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谷歌 vs. 苹果 可穿戴市场的大战

时间:2024-05-22 11:36:33 科技赋能

“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谷歌多年来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发各种很酷的项目。

在各种新鲜尝试中,谷歌眼镜引发的智能硬件浪潮席卷全球。

在众多科技巨头和创新企业的推动下,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智能硬件产品正在加速走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陈永干/文 “互联网+”浪潮下,万物互联将各种原本不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

以可穿戴设备为首的智能硬件浪潮或将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

目前整个智能硬件行业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各路玩家争夺产业链细分领域的有利位置。

谷歌最初是一个搜索引擎。

虽然它已经上市多年,口碑也不错,但总让人觉得它是一家不从事经营和管理的“慈善”公司。

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送货、生命科学、太空探索计划等等,每一个实验计划听起来都足够酷,但人们很难将其与它本质上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事实联系起来。

为了开发这些项目,谷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研发投入高达80亿美元,占营收的13.3%。

面对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质疑,为了继续“不好好做生意”,谷歌索性成立了新的母公司Alphabet,取代其在纳斯达克上市。

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在解释为什么要成立一家新母公司时表示,让其他人经营这家搜索公司将“让我有时间继续追求我们的梦想”。

早在2017年,佩奇就将公司的产品运营交给了谷歌“三号人物”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他除了YouTube之外还负责搜索、Android、Chrome和地图业务。

以及几乎所有核心??业务,而佩奇则专注于新产品部门,比如新能源、智能家居、X实验室等非互联网业务。

现在新架构下,自动驾驶汽车、谷歌气球、生命科学、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看似与核心主业关系不大、风险较高的业务都离开了谷歌。

这样,佩奇既可以减少需要长期投资、短期盈利无望的业务对上市公司的不利影响,又可以专注于新业务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此举也被视为谷歌正在大力发展智能硬件的信号,因为分离出来的业务大多属于智能硬件行业。

事实上,谷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

早在2016年就开始设立自动驾驶汽车研发项目,并于年底悄然成立了谷歌汽车公司,希望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

在今年1月的北美国际车展上,谷歌宣布正在与通用汽车、福特、丰田、戴姆勒和大众汽车公司洽谈合作伙伴。

对自动驾驶汽车雄心勃勃的谷歌曾计划在2015年至2016年间将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

2016年,谷歌投资开发谷歌气球(Project Loon),旨在建造一个覆盖整个地球的悬浮气球层,以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

向地面提供不间断的无线网络。

这个曾经被许多专业人士认为不切实际的项目现在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就在今年7月,谷歌与斯里兰卡签署协议,通过Google Balloon在斯里兰卡全境提供互联网服务。

这也是谷歌气球商业化的首次尝试。

谷歌眼镜引发了一阵风潮,无论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谷歌气球。

由于这些项目投入资金量大、周期长、技术门槛高、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很遥远,所以市场更多只是给予谷歌的做法。

掌声和尊重,没有追随者。

然而,随着谷歌眼镜的出现,相对成熟的技术和更快的商业价值的实现,以可穿戴设备为首的智能硬件浪潮席卷全球。

2019年4月,谷歌正式宣布开发增强现实眼镜项目,并首次向公众展示了谷歌眼镜原型机。

由于整合了导航、通话、声控拍照、收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智能体验,谷歌眼镜让科技界为之兴奋,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创新产品。

事实上,这款眼镜直到今年4月份才正式开放给个人用户订购。

自谷歌眼镜概念设计推出以来,以可穿戴设备为首的智能硬件浪潮迅速席卷互联网乃至传统制造业。

大批创新企业追随谷歌的脚步,加入开发智能硬件的行列。

普华永道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三星研发投入达1亿美元,仅次于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的1亿美元,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二。

研发投入1亿美元的英特尔,研发占营收的20.1%(表1)。

这些相对成熟的巨头在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投资于智能硬件相关领域。

此外,这些科技巨头还广撒网收购创新型企业,加速自身在行业的发展。

2016年,Facebook在高价收购移动聊天软件Whatsapp后不久,就以20亿美元收购了虚拟现实耳机制造商Oculus。

如果说收购Whatsapp巩固了Facebook在社交领域的地位,那么收购Oculus则可能为Facebook打开另一个窗口。

苹果近年来的收购包括指纹识别技术Authen Tec、面部识别Polar Rose、语音搜索Siri以及以30亿美元收购的音乐服务提供商Beats。

今年4月,苹果以1万美元收购了以色列相机公司LinX。

6月,收购增强现实公司Metaio,进一步增强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实力。

2018年1月,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Nest,此举被誉为行业标杆,从而加速了其智能硬件的商业化进程。

