离不开硬件的质量和电池寿命。
智能手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功能上并没有太多的突破。
大众的尝鲜期已经过去,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用户是否购买。
智能手环需要下功夫,这也是因为大部分手环都起到了探测器的作用。
日常监测的长期性和频繁充电的需要会让消费者难以承受。
4、产品定位有限,用户缺乏购买理由。
智能手环的技术和品类发展尚不完善。
作为一款娱乐产品,娱乐体验不好,而作为医疗监控功能,又太没用了。
另外,智能手环的软硬件功能尚不具备颠覆性和可扩展性,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很难像智能手机、智能家具那样全方位改变我们的生活。
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创造刚性需求或将迎来繁荣。
目前,智能手环市场缺乏真正能够点燃消费者的产品。
野村证券中国电信研究分析师黄乐平表示,“相关厂商只有推出颠覆性创新产品,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
目前大家还在探索,看看接下来能否推出特色产品。
“1、向医疗大数据方向发展,提高准确性,让数据服务用户。
人体数据监测是一个长期工程,健康变化是慢慢波动的数据。
如果智能手环能大大提高监测的准确性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长期统计,这些大数据将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其商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看来很多手环等产品都没有能力收集这些数据。
手环硬件厂商升级成为大数据服务商,拥有医疗数据并能立即告知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坚持这样做,智能手环将成为不可替代的需求。
2.充分发挥强大的监测功能,打通彼此之间的合作。
虽然几乎各大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环,但只能连接手机上自己的专用应用程序。
一些智能手环可以通过自己的应用程序将数据同步到微信运动。
简单计步的数据共享相当麻烦,这说明目前智能手环的使用场景非常有限。
如果能够打通智能手环与各类APP的合作,智能手环强大的监控功能将更有意义。
例如,我们需要上班打卡。
以钉钉APP为例,我们需要进入钉钉主界面,点击“上班”按钮,点击“考勤打卡”按钮进行上下班打卡。
如果智能手环能够与钉钉APP智能结合,佩戴手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动完成办公室的上下班打卡,智能手环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智能手环自带的应用程序往往也有运动监测功能,但其数据或统计场景可能并不专业。
如果智能手环能够与keep等更专业的运动软件结合,那么手环的专业性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软件互联来实现提升,之前尽快使用其他专业软件来弥补其专业性的不足。
技术不断改进。
目前,智能手环的需求依然存在,且并非纯粹概念炒作。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手环作为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
尽管疯狂增长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但找到智能手环的迫切需求仍可以成为其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