经过三年的发酵以及软硬件设计、营销、投融资环境等行业资源的碰撞,技术的成熟加速并推动了智能硬件从实验室走向生活,产品也从最初的延伸到了生活。

可穿戴设备扩展到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家居、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智能玩具和机器人等领域。

其中,目前最受市场和资本关注的无疑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虚拟现实。

目前,可穿戴设备是智能硬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

除了已经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手环、手表、眼镜之外,可穿戴设备还扩展到服装、耳机、袜子等,同时也有跨界进入智能家居、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可能。

等领域,因此成为众多企业的热门选择。

一个战场。

由于可穿戴设备是面向个人的产品,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15亿美元,预计今年将大幅增长至1亿美元。

在巨头压力下成长起来的Fitbit成立于2007年,其推出的腕带可以为用户定制健身计划。

被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誉为“年度十大最具创新设备”之一。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Fitbit 自推出以来已售出超过 10,000 台设备。

今年6月,Fitbit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

唯一可以与 Fitbit 手环竞争的热门产品可能是今年 3 月推出的 Apple Watch。

支持打电话、语音回复短信、车机连接、地图导航、音乐播放、心跳测量、计步等数十种功能,是一款全方位的健康运动追踪设备。

在Apple Watch之前,Fitbit是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公司,但现在其地位正不断受到Apple Watch的冲击。

IDC最新的全球市场可穿戴跟踪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万台,同比增长0.2%。

其中,Fitbit智能手环以1万只的出货量位居市场第一。

其中,Apple Watch 以 1 万台位居第二,小米、Garmin 和三星在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方面排名第三至第五。

尽管Apple Watch的价格是其他可穿戴设备平均价格的三倍以上,但它的出现仍然推动了苹果旗下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销售。

与 Apple Watch 相比,Google Glass 似乎是一款不太成功的产品。

不过,年初暂停该项目的谷歌却悄然重启了后续研发,继续专注于智能硬件市场。

谷歌于六月从其生命科学部门推出了一款健康手环,可用于临床试验和药物测试。

Google Band 可以测量脉搏、心跳和皮肤温度,帮助研究人员和医生跟踪患者数据。

不过,市场对其前景似乎并不乐观。

有传言称,谷歌将对手环行业另一个知名品牌Jawbone进行战略投资。

传闻受到谷歌青睐的Jawbone,早期专注于音频并名声大噪。

后来进军可穿戴领域,推出了Jawbone UP系列活动追踪手环,大受欢迎。

今年一季度,Jawbone手环以50万只的出货量排名行业第五。

Jawbone 2016年估值为15亿美元。

当时,为了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订单量,Jawbone进行了一轮1亿美元的债务融资。

随着市场持续火热,今年年初又完成3亿美元融资。

投资者是贝莱德。

融资完成后,Jawbone的估值已达30亿美元。

2017年,Jawbone发布了多款新品Up健身手环,并与智能家居Nest“联姻”,实现智能室温控制。

据悉,Jawbone手环可以与Nest通信,让后者根据用户的睡眠状态智能调节室温。

看来Jawbone根本不缺钱。

此次收购很可能是出于谷歌的兴趣,而 Jawbone 对此没有兴趣。

智能家居或占全球三分之三 在智能家居领域,谷歌也很早就做出了努力,但该项目早在实验阶段就夭折了,随后谷歌转向了收购的捷径。

2019年1月,谷歌斥资32亿美元收购专注于智能恒温器和烟雾探测器的Nest,从而进军智能家居领域。

Nest成立于2001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是“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

在被谷歌收购之前,Nest只推出了两款产品。

一是智能恒温器(Nest Learning Thermostat)。

该设备具有自动学习功能,可自动控制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帮助家庭节省能源;一种是智能烟雾探测器(Nest Protect),可以通过检测烟雾和一氧化碳浓度来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

凭借靓丽的外观和高智能,一经推出就成为亚马逊上的畅销产品。

科技网站 Gigaom 估计,Nest 恒温器 2016 年出货量达到 10,000 台,创造了 2.5 亿美元的收入。

虽然只有两款产品,但Nest的野心显然不小。

今年年初,它向所有开发者开放了API接口,这将帮助人们将其他智能家居产品与Nest恒温器连接起来,实现多样化的智能家居。

打造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主控中心,或许是谷歌愿意花重金收购Nest的主要原因。

继Nest之后,谷歌又相继收购了基于云的家庭监控公司Dropcam和智能家居中央控制设备公司Revolv。

Dropcam 相机现已成为亚马逊同类产品中最畅销的产品。

今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39%的用户会购买月费9.95美元或年费99美元的视频存储服务。

该服务可以自动保存过去7天内捕获的所有内容。

Revolv 参与 Nest 的开放计划“Works with Nest”。

在老板的支持和同事的协助下,Nest在年底发布了四款产品,包括自动室内恒温器、两个网络监控摄像头和烟雾报警器。

谷歌基于Nest构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目的不言而喻。

作为智能硬件多方争夺的焦点战场之一,三星和苹果将成为谷歌在智能家居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

Nest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大出风头的同时,三星也在CES上首次亮相了其Smart Home智能家居系统。

三星的优势在于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涵盖智能手机、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更不用说其强大的渠道实力。

在2020年CES上,三星首席执行官尹宝根表示,到2020年,所有三星电视都将成为物联网设备,五年内所有三星硬件设备都将支持物联网。

拥有全产业链优势的三星无疑将是未来智能家居平台系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苹果也不甘示弱,还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

系统可以通过iOS系统连接和控制家庭中的各种联网设备如家电、灯光、门锁、摄像头、插座开关等。

苹果的想法是通过HomeKit为其他公司提供一个标准和协议,然后开发智能家居相关的应用软件。

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苹果最大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庞大的苹果粉丝队伍。

此外,索尼、LG等家电企业也在智能家居领域投入巨资研发,微软则通过与家庭自动化设备制造商Insteon合作进入智能家居领域。

虚拟现实巨头齐聚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民用和商业领域越来越普及,Facebook、谷歌、三星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入消费者VR大战。

今年3月,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设备公司Oculus。

Oculus于2016年8月首次出现在Kickstarter上,一个月内筹集了约1万美元。

经过两轮融资,尚未推出商业产品的Oculus被Facebook高价收购,一时间站在了市场前列。

事实上,虚拟现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由于技术的发展,多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与普通3D电影带来的纯视觉“三维”场景不同,虚拟现实强调沉浸感和交互性。

在这个虚拟环境中,用户不仅可以在任意方向看到相应的场景,还可以移动到环境中的任意位置,甚至进入建筑物的内部,这意味着虚拟现实构建的感知环境和效果都可以无限大。

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使得虚拟现实的商业化成为现实。

英国咨询公司KZero指出,VR市场规模将从今年的不到1亿美元增长到今年的50亿美元。

收购Oculus后,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在一封公开信中写道:这是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因为极其真实的体验,你可以与周围的人分享无尽的空间和真实的感受。

鉴于这些广泛的潜在应用,VR技术有机会成为下一代社交和通信平台。

继Facebook之后,其他巨头也在这一领域加大力度。

2020年10月,谷歌、高通等向Magic Leap投资5.42亿美元,使后者估值达到1亿美元。

Magic Leap采用虚拟视网膜技术,将光线和图像投射到用户的眼睛中,达到现实与虚拟融合的效果。

在Oculus耳机和其他增强现实技术下,人们看到的是平面显示器,而Magic Leap据说能够让真实的3D物体出现在人们面前。

此外,英特尔还向虚拟现实公司Avegant投资了1万美元,该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名为Glyph的虚拟现实头盔;苹果收购了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商Metaio,豪华跑车法拉利推出了Augmented Reality Showroom增强现实应用。

该技术来自Metaio,该技术已应用于零售、汽车等多个民用行业;三星推出Gear VR;索尼在2016年的GDC游戏展上推出了虚拟现实设备Project Morpheus; HTC与知名游戏公司Valve合作推出虚拟现实眼镜HTC Vive; LG宣布向LG G3用户推出“VR for G3”虚拟现实设备;微软以 1.5 亿美元从 Osterhout Design Group (ODG) 购买了虚拟现实、头戴式智能设备以及与用于为 Xbox One 创建 VR 虚拟眼镜的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

虚拟现实技术领域可以说是巨头林立。

百家争鸣,行业标准缺失。

当众多创业者涌入同一个领域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和资源浪费。

智能硬件行业的独特之处在于,物联网理论上可以将各种看似无关的设备连接起来,使它们互为臂膀,走向各种不同的细分方向,尤其是在可穿戴领域。

作为一款活动追踪器,Jawbone 手环的功能与 Fitbit 非常相似,但它可以通过 Jawbone 手环与 Nest 进行通信,让后者根据用户的睡眠状态调节室温,这是一个功能Fitbit 无法提供。

如果将 Jawbone 与 Google Band 进行比较,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Google Band主要测量脉搏、心跳和皮肤温度,将其转变为健康和医疗产品。

可见,跨界发展使得智能硬件具备了不同的个性化功能,使其更加细分化、专业化。

然而,由于各大巨头都建立了自己的生态系统并独立运作,试图将自己打造为行业标杆,因此行业缺乏一套通用的标准。

目前运行的物联网设备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行业标准的缺失可能成为阻碍智能硬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